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肿瘤资讯·

时间:2024-07-28

香港中文大学牵头发现肝内胆管癌新疗法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8月8日公布一项由中大牵头的多中心临床研究与海外医疗机构合作发现,若将选择性体内放射治疗(SIRT)与标准化疗结合,可有效治疗不适合经手术切除的肝内胆管癌。有关结合疗程,比化疗一般总存活期中位数11.7个月更高,可增至21.6个月。研究结果已在杂志Liver Cancer发表。

这次临床研究由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肿瘤学系与影像及介入放射学系合作设计及发起,其他三间亚洲医疗机构随后加入参与,包括泰国朱拉蓬医院、新加坡国家癌症中心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研究所。研究共筛选出24名合适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参与研究的患者会先接受用“钇90”进行的SIRT,针对肝脏肿瘤进行局部治疗,继而接受标准化疗。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学系教授余俊豪教授解释,局部治疗对肝内胆管癌的效用:“SIRT是把含有‘钇90’的放射性物质经动脉注射到肝脏肿瘤进行治疗,这种方法早已证实能有效治疗肝细胞癌,但一直缺乏SIRT用于治疗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研究数据,尤其是有关SIRT与标准化疗结合后的数据。”

研究结果显示,只接受SIRT的患者总存活期中位数为13.6个月;接受SIRT和标准化疗结合方案的患者总存活期中位数为21.6个月。16名接受新治疗方案的患者中,25%患者经治疗后肿瘤缩小,75%患者病情受控。接受SIRT和标准化疗结合方案的患者中,少于10%的患者出现中度至严重不良反应,显示新治疗方案是安全的。(来源:中国新闻网)

男性患癌风险高于女性原因揭示

最近在线发表于美国癌症协会同行评审期刊《癌症》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多数类型的癌症在男性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原因可能是潜在的生物性别差异,而不是与吸烟、饮酒、饮食和其他因素相关的行为差异。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癌症研究所的莎拉·S·杰克逊博士和同事评估了从1995年到2011年期间参加美国退休人员协会(NIH-AARP)饮食与健康研究的171274名50~71岁的男性和122826名女性在21个患癌部位的癌症风险差异。

在此期间,男性新发癌症17951例,女性新发癌症8742例。仅甲状腺癌和胆囊癌的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而在其他部位,男性的风险是女性的1.3—10.8倍。男性患癌风险增加最大的部位是食道(风险增加10.8倍)、喉部(风险增加3.5倍)、贲门(风险增加3.5倍)和膀胱(风险增加3.3倍)。即使在调整了多数危险行为和致癌物暴露因素后,男性患大多数癌症的风险也是增加的。

这些发现表明,性别之间的生物差异,如生理、免疫、遗传和其他方面的差异,在男性与女性患癌症的易感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附的一篇评论文章对这项研究进行了讨论,并指出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解决癌症中的性别差异。通过临床转化研究手段实现精确医疗,有望减轻或最终消除癌症中的性别差异。(来源:科技日报)

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更新

8月13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更新了《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指南更新涵盖病理、影像、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部分,以更好地指导国内胃肠间质瘤患者接受规范化、精准化的诊断与治疗。继去年被纳入二线治疗推荐用药(Ⅲ级推荐)后,今年更新版指南将瑞派替尼的推荐等级提升至Ⅱ级(1A类证据)。

胃肠间质瘤的一线标准治疗为伊马替尼,但是多数患者会出现耐药和肿瘤进展,二线标准疗法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瑞派替尼被提升推荐等级是基于INTRIGUE研究,研究显示,对于既往接受过伊马替尼治疗的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瑞派替尼无进展生存期与舒尼替尼相当,且具有更高的客观缓解率、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此次《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更新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吸收了精准医学新进展,融入了多学科诊疗理念。更新主要包括:病理增加检测内容,新辅助治疗内容调整,一线、二线和四线药物调整。

胃肠间质瘤在国际上属于罕见疾病,全球发病率约为1~1.510万。国内每年约有2~3万名新诊断患者,有超过10万名患者正在接受治疗。(来源:医师网)

《科学》最新研究发现肿瘤免疫治疗新潜在靶点

8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周荣斌、江维教授团队与转化医学与创新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唐任宏团队合作,在《科学》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发现了下丘脑-垂体轴及其产生的激素α-MSH,可以通过其受体MC5R促进髓系造血和免疫抑制性的髓系细胞产生,从而促进肿瘤生长,MC5R有望成为一个潜在的肿瘤免疫治疗新靶点。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构建不同的肿瘤模型研究神经应激感应中枢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发现荷瘤小鼠下丘脑神经元被激活,且血清垂体荷尔蒙α-MSH浓度显著升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垂体产生的α-MSH可以通过其受体MC5R促进髓系造血和免疫抑制性的髓系细胞产生,从而促进肿瘤生长。利用抑制剂阻断MC5R,可抑制肿瘤生长,并且该抑制剂可与免疫检查点药物发挥协同效果。

最后,利用临床标本,研究人员发现非小细胞肺癌和恶性头颈癌患者血清中α-MSH浓度显著升高,并与外周血中的髓系免疫抑制细胞比例呈正相关。

此次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发现一条介导肿瘤免疫抑制的神经内分泌通路,即下丘脑-垂体-骨髓(HPB)轴;发现MC5R作为一个新的应激受体,感应下丘脑-垂体信号,从而促进髓系造血;发现MC5R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肿瘤免疫治疗新靶点。

周荣斌表示,下一步,团队一方面将继续筛选和鉴定机体感应损伤应激信号的新型免疫受体,揭示其免疫和疾病机制;另一方面将围绕MC5R等靶点,发展具有免疫干预功能的治疗性药物。(来源:中国科学报)

国家一类新药普拉替尼胶囊泛瘤种疗效明显

作为国家一类新药获批上市的普吉华®(普拉替尼胶囊)可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甲状腺癌(TC)。8月18日,全球Ⅲ期ARROW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药对胰腺癌、胆管癌、结直肠癌、胃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效果良好,逾九成患者靶病灶缩小。Nature Medicine发表了全球Ⅲ期ARROW临床研究的更新数据,患者临床获益率达70%,疾病控制率达83%,普拉替尼胶囊泛瘤种疗法潜力备受关注。

已有的研究证明,RET基因发生突变会引发多种肿瘤,包括NSCLC、乳头状甲状腺癌和包括结直肠癌、卵巢癌、胰腺癌、胸膜间皮瘤、胃癌、胆管癌在内的多种实体瘤。普吉华®是一种高选择性RET抑制剂。

当下,普吉华®被纳入国内外多项关于NSCLC和TC治疗的权威诊疗指南。此次发表的数据涉及NSCLC和TC领域以外的十数个瘤种。数据证明,普吉华®在RET融合阳性的多种实体瘤中均产生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治疗潜力拓展至十数个存在RET融合阳性的瘤种。

目前普吉华®正在通过篮式试验进行其他实体瘤的适应症拓展,即按照肿瘤的驱动基因“不限癌种“来选择患者治疗。这意味着该药物正在加速覆盖瘤种和患者人群。(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创新药企成功自主研发腱鞘巨细胞瘤药物

腱鞘巨细胞瘤是来源于腱鞘组织的一种良性肿瘤,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但肿瘤经常会包绕肌腱环形生长,手术切除比较困难。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专家周勇介绍,一项中国药企原研药物ABSK021的临床试验显示,其所在的研究中心几乎所有受试者都看到了疗效,患者肿瘤均有缩小,且没有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由中国药企自主研发的该药物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认定为突破性治疗药物,用于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腱鞘巨细胞瘤。据悉,突破性疗法认证是CDE对创新药物审评的四种加快程序之一,有严格的认定标准。

“腱鞘巨细胞瘤手术切除过程中血管神经损伤风险很高,可能出现肢体缺血性坏死或神经损伤后肢体功能丧失。瘤体往往侵犯了肢体的关节滑膜、关节腔隙等,包裹血管神经,即使分期多次手术切除,复发率依然很高。反复复发不仅导致患者肢体疼痛和严重功能障碍,甚至因正常结构破坏殆尽,最终截肢。”周勇告诉记者,该疾病多发于青中年,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巨大,患者的治疗需求非常高。”中国创新药企和誉医药自主研发的ABSK021用于治疗腱鞘巨细胞瘤正在中国与美国同步开展Ⅰb期多队列扩展阶段研究。(来源:中国新闻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