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再访乡医邓前堆

时间:2024-04-23

□ 本刊记者 刘芯邑

再访乡医邓前堆

□ 本刊记者 刘芯邑

无论去哪里,邓前堆都会习惯性地背上药箱,以便随时随地为村民看病。图/刘芯邑

29年来,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乡村医生邓前堆靠一套滑轮,一根绳子,通过距怒江江面30多米高、100多米长的溜索来往于拉马底村,为百姓看病送药,被当地群众称为“索道医生”。过溜索、走山路、不辞辛劳地为村民巡诊治病,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他默默地奉献着自已的一生。

《民生周刊》曾于2011年对邓前堆的事迹做过报道。时隔1年,记者再次来到拉马底村,采访到了邓前堆。

痛下定决心当医生

石月亮乡拉马底村,位于福贡县境内怒江峡谷深邃而狭窄的地方,那里地形陡峭,山势险峻,水流湍急,全村共265户人家,1043人,村民住的比较分散,大多居住在怒江峡谷两岸山腰。

在通往福贡县的公路边,依山而建的三间小平房就是邓前堆的家。屋里几件破旧的家具和被褥陈旧不堪,一台液晶电视机与这个陈设简陋的家格格不入。“现今我不仅有了自已的医务室,还用上了这么好的电视,这要感谢社会各界的帮助。”憨厚的邓前堆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只是因为怕浪费电,这台电视几乎没打开过。”

群山绵延起伏,不少村民世代居住在这里。城里来的人很难想象邓前堆是如何溜索,翻越重重高山,给乡亲们看病的。

说到当医生的初衷,邓前堆告诉记者,19岁那年,他初中毕业以后跟哥哥去缅甸做生意,没想到,这次经历竟然成了他命运的转折点。“从缅甸做完生意回来,我感染了疟疾。家人把我送到卫生站,人都快不行了。那时这里的乡村医生友相言,一直照顾了自已10来天,才让我的病情有所好转。”邓前堆回忆说。

打这以后,邓前堆就跟友相言医生学起了医。因为有这段在卫生站治病的经历,让他深深感受到了乡村医生对于村民的重要性,也悄然改变了他的命运。

“山区缺医少药,目睹乡亲们因为小病小痛得不到及时治疗,拖成大病,我就想这辈子别的事情不干了,就干医生了。”邓前堆坚定地说。

1984年12月,有一定医疗基础的邓前堆来到石月亮乡卫生院参加了为期6个多月的乡村医生技能培训班并取得从医资格。如今他已取得预防接种人员资格证及乡村医生资格证书。

随叫随到为乡亲

2012年2月,在政府和社会捐助下,邓前堆搬进了修建一新的医务室。在6间整洁的平房里,基本药品样样齐全,桌上摆放着详细的村民病历。邓前堆说他几乎对所有村民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

虽然有了医务室,但还是有很多村民居住偏远,不便来医务室看病,所以“随叫随到”的出诊方式从未间断。

2010年7月的一天,睡梦中的邓前堆被一阵急促的电话声惊醒,江对岸山顶拉娃达寨子一个村民突然因剧烈腹痛昏迷。那时已是深夜,山中一片漆黑。邓前堆不顾家人劝阻,跨上药箱,带上捆绑,打着手电筒,摸黑上路了。

他一路摸索到江边,一手握手电筒,一手握住溜索到江对岸:“回想当时,自己走在荒野大山之中也不免越走越怕,毛骨悚然。但是想到患者还在苦苦等待,我也只有鼓起勇气继续向前。”

邓前堆借助手电筒光,顺着陡峭的山势往山顶爬,手背被划出几道血痕,却全然没有发觉。足足爬了两个小时,他终于抵达了寨子。顾不上休息,他立即给病人诊疗。村民得的是急性胃炎,被救治后病情稳定下来,已是凌晨5点。因为担心村民病情恶化,邓前堆就睡在了病人家里。第二天起床时,看见病人已经在烧火做饭,他才放心回家。

像这样深夜出诊并救人的事,29年间数不胜数。拉马底村害扎村村民恒支妮说:“邓医生是个随叫随到的乡村医生,不管白天黑夜,还是夏季江水暴涨,只要我们有需要,他都会赶来。”

“全能医生”暖民心

提起“全能医生”的称呼,邓前堆讲了个小故事。

一天一位村民来看病,病人来到邓医生的医务室问:“您是看什么病的医生?”邓前堆看着他问:“你哪里不舒服?”村民回答:“我全身都不舒服。”邓前堆笑笑说:“我什么病都能看。”村民高兴的说到:“太好了,那就是全能医生,我找到好医生了。”

从此,“全能医生”的称呼在村民中传播开来。

邓前堆告诉记者:“村民们这样叫我,真是不好意思,没办法,这里就我一个医生,但是我一直努力学习医学知识,积极参加镇里的培训学习,尽我所能减少村民们的病痛。”

拉马底是石月亮乡较为贫困的一个村,2010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480元,低于全乡平均水平。这些年,由于从中央到地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费不断下降,但对于年现金收入不到500元的当地百姓来说,看病还是太贵了。所以大病小病,村民都找邓前堆看,实在没有钱就欠着。

对此,邓前堆从不计较:“虽然他们都给我打了欠条,但我从不开口追着他们要钱。由于待遇太低,曾与我一起工作的同事先后离开了。也有人劝我到外地打工,每个月至少也能挣几千元。但是村里本来就缺医生,我不干,谁来为乡亲们看病?收入微薄不要紧,少了我,村民们就没了依靠。”

至今为止,拉马底村预防接种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29年来,他累计出诊5000多次,步行约60万公里,诊治患者13万余人次,未出现一起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谈起邓前堆,村里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无不称赞他是善良的好医生。2011年他被评为云南省优秀乡村医生。

“邓前堆是个比较好学、不怕吃苦的人。他不分节假日地工作,把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关心、精心治病。最可贵的是他能在工资低、条件差的环境中坚持这么多年,很不容易。”福贡县卫生局局长张宗成如是说。

溜索变成“幸福桥”

对于邓前堆来说,乡村医生没有节假日。他每天都在村卫生室坐诊,一旦接到病人的求助电话便背上药箱、带上溜索棒出发。20多年来,邓前堆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是到山里劳动,还是赶集、做客、走亲戚,他都会挎上药箱,以便随时在田边地脚、林间崖下为村民看病。

村民恒支妮回忆,前年春节前夕害扎村一户人家房屋起火。得知消息,邓前堆立刻背上药箱“溜索”赶到现场。80岁高龄的户主开扒俄老人左手被严重烧伤,邓前堆当场给老人清创上药、吊针输液。

连续10多天,他每天一趟,过溜、爬山,赶到老人身边给她打针换药。在他的照料下,老人的手终于治愈。

29个寒来暑往,邓前堆背着药箱从怒江东岸过溜索“呼啸”着滑到西岸,走村入户为当地村民看病问诊,只要病人需要,不管白昼还是黑夜,他都从不拒绝,及时赶赴,治病救人。

2011年11月23日,埋藏在邓前堆心底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两座新建的大桥竣工了。

邓前堆兴奋地带记者来到曾经过溜索的索道,如今这里建起两座吊桥,一座是汽车吊桥,叫“连心桥”;另一座是人马吊桥,叫“幸福桥”。

走在连心桥上,邓前堆激动地说:“感觉像做梦一样,以后拉马底村的村民出们再也不用溜索了,村民要是再来看病可就方便多了,不用再为看病翻山越岭。需要出诊的时候,我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村民身边了。”

结束采访时,邓前堆告诉记者:“医务室有了接班人,他的儿子正在边学习医学知识边在医务室帮忙,这样拉马底村就会世代都有医生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