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数据驱动供电所“三位一体”安全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7-28

■ 国网湖北电力襄阳供电公司 朱 伟 金明明

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数据挖掘工作,以企业数据多维挖掘为关键,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电力大数据在开放共享、对外应用方面仍然不够,数据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尤其是在供电公司最基本单元——供电所安全管理上应用得并不充分。

供电所管理现状

近年来,国网襄阳供电公司通过深化专业管理延伸覆盖、加强供电所综合管理、推进“全能型”供电所建设等系列举措,使基层供电所安全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有了一定提升,但与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管理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安全管理模式陈旧。能源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供电所安全管理未能与时俱进,还是停留在老思想、老套路上,未能用大数据解决安全管理问题。如供电所安全工器具管理,未能将安全工器具与平台系统连接起来,采用智能化模式进行集中管控。

各业务信息系统缺乏融合。现有营销系统、PMS、OMS、95598、作业风险管控平台等信息系统相互独立,登录入口多、数据重复录入、不能跨系统分析,增加了重复性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矛盾突出。供电所员工普遍学历偏低,学习能力较差,难以满足智能营销、优质服务、全能型供电所等相关要求。供电所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有经验、懂业务、擅管理的后备人才不足,无法满足目前高标准的安全管理要求。

生产管理基础薄弱。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力度不断增大,2015—2020年完成投资80.98亿元,配电网线路长度每年增长超过200 km,公变每年增加1000台以上。配电设备的巨大增量,突增的设备未能及时进行数据采集、系统录入和台账更新不同步,系统数据与现场实际脱节,供电所数据管理欠账。

内涵和主要做法

面对供电所面临的诸多短板问题,国网襄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襄阳供电公司”)创新开展供电所“三位一体”安全管理新模式,即依托“三大系统”(配电网状态感知系统、人员状态感知系统、作业状态感知系统)实时采集电网、人员和作业数据,由“一个平台”(供电服务指挥平台)实施一体化管理,将之前传统的、零散的管理方法提升整合,采用数据管理新模式解决一揽子问题,从根本上提升供电所安全管理水平。

应用三大系统,感知供电所电网、人员、作业状态

运用生产营销信息系统,感知电网状态。整合在线监测数据,加强智能监管。运用调度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配电网自动化等系统对辖区管辖设备情况进行监控,实时提取各系统采集的配网线路关键设备数据,开展智能化分析,根据配网专业的标准规范,生成运行方式清晰、简洁的“配网一张图”,为配网设备运行情况实时监控、故障快速研判提供数据支撑。

构建多重预警机制,加强快速响应。充分运用在线监测系统,重点关注跳闸、配变失电、设备故障等停电事件或重超载、低电压等运行异常情况,提前辨识可能导致的设备隐患和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发布安全预警,主动派发抢修和预警工单到班组,形成“远程监控—数据分析—发现异常—派发工单—结果反馈”的数据闭环管理。

优化配网抢修流程,提高服务效率。通过电流、电压、功率等电量信息的分析,提前预判故障来源和故障类型,根据电网运行工况、故障情况和重要客户供电情况等开展多维响应,提升协同效率和服务质量,打破传统配网抢修环节复杂、效率低下的乱象,极大提升客户优质服务体验。通过各类系统运用,低压故障处置综合效率提升63%,台区异常处置时间同比缩短75%。

采用工作积分制管理系统,感知人员状态。量化数据,建立积分考核机制。依托供电服务平台,通过各类系统生成数据,如票单使用情况、人员派工记录、事故抢修记录等,对员工的工作质效采用积分的方式进行统计汇总。按照班组类别,设置修正系数,形成公平公正的积分制计算方法。根据工作性质,量化考核方法,不同业务类型选择不同的记分标准。建立标准化积分指导卡,为员工量化考核建立标准。

供电所“三位一体”安全管理流程图

精准激励,形成多元记分模式。通过积分制把员工日常工作行为和遵章守纪等分解成多方面的具体量化指标来评价,如计划工作完成率、出勤天数、加班情况等,同时叠加安监、运检等专业指标,赋予不同的系数进行量化考核,进行周统计、月汇总,并张榜公示,公正、公开评价员工的履责情况。如供电所本月要完成50块单相表安装、10个标箱整改任务,若安装一块单相表0.5分、整改一个表箱3分,完成此项工作后班组人均可获得55分。

数据支撑,促进绩效智能管理。通过搭建“互联网+”技术,将积分制管理融入供电服务平台,与营销系统、全能微助手、PMS等进行数据融合,对员工工作情况进行实时监管,智能分析,依据角色分工和任务分配自动计算出工时积分,按工时积分兑现当月绩效工资。供电所实行智能绩效管理,将工作积分与绩效工资挂钩,员工绩效工资高低差达1500元,绩效工资倍比达到2倍以上。

应用作业风险管控系统,感知作业状态。作业计划全管控,加强源头防范。规范计划管控流程,根据作业风险等级、电压等级等关键要素,提前将周计划、临时计划和抢修作业录入平台。高风险作业,专业管理部门进行审核把关,特别是停电作业、近电作业等,重点查看工作票工作范围、安全措施、接地线位置正确性。如供电所计划工作必须提前1周通过系统录入,若有装表接电或事故抢修等临时性工作,也应当天提前录入,实现所有计划全管控。

前期准备精细化,做好审核把关。对于周计划作业,班组人员严格落实现场勘查、三措一案和“两票一单”制度,并将相关资料上传系统。作业计划开工前,安全管理人员通过系统查看施工方案、工作票、安全措施资料,提前判断危险点分析是否到位,安全措施是否完备,接地线装设是否正确,提前防控安全风险。如作业前提前办理“派工单”“配电故障紧急抢修单”,安全管理人员提前对上传的资料进行审核把关,若发现问题提前叫停现场进行整改,杜绝现场发生安全问题。

作业过程标准化,杜绝现场违章。对所有作业执行标准化现场创建工作,严格班前班后会风险交底,现场工器具查验,统一现场着装、工作标识、现场布置,规范质量标准与作业流程。依托二维码、智能芯片等智能识别技术,构建基于电网设备及生产资源基础信息库,部署运用智能安全帽、智能接地线等现场设备,将智能设备嵌入作业风险管控系统,实现工作现场的环境、作业工艺、安全工器具、工作人员状态等全面监控,实现作业现场零违章。

构建供电服务指挥平台,实现供电所“一体化”管理

办公硬件上,供电服务指挥平台配置监控屏、UPS备用电源、录音电话、打印机、内(外)网电脑等配套设施和设备。人员配置上,根据供电所业务量大小设置 2~3人,由供电所负责人直接管理,设生产调度岗和在线系统监控岗。供电服务指挥平台集配电网状态感知系统、人员状态感知系统、作业状态感知系统为一体,对配网设备异常、客户报修、工器具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监测,通过数据采集、分析、预警、处置,形成集“运行管控、问题分析、过程督办、绩效评估”为一体的闭环管理模式。

系统互融,供电服务效果1+1+1>3。供电服务指挥平台实时感知电网、人员和作业相关数据,实现“指挥、协调、监测、分析”一体化运作,打破了传统的电力服务专业壁垒,将营销、运检、调控各专业信息资源统一整合,产生了1+1+1>3的供电服务效果。以供电所客户报装为例,这样一个常见的业务往往涉及营销、运维等多个专业班组,在业务办理过程中,不同专业班组的沟通会影响业务的办理效率,而供电服务平台可以发挥综合协同指挥功能,通过专业班组的统一工作调配,提升了服务效率。

在线监控,生产业务实时监管。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用电采集系统等对配电设备实时监控,对配电网线路、公变智能总保、专变和低压采集等设备状态数据进行分析与图形化展示,感知配电网设备的运行工况,实现配电设备各类故障、缺陷、隐患的提前发现和预判。通过作业风险管控系统对作业现场进行安全监管,通过智能接地线芯片数据反馈判断现场接地情况,通过智能布控球实时监管现场是否有违章行为。

智能研判,异常故障统一调度。通过实时监控平台数据,及时发现的公变、专变等各类故障和设备异常,并将停电计划、设备故障、工单处理等多项信息进行整合,实现信息收集、智能研判、统一派工,杜绝“线下”作业情况。如平台监测某台区低压A相电流为0时,平台派发抢修工单,工作负责人接收票号、工作任务、工作时间等信息,根据平台初步判断故障原因,赶赴事故现场完成抢修,完工后汇报平台生产调度岗,完成本次抢修工作闭环管理。通过平台的运用,低压故障处理综合效率提升63%,台区异常处置时间同比缩短75%。

效果预期

基于数据驱动的供电所“三位一体”安全管理新模式,将数据广泛应用于基层供电所管理,通过人物互联、物物互联,有效激发供电所安全管理模式创新,让基层供电所安全管理水平更加智能化、精细化、数字化和高效化。

强化数据应用,显著提升管理水平。依托“一个平台、三大系统”,实现所有设备、现场、人员数字化管理,统筹了管控流程。通过供电所“大数据应用”,强化管理穿透,形成管理合力,增强执行力,显著提升供电所智能化管理水平。

应用智能作业,助力实现提质增效。智能化作业手段,优化人员结构配置和运维方式,作业效率提升30%,缓解了当前严重的结构性缺员压力。提升了配电设备经济运行水平,线损率降至5.1%,工单平均处理时长缩短了5 min,真正达到了“提质增效”的目的。

提升电网运维,全面优化客户服务。开辟“精准服务”新模式,供电服务指挥平台搭载配电网状态感知系统,对台区设备故障实时预判、智能分析、提前派工,达到“主动抢修、主动服务”的目标,地区电网故障率降低了28%,全面提升客户的“获得感”,同比投诉量降低了50%,达到“惠及客户”的目的。

保障供电需求,助力社会稳定发展。供电所“三位一体”安全管理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以“数据驱动”推动供电所新旧管理模式转换,实现由传统的“营业服务”向全方位“供电服务”转变,缩短了供电服务距离,实现品质更优、效率更高,提升了属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效担负起了可靠供电、服务客户的社会责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