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新疆福海县解特阿热勒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 阿勒泰 836400)
1895年牛副结核病首次被Johne等人报道,所以该病也被称为Johne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受到各个国家养殖企业的重视。
该病的病原为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其隶属于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为革兰氏阳性小杆菌,抗酸染色结果呈阳性。副结核分枝杆菌常可在患病牛的机体组织和粪便中检查到。菌落呈无色透明的半球形,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可见颜色变暗,出现乳头样外观。副结核分枝杆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正常条件下,副结核分枝杆菌可于环境中存活1年左右。副结核分枝杆菌最佳的培养温度为38~40℃,在63℃下可存活半小时。副结核分枝杆菌对3%的甲醛消毒液敏感。
在自然感染条件下,牛对副结核杆菌最为易感。在牛群中,副结核杆菌的感染呈现年龄差异性,其中6月龄的犊牛易感性最高。此外,很多种动物(羊、鹿以及野生动物)均可感染副结核杆菌。牛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感染后的发病牛和带菌牛,其粪便中夹杂着大量的副结核分枝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病原体可存活数月之久,给病原体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此外,病原体也可进入到动物的血液内,随着乳汁和尿液排出体外,从而感染健康动物。牛副结核病的病程较长,不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但是病死率相当高。该病往往不易发现,一旦出现患病牛只,看似是散发病例,实则已出现潜在流行态势[1]。
对于牛而言,对副结核分枝杆菌最易感的部位是回肠,副结核分枝杆菌进入到牛的回肠后,再进入到M细胞中,随后被巨噬细胞吞噬,从而使患病牛的抵抗机能受损,病牛迅速表现出腹泻症状。
牛副结核病的潜伏期较长(数月至2年)。临床上主要以顽固性腹泻为特征,病牛的基本指标并不会出现异常,仅可见因腹泻造成的渐进性消瘦。病初患病牛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呈稀软外观,随着病情的加重,变为喷射状。
感染牛的主要病理变化集中在胃肠道及肠系膜淋巴结中。剖检时可见回肠的肠壁增厚至正常时的几十倍;肠道中的内容物不多,并且充满含有气泡的液体。肠道黏膜呈灰黄色,充血,并且有浑浊的黏液。肠道浆膜下的淋巴结发生肿大,外翻且多汁[2]。
诊断该病可以结合流行病学特点、特征性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诊,需采集病牛的粪便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目前,临床中尚未有针对副结核分枝杆菌的特效药物,往往是对症治疗,一旦停药,病牛仍可排菌。发现有阳性牛存在,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淘汰,如果不进行淘汰处理,该病的净化将非常困难[3]。
要对饲养场的牛群定期进行副结核杆菌的检测(一般每年检查4次),经3次或4次检测仍为阴性的牛,方能视为阴性牛。对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牛应立即进行隔离,同时长期给药治疗,并进行副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的牛方可混群饲养。
预防牛副结核病主要在于加强饲养管理和对副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以及淘汰阳性牛。对健康牛和患病牛予以分群饲养,防止造成大群发病。总而言之,发病时尽早治疗都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