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鲟鱼养殖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时间:2024-07-28

(邢台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邢台 054000)

随着河北省冷水鱼产业的快速发展,冷水鱼养殖品不断增多,养殖规模日益扩大,尤其是鲟鱼以其易饲养、个体大、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及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备受水产养殖者的青睐。但是随着鲟鱼集约化、高密度养殖,养殖水体不断恶化。加之苗种流通频繁和养殖环境不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养殖鲟鱼病害频发、症状多样,严重制约了鲟鱼养殖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根据病原和病因不同,可将鲟鱼病害分为真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营养性疾病、气泡病以及寄生虫病等。探究鲟鱼常见病害的科学防治措施,对于提高鲟鱼养殖效益、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鲟鱼养殖常见病害

1.1 真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主要是指由水霉属和绵霉属真菌引起的水霉病。病原菌侵袭受创伤或冻伤的鲟鱼体表,导致患部滋生黄白色絮状水霉[1]。病鱼游动无力,食欲下降。重症病例患部充血,肌肉溃烂。幼鲟鱼发病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1.2 细菌性疾病

1.2.1 肠炎病。该病在夏季高温时节多发,病原菌为点状产气单孢杆菌。病鱼不摄食,鱼体消瘦,行动缓慢,肛门红肿,轻压腹部从肛门流出黄色液体。解剖病鱼发现肠内无内容物,有大量淡黄色黏液,肠壁充血。

1.2.2 烂鳃病。该病在水体温度高、水环境差时多发,病原菌为弧菌或假单孢菌。病鱼鳃丝发白且附着黏液,浮肿呈团块状腐烂,重症病例的鳃丝末端缺损。

1.2.3 链球菌病。近年来鲟鱼链球菌病有所增加,病原菌主要为海豚链球菌。病鱼食欲减退或不食,漂浮于水面,反应迟钝,肛门明显发红。剖检病鱼可见心脏病变显著,表面有结节状增生物呈黑褐色或黄色,形似桑葚[2]。

1.3 营养性疾病

1.3.1 萎蔫病。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饲养密度大、鲟鱼摄食不足或饵料成分不均衡。病鱼头大、体瘦、发黑,游动缓慢,终因衰竭而亡。

1.3.2 脂肪肝病。该病主要是因养殖密度过大、饵料中脂肪含量较高,致使鲟鱼长期处在低氧状态而发病。病鱼采食量减少,解剖后可见肝和胰脏肿大,有大量脂肪沉积。

1.4 寄生虫病

1.4.1 小瓜虫病。该病是由小瓜虫寄生引起,病鱼的背鳍、鳃部有白色小点,尤以鳍条和鳃丝部位严重。

1.4.2 车轮虫病。该病的病原为车轮虫,常发于养殖苗种。病鱼体表消瘦,不摄食,鳃丝呈暗红色,而且有较多黏液。

2 鲟鱼病害防治对策

2.1 水霉病的防治

如果病例症状较轻,可采用亚甲基蓝涂抹于病鱼患处,清除水霉后再使用盐消毒。大群发病应对发病鱼池施用以二硫氰基甲烷为主要成分的水霉一泼净1 mL/L,1次/d,连用 5~7 d。 采用阿莫西林 5 mg/L,1 次/d,连用5 d。同时饵料内拌入30 mg/kg体重恩诺沙星钠,1次/d,连用 5 d。

2.2 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防治肠炎病可采用氯制剂和碘制剂消毒,氟苯尼考 50 mg/kg体重内服,连用 3~5 d;饲喂大蒜素(2~3 g/kg饲料)等抗菌药饵,连用7 d。防治烂鳃病一是要隔离病鱼,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消毒,连用3 d;二是土霉素拌饵饲喂,用量为50 mg/kg体重,连用5 d。防治链球菌病一是饵料拌入盐酸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喂服;二是注重鱼群的饲料营养,高温时节要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多种维生素和免疫增强剂。

2.3 营养性疾病的防治

注重日常的饲养管理,合理设置养殖密度。保持饲料营养均衡,避免大量饲喂高脂肪含量的饵料,定期适量添加胆碱、护肝药物或维生素C和维生素E,提高鲟鱼的抗病力。

2.4 寄生虫病的防治

一是采用2%~3%食盐水浸泡病鱼1 h,通常可自愈;二是放苗前采用高锰酸钾或生石灰对鱼池彻底消毒;三是水泥池养殖鲟鱼时要加强对水质的管理和调节,保持一定的流水量,提高鲟鱼体质。

3 结语

随着现代冷水鱼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鲟鱼养殖对于优化和调整冷水鱼产业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入探究鲟鱼的疾病成因及危害,一方面可以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对鲟鱼病害的预警预报,研究黄芪多糖、双黄连和三黄粉等中成药或其复合制剂[3]在鲟鱼病害防治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鲟鱼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