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内蒙古农牧民外出务工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4-07-28

李知霖,孙 鹤,贺舒娅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固定观察点工作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一号文件和自治区农牧厅十大行动计划文件精神,全面了解自治区农村牧区农牧民外出务工情况,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固定观察点工作中心通过业务系统数据抽样调查、微信平台收集情况等方式,对内蒙古农村牧区固定观察点农牧民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1]。

农村牧区劳动力的流动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对农村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值得关注。从固定观察点获得的的数据来看,自治区外出务工农牧民数量逐年增长,而且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自治区农村牧区固定观察点外出务工基本情况

自治区农村牧区固定观察点体系是承担“三农三牧”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调查研究及数据开发利用的调查系统,现在全区12个盟市43个旗县(市、区)共建立国家级样本嘎查村20个、自治区级样本嘎查村73个,设有调查员、辅助调查员150余人,有国家级记账农牧户611户、自治区级记账农牧户1671户。固定观察点的统计数据具有研究价值。

前几年,观察点农村牧区外出劳动力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随着农牧民就业支持政策的完善,2018年农村牧区外出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稳中有增。2015~2018年,观察点农村外出劳动力村均数分别为248人、239人、235人、250人, 牧区为 6人、6人、9人、9人(见表 1)。

表1 观察点农村牧区平均外出劳动力情况表

由图1可知,观察点农村村均外出劳动力人数占比明显高于牧区,农村村均24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3%;牧区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4%。农村外出劳动力比例高于牧区,这与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略高于牧区,劳务用工信息相对畅通,以及生活习惯和语言环境有关。

表2 2018年观察点劳动力输出地域分布情况(单位:人/嘎查村)

从外出务工地域分布情况看,观察点农村出乡县内就业人数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51%,出县省内人数占35%,出省国内占16%。观察点牧区外出务工地域分布状况与农村相比,出乡县内就业人数占比较高,达外出务工总人数的68%。出县省内占比为35%,出省国内占比为7%。境外就业比例均较低。总的来看,农村牧区外出务工以本旗县内吸纳劳动力为主,可见发展县域经济、建设中小城镇是吸纳农村牧区转移劳动力的关键。

从全国的情况看,《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西部地区输出农民工人数增加最多,西部地区输出农民工7918万人,比上年增加104万人,增长1.3%,占农民工总量的27.5%。观察点数据总体趋势与全国情况基本吻合[2]。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牧民外出务工就业存在盲目性

一是外出务工农牧民对务工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熟悉,对务工地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特点把握不准,就业项目选择困难。二是劳动力中介组织运营不规范,不能有效组织农民工精准就业。三是政府对外出务工农牧民的就业引导需进一步加强。四是受限于外出务工农牧民学历偏低,技能水平有限等多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农牧民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收入不高的工种。

2.2 农牧民外出务工的合法权益保障不足

一是部分企业存在不规范用工现象,如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或无正当理由终止劳动关系,少数企业甚至恶意拖欠工资,还有些企业为了减少成本不给务工人员参保,严重损害外出务工农牧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外出务工农牧民的维权意识淡薄,对参保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保比例较低。

2.3 农牧民外出务工产生的社会问题

一是农村牧区留守人员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他们往往经济来源比较单一且难以稳定。留守老人、妇女面临沉重的生活负担,往往难以承担生活和家庭的双重压力。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陪伴与监督,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二是外出务工的农牧民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知识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容易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是农村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不利于本地产业的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完善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开展多元有效的就业培训。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外出务工农牧民的实际状况及市场岗位需求,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及时通过网络、电视等农牧民易于接受的媒体传播方式发布和更新内容,培训内容总体上要简单易学、实用、方式多样。也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有效地组织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式培训,提高农牧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让他们能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畅通就业政策信息服务通道。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线上农牧民工流动、就业服务和劳动保障等情况调度制度,全面了解掌握农牧民工流动情况,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加大就业岗位收集储备力度,加强流向分析,通过各涉农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及时发布企业岗位信息,并组织开展线下双向招聘招工服务,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企业“用工难”、农牧民工“就业难”问题,提高企业用工和农牧民工求职意向的适配性[3]。

3.2 优化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环境

一是加大惠农政策支持力度。为返乡创业的农牧民工提供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稳定农畜产品收购价格,稳定大宗农畜产品价格,确保返乡农牧民工的收入稳中有升。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牧民工创业就业,实现当地产业健康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二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鼓励有能力的农牧民工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产业,同时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强化品牌意识,加大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宣传力度,延伸产业链。比如在牧区可尝试“旅游+生态畜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全力打造集休闲畜牧业、现代牧区旅游、文化创意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一体的新业态,推动“一镇一业”融合发展,发展马业特色小镇、肉牛小镇和民族奶食品产业园等[4]。

3.3 健全外出务工人员权益保障制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就业保障制度。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企业招聘用工监管体系建设,健全和规范农牧民工工资支付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和农民工工会维权的法律机制。二是畅通农牧民工维权保障渠道。加大对用工方的管理和执法力度,在明确、细化用工方责任的同时,持续强化政府的劳动监察职能,严惩用工方侵害务工人员权益的行为,对个别不法雇主进行教育和适度处罚。同时,加强对农牧民工权益保障司法援助部门和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给予政策优惠倾斜。三是提高农牧民工的维权意识。相关部门在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时应加入维权法制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牧民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