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王学明 天津市蓟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 301900
猪传染性水疱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
王学明 天津市蓟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 301900
猪传染性水泡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强,发病率高,临床症状和口蹄疫类似,常被误诊为口蹄疫。本文详细分析了猪传染性水泡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以期提高人们对此病的认识,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猪水疱病;猪水疱病毒;流行特点;诊断;防控
猪传染性水疱病又俗称猪水泡病,是由水泡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流行性强,发病率高,以蹄部、鼻端、口唇皮肤黏膜、舌面黏膜和腹部及乳头等部位的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为主要特征。该病在临床上和猪“口蹄疫”很相似,但该病仅发生于猪,牛羊等家畜不发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猪只集中和频繁调运的场所,发病率高达80%以上。
该病只感染猪,各个年龄、性别、品种的都可以感染,不感染牛、羊等家畜,但是人有一定的易感性。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传染源。病猪全身脏器均有病毒经过粪便、尿液、乳汁和水泡液排出病毒。排出的病毒,通过接触、饲喂、生猪交易、运输工具和饲料等传播。病毒也可以通过受伤的蹄部、鼻端皮肤、消化道粘膜而感染进入体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冬两季发生较多。在猪只集中、调动频繁、管理条件差的情况下,发病率较高。猪群中如果有一头发病,在5~6内就会迅速蔓延,会有65%~75%的猪发病,7~8天后渐趋缓和,一般15天左右疫情基本平息。如果没有其他并发症,死亡率较低,耐过该病的猪,可以获得免疫力。在分散饲养的条件下,很少引起流行。
该病的潜伏期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一般为2~5天,有的达到7~8天或者更长。临床上可分为典型型、温和型和隐性型。
(1)典型型。发病初期体温升高,可以达到40~42℃,在蹄冠、蹄叉、蹄踵和悬蹄等部位可见黄豆大或者蚕豆大的苍白肿胀水泡,水疱明显凸突,里面充满水泡液,很快破裂。维持1~2天后形成溃疡,溃疡面呈鲜红色。由于蹄部受到损伤,表现剧烈疼痛,行走困难,跛行明显。严重的蹄壳脱落,不能站立,跪地爬行或者卧地不起。食欲减退,精神忧郁,明显掉膘,有的病猪在鼻端、口腔黏膜、齿龈、舌面和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或者溃疡。在一般情况下,病症较轻没有继发感染的不会死亡,病猪康复也较快,2周或者2周后痊愈,蹄匣脱落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
(2)温和型。只有少数猪只蹄部出现1~2个水泡,病的传播速度很慢,症状较轻,恢复较快,不易发现。
(3)隐性型。猪只不表现临床症状,血清中可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并产生较强的免疫力。
病变在蹄部、鼻端、唇、舌和乳头等部位见到水泡或溃疡,有的病猪在心内膜有条状出血斑,其他内脏器官没有什么病理变化。
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以及症状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是要注意和口蹄疫、水泡性口炎、水泡性皮疹相区别,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测。如用病猪的水泡液或者经过处理以后的水疱皮液的上清液,接种于牛、羊、猪、豚鼠和1~2日龄的小鼠,如果只有猪和1~2日龄的小鼠发病则是水泡性口炎;如果接种的动物都发病,则是口蹄疫;如果仅有猪发病,而其他的动物都没有发病,则是猪传染性水泡病。
(1)坚持“自繁自养”,要保持猪圈清洁、干燥、定期消毒,粪便最好堆肥发酵,不要在猪场内随意放置,污染环境。
(2)平时做好防疫工作,防止该病的侵入。定期做好预防注射。目前应用的疫苗种类很多,但基本是弱毒苗和灭能苗两大类,对猪只有一定的效果。我国很早就推广鼠化弱毒疫苗,注射后4~8天就可以产生免疫力,没有接种反应,免疫期为半年。
(3)加强检疫工作,发现疫情,及时上报并严格封锁隔离,严禁病猪转运和销售。发现疫情后,紧急对病猪进行对症治疗,对虽经治疗但疗效不明显者,坚决按照规定做好扑杀处理;对无症状的同群猪采取紧急预防接种措施;对被污染的环境和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疫病的传播。在疫区的病猪痊愈半个月以上或者彻底消毒以后,经过上级批准方可解除封锁。在封锁期内要坚持消毒,常用的消毒药有氨水和漂白粉等。
(4)对发病的猪要及时治疗,没有破溃的水泡,可以在剪破水疱以后,涂擦碘甘油,2~3次以后就可以形成痂皮。舌、鼻、乳头处的可以用紫药水治疗。对于蹄部已经破溃的水疱,可以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1%的明矾水或者高渗盐水洗涤以后,再涂上碘甘油或者撒上冰硼散并进行包扎。对已经发生继发感染的病猪,可以用抗菌素或者磺胺类药物治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