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吴慧芳,王燕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 杨凌712100)
1942年小反刍兽疫首次在象牙海岸发生。其后,在非洲的塞内加尔、加纳、多哥、贝宁等地出现,在尼日利亚的绵羊和山羊中也发生了本病。2007年,世界上共有41个国家发生PPR疫情。同年7月,我国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发现并确诊小反刍兽疫疫情,为经国外首次传入我国[1]。
山羊、绵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对该病易感,猪、牛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携带病毒,可能会造成疾病的隐性传播,且牛感染后会产生抗体。小反刍兽疫病毒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飞沫、饮水等途径传播,被感染动物(尤其是羊)的精液及胚胎中含有病毒,因此在人工授精或胚胎移植过程中造成病毒传播的可能性极大。被感染母羊在发病前1 d起至发病后45 d,病毒可经带毒乳汁传播。
急性小反刍兽疫的潜伏期多为3~4 d,发病初期病畜高热41℃以上,稽留3~5 d。眼、鼻分泌物增多,口腔黏膜先是轻微充血,出现表面糜烂、坏死,通常首发于牙龈下方黏膜,其后坏死现象迅速向牙龈、硬颚、颊、口腔乳突、舌等部位的黏膜蔓延。坏死组织脱落,出现不规则且浅的糜烂斑。后期羊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并伴有咳嗽、胸部啰音及腹式呼吸。怀孕母羊感染后会造成流产。亚急性和慢性型病例在发病前期症状不明显,只在晚期表现为口腔、鼻孔周围以及下颌部发生结节和脓包。
发生小反刍兽疫时,病畜出现结膜炎、坏死性口炎,剖检会发现皱胃出现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呈红色,出血。 瘤胃、网胃、瓣胃很少出现病变。肠道发生糜烂,最典型的病变为结肠和直肠结合处发生线状出血或出现斑马样条纹。淋巴结肿大,脾脏出现坏死灶。发生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和卡他性炎症。
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第一时间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由政府部门派专业人员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认病原是否为小反刍兽疫病毒。未经国家农业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分离、鉴定、纯化和保存工作[2]。实验室检测通常采取眼结膜炎分泌物以及鼻、口腔和直肠拭子,淋巴结、扁桃腺、脾、肺、大肠等组织,通过血清学检测方法如病毒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进行检测。最新研究表明,用亲和素-生物素重组抗原捕获ELISA检测绵羊和山羊临床标本中的小反刍兽疫病毒取得很好的检测效果,在绵羊和山羊的临床标本中,这种ABrAC ELISA是一种快速、敏感和特异性检测PPRV抗原的替代诊断工具。研究还表明,在目前情况下,这种重组诊断检测方法将是最需要大规模应用的检测方法,并可能与现有的基于单抗的重组抗原捕获ELISA检测方法一起被证明是根除阶段监测的重要工具。但其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应用于实验室PPR监测的大规模筛查之前,需要使用大规模样本立即进行广泛的现场验证[3]。
一旦发生本病,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遵照一类动物疫情处置方式由政府采取相应的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措施,迅速扑灭疫情。在封锁期间,严禁染疫、疑似染疫和易受感染的动物、动物产品流出疫区,禁止非疫区的易感动物进入疫区,并对出入疫区的人员、运输工具及有关物品进行严格消毒。
对易感绵羊和山羊进行免疫是防控小反刍兽疫最有效和最实际的办法。小反刍兽疫在我国的散发与基层养殖户的不规范免疫有关,因此普及知识是控制和消灭小反刍兽疫的重要工作。目前广泛使用的疫苗有 Nigeria75/1、Sungri/96弱毒疫苗和 Maroc/2008灭活疫苗[4]。虽然有时开展了严格的疫苗接种,但在羊群中还有暴发该病的可能性。有研究表明,可以考虑同时使用免疫刺激剂和PPR疫苗来提高山羊对疫苗的免疫应答。例如使用免疫刺激剂如铝盐和左旋咪唑有助于刺激免疫系统,加强和维持免疫系统及其对疫苗的反应,而其自身没有任何特异性抗原效应。该研究还表示,将左旋咪唑作为免疫刺激剂与PPR疫苗联合使用,通过刺激参与免疫保护的细胞的产生,延长并维持接种动物的高抗体滴度从而达到提高免疫效果的目的,尚有待进一步研究[5]。
小反刍兽疫是危害养殖业经济效益的最主要的疫病之一。提高和加强基层人员的防范意识和防疫知识普及工作,实行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小反刍兽疫的监测管理等是目前必须要落实的工作。同时要加大研究力度,争取早日根除小反刍兽疫。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