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福海县解特阿热勒镇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新疆 阿勒泰 836400)
包虫病在我国西部的青海、四川、西藏和新疆等10个省份(包括生产建设兵团)的农村牧区都有发生,流行区域覆盖368个县。此外,其他20多个省份也有关于包虫病病例的报道[1]。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因家畜包虫病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左右,严重损害西部农村牧区的经济创收[2]。近年来,随着西部交通运输条件极大改善,牛、羊及皮毛等农畜产品的流通加快,给包虫病向东部省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因此,认识包虫病的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包虫(细粒棘球绦虫)隶属扁形动物门、绦虫纲、圆叶目、带科,成虫寄生于以犬为代表的犬科动物小肠中,幼虫即棘球蚴寄生在牛、羊等中间宿主的肝、肺和脑等器官。寄生在牛羊等动物脏器的棘球蚴具有囊状结构,囊内充满透明液体,内含有上百万个原头蚴,囊大小不一[3]。包虫成虫含虫卵的孕节或虫卵随犬的粪便排出,虫卵随粪便污染饮用水、牧草、饲料和皮毛等,还可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牛和其他家畜食入被虫卵污染的饲料后,在消化液和多种酶的作用下,虫卵发育成六钩蚴,后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和肺脏,少部分透过血脑屏障进入动物脑中定植。犬吞噬牛等家畜的病变脏器后棘球蚴破裂,原头蚴逸出并发育成成虫,完成生活史循环。
牛患包虫病后常表现出被毛杂乱、食欲减退、体重降低、体温升高和呼吸频率加快等症状,随着时间推移,出现肝区疼痛和腹部胀大等明显体征。如果寄生在脑部,可出现神经症状,如暴躁、离群、痉挛、抽搐和重复回旋等。牛包虫病的危害主要有3个方面,即个体危害、群体危害和公共卫生危害。个体危害表现在虫体移行和包囊生长压迫多器官形成机械性损伤,虫体消耗营养导致宿主消瘦及生长停滞,重度感染和囊液破裂造成严重的免疫反应,最终导致死亡;群体危害主要体现在感染包虫病的病死牛脏器被随便丢弃造成包虫病持续传播;公共卫生危害即牛包虫病的发生威胁与之密切接触的人的健康。
对牛包虫病的诊断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进行。确诊应在屠宰时发现肝脏等脏器具有大小不等的包囊,而且牛群有包虫病流行病史。大规模筛查可用免疫学检测技术,如皮内变态反应和间接血凝试验,目前还有PCR和等温扩增等核酸检测方法,但是成本较高,普及性较差。
眼下治疗牛包虫病尚无特效药物,但是可利用相关药物抑制其发展,促使包囊钙化。常用的药物为阿苯达唑片剂或粉剂,推荐剂量为90 mg/kg体重,连续使用2次。或吡喹酮25~30 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5 d。此外,丙硫咪唑和盐酸丁萘脒等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牛包虫病的防治措施和其他传染病基本相同,即控制传染源,切断虫卵的传播途径并保护现有健康牛群。
我国西部农村牧区应继续推行犬只限养、拴养及流浪犬处置等减少犬只和限制犬只流动的措施,并通过电子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实时监控登记犬只的动态。加强对兽医站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落实现行规定的“犬犬驱虫、月月驱虫”制度,保证驱虫的有效性。驱虫后限制犬只活动,对犬只排出的粪便进行深埋或无害化处理,避免其污染水源、器具和饲草料。
建立健全牛羊定点屠宰制度,引导农牧民集中定点屠宰牲畜,并对牛的病变脏器进行统一收集和无害化处置。
为游牧养殖户提供饮用水过滤和消杀装置,定点养殖户应使用自来水。游牧养殖户出牧必须远离犬科动物频繁出没的区域,并对青草进行规范化消毒。
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监测体系,严格执行检验检疫程序。随着牲畜与犬的流动范围扩大,非流行区从现有流行区引进犬、牛等活体动物应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驱虫,避免造成疫病传播。对购买的动物皮毛等也应进行严格的检疫和消毒。
包虫病的流行对我国西部农村牧区特色牛羊养殖业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同时也给输入地带来一定风险。由于无特效治疗药物,提早防控成为目前唯一有效和长效的手段。世界上其他国家如丹麦、新西兰等养殖大国的成功防控经验也给我国牛包虫病的防治带来信心。我国自2015年以来加大了对包虫病的防控力度,畜牧兽医部门现承担犬驱虫和对牛及其他家畜包虫病的监测等一系列任务。经过几年的重点防治,牛包虫病的阳性率显著降低[4]。牛等家畜包虫病的防治成效与养殖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显著相关,尤其是西部的农牧民,只有他们的防病意识不断提高,才能促进包虫病防治工作的发展和现有成果的巩固。我国西部农村牧区犬只数量巨大,流浪犬亦多,驱虫全覆盖具有较大难度,鉴于农村牧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病犬的处理也是一个大难题。此外,当地较为恶劣的环境使农牧民长期以来养成用牛内脏喂犬,以及使用地表水和池塘水的习惯,这仍然是现今阻碍牛包虫病有效防控的突出难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