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王姿萱 吴梦娟 周祖卉 刘琪
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解决养老服务问题刻不容缓。新时代背景下智慧养老模式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养老模式的不足,却也带来信息化人员匮乏、老年人接受程度低等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分析传统养老和智慧养老模式的痛点并对二者优势进行结合,构建养老服务新内容,促进养老模式的升级。
关键词:智慧居家养老;养老模式;新时代
一、背景
目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正在不断加重。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发布的人口统计数据:一方面,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 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 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1];另一方面,2017年出生人口比2016年的1 786万人减少了63万。由数据可见,中国已处于老龄化社会,也意味着我国的养老事业正面临着重大挑战。***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2]。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升级养老服务体系,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二、养老模式现状
(一)传统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和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将现行的主要传统养老模式归纳为三种: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其中,居家养老是对前两者的优势的综合和缺陷的弥补。居家养老,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通过社区网络的连接,再加上政府政策法律的保护,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如今居家模式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行,但其实践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信息传递不及时,资源配置不到位。传统养老模式更侧重于线下,目前线下的养老需求由本人发出,经过社区居委会,委派服务人员上门服务后在居委会报备。由此流程可见,养老需求信息多层传递、交流不畅。
2.服务效率低下,服务人员匮乏。由于信息匹配不及时,很多老人的养老需求不能及时得到传递,针对服务的反馈结果不能及时收集,在一方面降低了养老服务和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很多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低,素质有待提升,服务内容有局限性且缺乏专业性,这也导致了服务效率的低下。
3.投入资金不充足,养老设施不完善。来源有限的社区管理资金,难以支持全面的居家养老服务。早期社区建设普遍忽视养老设施和场所的建设,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和娱乐需求。
(二)智慧养老模式现存问题
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对养老事业进行改革与创新,在 “互联网+”的背景下重新探索新型养老模式。智慧养老,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现代智能设备对老年人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务管理,实现现代科技与老年人的智能互动,保障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提高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感。智慧养老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养老模式的不足,但新的问题又随之出现。
1.信息化养老人员缺乏。要推行智慧养老,基础的技术问题不容忽视:如何实现大数据分析下的资源整合、如何实现养老服务的信息化等。一方面,智慧养老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巨大且要求苛刻,需要拥有数据处理能力和医护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目前在社会上供不应求。另一方面,目前养老服务人员社会认可度低,在某种意义上社会地位低,因此拥有技术知识的人才不愿意就业。这两方面原因共同导致信息化养老服务人员的匮乏。
2.“智慧养老”并非真的“智慧”。部分智慧养老产品没有体现以老年人需求为本的宗旨,产品设计未完全实际考虑老年人的使用能力和习惯,老年人无法熟练使用。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没有达到产品設计的目的。
3.养老服务内容有局限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情感、受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3]。传统养老习惯更集中在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忽略了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若要提高养老水平,老年人的多样需求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满足。
三、基于智慧养老的养老服务创新
创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立足于老年人服务需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参与、市场导向的原则,整合多方资源,弥补现有不足,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2]。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是在目前智慧城市转型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创新的养老模式,建议在现有的养老模式下高度结合智慧养老,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安全管理、远程护理、在线助老等服务,从而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养老服务体系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养老平台信息化,养老产品适老化
建立全面、高效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养老信息化。以老年人信息和服务资源等数据为基础,建包括老年人专属信息档案、电子病历、医疗护理服务信息等的基本信息数据库。平台数据由用户或管理人员及时定期更新和反馈,保障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为资源有效配置创造条件,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
产品的设计真正实现“以老年人为本”,注重产品的个性化。针对不同年龄段、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设计个性化配置的阶段性养老服务产品。解决“智慧养老”无法真正“智慧”的问题,可以将电子产品、电子软件的使用者从老年人转变为服务人员及其子女。如:老年人通过佩戴可以实时监测的电子设备,管理人员使用设备配套的软件实时监测甚至提前预估老人身体状况。在家中安装视音监测报警系统,在老人遇到突发状况而不能及时求救时,系统自动报警,方便其子女或养护人员及时赶到施救。
(二)提升医养结合水平,注重多样养老需求
医养结合是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有力支撑。根据调查研究,老年人大部分养老支出都花费在医疗上,医疗与护理成为养老服务中的重点项目。在社区引入专业医疗设备、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培养具有医护技能的专业护工队伍,成为提升医养结合水平的紧迫任务。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养老服务发展必须立足于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在保障老人基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重视老人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入等精神需求[2]。调动老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力,全面提升老年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参考日本养老方式,打造兼具老年教育功能和医护功能的多功能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三)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多元化服务队伍
提供优质养老服务,专业的服务人才队伍必不可少。庞大的服务人才队伍可由两部分组成:专业人才和志愿者。专业人才队伍常驻各个社区或服务点,日常服务老年人和大数据分析信息;志愿者周期性地、有组织地在服务点或上门进行养老服务。一方面,培养专业人员。政府层面,设立专项资金、出台政策保障养老服务人才;高校层面,规范专业化教育,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学科交叉,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人才;企业层面,建设健康养老实践基地供高校人才实操学习,实现理论和实践的高效对接;社会层面,提高养老服务从业者的待遇,加强宣传力度提升社会认同感,激励更多人从事养老服务事业。另一方面,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社区居民或低龄的老年人参与养老服务志愿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将养老志愿者服务列为必修内容。
(四)坚持政府为主导,社会积极参与的宗旨
我国老龄化严重,养老产业在未来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推进新产业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应坚持“一方主导,多方参与”的路线,即政府占主导地位,多方社会力量参与。
政府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扶持力度,引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首先,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以及政策支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多种形式的优惠对企业进行扶持,支持企业开发大数据和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以及研发智能软硬件。其次,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人才,推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社会组织能力,促进各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鼓励企业与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中心合作,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多方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最后,完善养老服务的评估和監管体系。凭借信息化手段提高社会组织的公开性与透明度,加强养老服务业的内部治理和规范运营,健全治理结构、加强检查监管,完善社会组织监督管理制度[2]。参考日本为养老服务建立了多主体的评估制度,有利于政府进行养老服务相关政策的制定,有利于政府管理和监督养老机构运营[4]。
四、结语
在大数据新时代,智慧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养老新模式,在未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需要政府的主导,社会力量的参与,为老年人提供及时又全面的养老服务,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根先.论技术进步的伦理问题[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9(2):6-10.
[2]毛佩瑾.新时代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创新发展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9(11):63-70.
[3]强薇.站在“风口”上的机器人(科技大观)[N].人民日报,2016,2016-12-17(011).
[4]黄浩.日本养老保障制度对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启示[J].经济师,2019(12):63-6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