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张亮亮 汪世靖 刘力生 余静马心锋 汪松 艾文龙 叶群荣王共强
Holmes震颤(Holmes tremble,HT)也称丘脑震颤、红核震颤,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原因为脑血管病[1],通常在原发病后0.5~24个月发生。HT临床表现为以病灶对侧上肢为主的低频的静止性震颤、姿位性震颤和意向性震颤中1种或多种组合,亦可伴有脑损伤的其他症状[2]。HT文献报道较少,现报告我院2018年1月确诊的、经盐酸苯海索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后症状稍改善的1例HT病例。
1.1 发病情况:患者,男,39岁,系“突发左侧上下肢无力、渐进性左上肢抖动2年余”入院。2015年10月27日饮酒后患者刚午休时突然出现头晕、头痛伴左侧肢体无力(具体不详),无言语不清、肢体异麻,急诊送入某市级医院,检查“头颅CT提示右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予以内科治疗一周后,患者头痛、头晕及左侧上下肢无力均较前好转。2015年11月17日转诊至某省级医院,予以“康复”治疗近2月,症状基本好转,能自行活动和行走。2016年4月(丘脑出血近半年后)逐渐出现左手抖动,伸手拿东西时明显,安静休息时减轻,睡眠时消失,手抖程度较轻,未重视。后手抖逐渐加重,安静时亦抖动,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就诊于多家医院,给予“氟哌啶醇口服(具体不详)”后症状改善不明显。2017年11月外院予以“氯硝西泮联合卡马西平口服(具体不详)”后症状有所缓解,但患者因担心药物依赖性,2018年1月初自行停用氯硝西泮,停药后手抖再次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首次入院。既往史:无肥胖、高血压、外伤。个人史:吸烟10年,每日7支;饮酒10年,每日约100 mL。家族史:否认家族有类似疾病患者。
1.2 体格检查 内科系统查体:体温 37.0℃,脉搏 78次/min,呼吸 20次/min,血压 120/80 mmHg。心、肺、腹部体格检查无异常。
神经系统查体:神清,言语清晰,对答切题,行走时左足尖轻度下塌,呈偏瘫步态,查体合作。查体时可见左上肢无目的、无规律、速度较快、幅度较大的不自主摆手、伸臂样动作及左手指间断屈曲。双侧鼻唇沟基本对称,伸舌居中。肌力:左上肢检查不能配合,左下肢、右侧上下肢肌力5级;肌张力:左上肢检查不能配合,左下肢呈轻度折刀样增高,右侧上下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左侧肱二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右侧正常,双侧 Babinski's征(-)。 颈软,Kernig's征,Biudzinski's征(-)。
1.3 辅助检查 头颅CT(2015年10月27日外院):右侧丘脑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右侧侧脑室后角可见稍高密度影,提示:右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头颅CT(2015年 10月31日外院):右侧丘脑可见片状高密度影,周围一圈密度减低区,右侧侧脑室后角可见条状高密度影(图1)。
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后2 h血糖、血脂、血沉、类风湿因子、抗“O”、血清铜蓝蛋白均正常,血涂片未见棘红细胞。
图1 头颅CT右侧丘脑可见斑片状高密度影,右侧侧脑室后角条状高密度影
1.4 诊断、治疗与随访 根据患者中年男性,丘脑出血半年后出现对侧上肢震颤,以低频率静止性震颤为主,合并姿位性震颤,诊断Holmes震颤。给予盐酸苯海索及左乙拉西坦口服后手抖改善,规律服药半年后随访发现患者手抖未有加重。
Holmes震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震颤,1998年最先命名。1907年HOLMEES[3]发现这种震颤为3~4 Hz的静止性震颤,运动或保持某种姿势时震颤频率加快。早在1889年BENEDIKT描述该震颤继发于中脑梗死,后发现其亦可继发于红核、丘脑等部位的缺血或出血,称为红核震颤、丘脑震颤等,目前统称为Holmes震颤。国内目前仅有不到10篇关于HT的文献报道,仅数篇国外文献进行Meta分析,其涉及的HT患者亦不超过百人,可见HT发病率之低。该病例HT为继发于丘脑出血。
HT临床少见,其主要病因为脑血管疾病[1,4],占48.3%,头颅MRI提示82.7%损伤部位在丘脑、中脑和小脑。陈为安等[5]统计其科室2013-2016年的HT患者,结果仅搜集5例,男:女为4:1,发病年龄14~67岁不等,病因中脑出血占3例,均有中脑受损。RAINA等[6]统计了29例HT患者的资料后发现HT多在原发病后平均2个月内 (7 d~228个月)发生。本例患者为中年男性,起病前有劳累及大量饮酒史,既往也有常年饮酒和吸烟史,外院曾行CT血管成像检查未见颅内异常血管网,免疫相关检查亦未见异常,震颤原因为右侧丘脑腹后外侧核附近的出血,量约10 mL。丘脑出血近半年后患者出现左上肢震颤,肌电图提示静止时震颤频率约3 Hz,另外,患者伴有左侧偏瘫,临床特点符合GAJOS等[7]提出的HT诊断特点,故诊断HT明确。
HT是一种症状性震颤,主要机制为病灶引起红核脊髓束受累[8]。丘脑内核团与尾状核、壳核纤维联系,使红核受损,造成红核脊髓束间接受损,出现震颤等不自主运动。 HT伴随症状与原发病有关,包括偏瘫(占62%)、共济失调(占51.7%)、偏身感觉障碍(占27.58%)、肌张力障碍(占24.1%)、颅神经受损(占24.1%)和失语(占 24.1%)。少见肌僵直、肌阵挛以及癫痫[6]。HT亦可继发于中脑的血管瘤,手术后震颤改善明显[9],或艾滋病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0],或多发性硬化。值得注意的是,HT亦可与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同时存在。2017年ÁVILA[11]报道了一篇PD特征性的静止性震颤与HT同时出现的患者,右上肢震颤诊断为HT,左上肢震颤诊断为PD。HT的伴随症状可多种,应区分主要病灶的伴随症状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以快速作出HT的诊断。我院接诊的震颤多为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等引起的,而本例为HT,为我院首例。
HT的内科治疗药物以多巴制剂为主。RAINA等[6]发现24例HT患者使用左旋多巴治疗后13例症状改善,7例患者单侧肢体震颤几近消失。左旋多巴的平均剂量为696±215 mg/d(300~1000 mg/d)。 亦有文献报道[1]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吡贝地尔150 mg/d对HT的震颤改善明显。我院确诊的HT患者外院曾予以氯硝西泮联合卡马西平口服治疗,后震颤改善,但停用氯硝西泮后震颤再次出现,因此氯硝西泮口服亦有效。该患者在我院行左旋多巴试验改善率较低(<30%),予以吡贝地尔治疗后患者胃肠道症状明显,后予以小剂量盐酸苯海索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震颤改善。
文献报道中外科脑深部刺激术 (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的疗效国内外报道均较好。杨超豪等[12]运用立体定向丘脑腹中间核 (ventral intermedius nucleus,VIM)电极植入,术后予以电刺激术治疗1例HT患者,术后震颤改善,随访1年病情稳定。国外文献[13]报告DBS电极埋在丘脑腹前核和下丘脑区域,单纯刺激某一个区域无效,隔行双重刺激后震颤改善,并维持6年。隔行双重刺激是HT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外科治疗总改善率超过70%,疗效与年龄、病程无明确相关性。可见,DBS术,尤其刺激部位为丘脑VIM者可使HT震颤得到大幅度改善。提示临床医师,若内科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可至外科行DBS术。
Holmes震颤国内外的报道均较少,常因其静止性震颤误诊为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综合征。临床医师应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总之,脑血管病后0.5个月~2年内出现单侧上肢的震颤,需考虑Holmes震颤的可能,应与血管性因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进行鉴别。HT内科治疗应增加大样本的研究,目前口服药物主要是左旋多巴,外科DBS术效果较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