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贵阳市40岁及以上社区居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

时间:2024-07-28

袁路 张巧 时立新 彭年春 胡颖 徐淑静 张淼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贵州 贵阳 550004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骨质疏松性骨折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1]。至2050年,我国预计老龄人口将达人口总数的1/3[2]。骨质疏松性骨折属脆性骨折, 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有研究表明,北京等地区50岁以上女性脊椎骨折患病率为15%,相当于每7名50岁以上女性中就有1名发生过脊椎骨折[3]。来自于2013 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亚洲调查估计,中国、印度和日本每年分别发生 68.7万、44万和 11.79 万例髋部骨折[4]。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疾病,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及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特点[5]。发生髋部骨折后,一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者比例达20%,而存活者中,约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病造成沉重的家庭、社会和经济负担[6]。

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因地域、人种及环境因素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可能降低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腹地,地处26.5°N,年平均日照时间1148h,目前尚无关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社区人群的大样本抽样调查,本研究旨在了解贵阳市40岁及以上社区人群自我报告或影像学资料诊断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该地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源于2011年5月至10月随机抽取贵阳市云岩区40岁及以上常驻居民(贵阳市居住5年以上者)10140人的慢性病调查,资料完整者10022人,将排除对象剔除后符合条件者8960人。并于2014年7月对该人群进行了3年随访调查,随访人数7479人,符合条件者5697人,随访率为63.58%。排除标准:①经临床检查排除甲亢、甲旁亢、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多发性骨髓瘤等,慢性肝、肾疾病,有严重创伤史或肿瘤病史者。②绝经后妇女长期补充雌激素者。本研究的开展遵守国家临床研究要求,得到贵州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调查对象按自愿参加的原则,均签署知情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现场调查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超声骨密度检测。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女性月经史及绝经年龄、婚育史及家族史等)、骨折史(时间、部位、诱因)、生活习惯(饮酒、饮茶、饮咖啡、牛奶饮用及运动情况)及既往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脊髓瘤等,慢性肝、肾疾病,严重创伤史或肿瘤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卒中、激素使用等)。

本研究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标准是:居民自我报告脆性骨折史或居民提供的影像学骨折的报告。脆性骨折定义为从站立位或低于站立位的高度跌倒在地或相似程度的外伤所致的骨折[7]。

饮酒定义为每周至少摄入30g酒精且≥1年[8]。

1.2.2 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腰围及体重指数(BMI)。按照标准程序使用健民国民体质测评体系测量身高、体重,记录身高以cm为单位,精确到0.1 cm;体重以kg为单位,精确到0.1kg;腰围测量取腰部肋下缘与髋骨上缘之中点的周径,受试者测定时只穿贴身衣裤。体重指数(BMI)为体重(kg)除以身高平方(m2)。

1.2.3 骨密度测定:骨密度测定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型号为Sahara的临床超声骨密度仪,测量部位为左侧足跟骨,通过测量T值来表示骨密度。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

骨折组较非骨折组年龄大、女性多,且BMI低、身材变矮者多(P<0.05))。饮酒、饮茶、长期轻度以上体力活动者所占比例在非骨折组较高(P<0.05);骨密度T值<-2.5、血脂异常者在骨折组均高于非骨折组(P<0.05)。而腰围、绝经年龄<50岁、饮牛奶、饮咖啡、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在骨折组与非骨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 社区人群3年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

2011年基线调查符合纳入条件者8960例(男性2399例,女性656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者1262例(男性279例,女性983例),患病率为14.08%(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为11.63%,女性为14.98%)。3年后随访发现新发骨质疏松性骨折总数277例,发病率为4.86%。其中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远远高于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P<0.001),在前臂远端、脚踝等处发生的骨折女性远多于男性(P<0.05)。贵阳市2011年至2014年3年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增加了18%。本次调查显示,贵阳市50岁以上社区居民3年髋部骨折发生率为0.11%,男性0.15%、女性0.09%。60岁及以上社区居民骨折新发123例(其中女性108例,男性15例),发病率为5.47%。主要骨折发生在前臂远端骨折50例,占骨折总数的40.7%,发病率为2.22%;踝部骨折23例,占骨折总数的18.7%,发病率为1.02%;脊柱骨折16例,占骨折总数的13.0%,发病率为0.71%;髋部骨折4例,占骨折总数的3.3%,发病率为0.18%(表2)。

表1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s

2.3 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情况比较

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情况各不相同。女性在50~年龄组骨折的发病率达高峰,而男性在60~年龄组最高。各年龄段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者男性组与女性组相比较,其中50~、60~、7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2 社区人群3年随访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Table 2 Incidence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s in community population in 3 years

表3 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情况Table 3 The occurrence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s in different ages

注:表示与男性组相比,*P<0.05

2.4 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女性、血脂异常、骨密度T值<-2.5、增龄均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OR>1,P<0.05)(表4)。

表4 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4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risk factors of the osteoporotic fracture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导致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9]。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7]。

研究表明,1990-1992年北京地区50岁以上人群髋部骨折发生率男性为83/10万,女性为80/10万;而2002-2006年,此发生率分别增长为男性129/10万和女性229/10万;10年间,北京地区50岁以上人群髋部骨折发生率男性增加了1.61倍,女性增加了2.76倍[10]。本研究发现,贵阳市50岁以上社区居民3年髋部骨折发生率为0.11%,男性0.15%、女性0.09%,较北京地区低;贵阳市2011年至2014年3年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增加了18%。上海研究发现60岁以后女性骨折发生率明显多于男性,其中,腕部骨折占骨折总数的 20%, 脊柱骨折占总数的8%,髋部骨折占骨折总数的22%[11]。我们研究发现贵阳市60岁以后骨折发生率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其中腕部骨折占骨折总数的41%;脊柱骨折占总数的13%;髋部骨折占骨折总数的3%。与上海地区相比,腕部、脊柱发生率明显较高,髋部骨折发生率较低。在广州,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各种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为12.2%,其中脊柱骨折占7.8%,前臂远端骨折占2.7%,髋部骨折占0.4%,其他部位骨折占1.2%[12]。我们研究结果显示,贵阳市60岁及以上社区居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为5.47%,其中脊柱骨折占0.71%,前臂远端骨折占2.33%,髋部骨折占0.18%。与广州等地区相比明显较低,考虑其原因为:①本研究骨折诊断主要是被调查者自我报告病史,未常规进行影像学方面检查,可能漏诊骨折,尤其是椎体压缩性骨折等情况;②在2011年基线健康调查时,对已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骨折高危人群,进行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教育,并采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可能减少骨折发生;③可能与上述3个地区研究的人群的构成、地域差异、环境因素不同有关。

增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随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下降,骨折风险增加,当骨矿含量减少12%时即易发生骨折[13]。研究表明,年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独立的危险因素[14]。我们的结果发现,随年龄增加男女组骨折的发生率均明显增加,而70岁以上老年人相对于70岁以下者长期饮牛奶的比例高、适当户外活动时间久及骨质疏松患者服用钙片或双膦酸盐类抗骨质疏松药物更规范,致70~岁年龄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降低。

性别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有关。本研究发现女性骨折的发生风险是男性3倍,尤其是前臂、腰椎;女性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与既往研究一致[15]。导致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女性的峰值骨量低于男性、绝经后雌激素的缺乏会导致骨的吸收和重建平衡失调有关[16]。

血脂可能是影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甘油三酯是影响脊椎骨折发生独立的因素,在绝经后女性低甘油三酯水平易伴随脊椎骨折[17];也有研究发现甘油三酯水平对于绝经后女性的腰椎及髋部的骨密度没有影响;但在绝经前女性,随着甘油三酯水平的上升,腰椎骨密度逐渐降低,随着LDL水平的提高,绝经后女性髋部骨密度呈下降趋势[18];亦有研究显示LDL水平与骨密度没有相关性[19]。因此,不同类型血脂异常对不同年龄段女性及不同部位骨密度影响不同。本研究发现血脂异常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维持正常的血脂水平,可能会延缓或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骨密度降低可以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跟骨超声骨量能够预测老年男性及女性的髋部骨折发生。对绝经早期女性的Colles骨折和绝经前女性的其他类型骨折亦有预测作用。绝经女性骨定量超声值降低是预测骨质疏松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骨密度每下降1SD,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增加1.5~3倍[20]。张崇蝉等[21]研究发现随着骨密度(BMD)的T值降低,骨折发生率增加。我们研究显示T<-2.5组较T>-2.5骨折风险增加2倍,与上述结论一致。

本研究优点为样本量大,队列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较可靠的探讨贵阳市40岁及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同时重点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本研究缺陷:①女性居民过多;②不能排除一些混杂因素的影响;③本次随访调查,失访率36.42%,不排除失访偏倚。

4 结论

贵阳市40岁及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特点为:50~70岁年龄段多发,最常见骨折部位是前臂远端,且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增龄、女性、血脂异常、骨密度T值<-2.5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因此,加强对居民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的宣教,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适量运动,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减少及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