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刘 裴郑春华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
刘 裴1郑春华2
女,54岁,因间断性发热、咳嗽,伴消瘦乏力半年入院。外院查血象:白细胞14.4×109/L。予以抗感染治疗,咳嗽有所好转。停药1周后再次发热,咳嗽伴少量白色黏痰。体格检查:轻度贫血,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双下肢皮肤可见出血点。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弓降部至肺动脉分叉处漏斗状交通,主动脉端内径约1.3 cm,肺动脉端内径约0.4 cm,长约1.4 cm,肺动脉增宽,内径约3.2 cm,主肺动脉内左侧壁近漏斗状交通于肺动脉端开口,可见形态不规则的中等回声团块(图1A),大小约2.6 cm×1.4 cm,可随血流冲
图1 肺动脉近分叉处形态不规则中等回声团块(箭,A);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全心动周期左向右分流的高速五彩血流信号,动脉导管在主肺动脉端开口未闭(箭,B);治疗后复查肺动脉内团块消失(C)。AO:主动脉;MPA:主肺动脉;PDA:动脉导管未闭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病原体感染心内膜或心瓣膜引起的感染性炎症伴赘生物形成。IE多并发于各种心脏病变,先天性心脏病合并IE的发病率约为10%[1]。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瘤破裂及主动脉瓣狭窄易形成湍流损伤心内膜,是并发IE的病变基础。而本病例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IE,比较少见,姚志发等[2]报道其发生率约为0.098%。血培养是IE的诊断标准之一,但是临床中该检查的阳性率不高。
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是各类IE的特征性表现,赘生物多出现在心脏瓣膜,尤其是房室瓣的心房侧和半月瓣的心室侧,少数见于心房或心室心内膜,极少发生于大动脉内膜。本病例的赘生物出现在肺动脉内膜近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端的开口处附近,临床上较少见;而且本病例细菌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肺动脉内赘生物后,反复行血培养阳性,从而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超声心动图对赘生物的检查有较高的敏感度,其检查阳性率高达84.4%[3],诊断价值远高于血培养。此外,超声心动图不仅可以明确赘生物的位置和性质,明确有无瓣叶穿孔、瓣膜关闭不全、腱索或乳头肌断裂、先天性心内畸形等心脏结构改变,还可以了解心功能情况。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可以确诊IE,对IE的诊断、治疗方法的制订和预后随访等均有重要作用。
[1] Dodo H, Child JS.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ardiol Clin, 1996, 14(3): 383-392.
[2] 姚志发, 刘宏宇, 吕航, 等.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急诊外科治疗. 中国急救医学, 2002, 22(12): 728.
[3] 邓宏平, 王志维, 程邦昌, 等.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临床外科杂志, 2007, 15(9): 620-621.
动脉导管未闭;心内膜炎,细菌性;超声心动描记术,多普勒,彩色;病例报告
2014-02-27 【修回日期】2014-06-03
(本文编辑 张春辉)
R654.2;R445.1
击移动,考虑为赘生物。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全心动周期左向右分流的五彩血流信号(图1B);最大分流速度为4.6 m/s,压差86 mmHg(1 mmHg=0.133 kPa)。肺动脉瓣少量反流,反流速度2.1 m/s,压差19 mmHg。腹部B超提示脾大。肺CT提示肺动脉高压,肺动脉主干远端及左肺动脉基底段小片影,考虑感染性病变。住院期间监测体温以低热为主。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63×109/L,红细胞2.762×1012/L,血红蛋白81.2 g/L,血沉107 mm/h。贫血组合:叶酸、血清铁降低。抗人球蛋白IgG、IgG、抗链O、类风湿因子高。行2次血培养(厌氧+需氧),结果均提示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对喹诺酮类敏感。临床确诊为:①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②继发贫血;③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予以甲磺酸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抗感染治疗8周。予以补铁、补充叶酸纠正贫血治疗。超声心动图复查示肺动脉内赘生物消失(图1C)。贫血消失,体温正常。3个月后行动脉导管未闭经皮封堵术。
1.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功能科 河北衡水 053000;2.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北京 100044
郑春华 E-mail: zhengchunhua3@hotmail.com
10.3969/j.issn.1005-5185.2014.08.00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