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马圣楠, 柯竟悦, 董洪铭, 李建萍, 张洪浩, 刘超, 沈双, 李古强
1.滨州医学院康复医学院,山东烟台市 264003;2.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山东烟台市 264003;3.滨州医学院康复工程研究院,山东烟台市264003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起于胫骨髁间隆起的前侧,肌肉纤维附着在股骨外侧髁的内侧[1],主要防止胫骨过度前移并限制膝关节的旋转角度[2-3]。ACL 上存在多种机械感受器,如环层小体、高尔基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等[4-7],在本体感觉传入过程和运动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8-11]。ACL 损伤是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损伤之一[12]。临床中Ⅲ级ACL 损伤通常需要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CLR)[13-15],清理断裂的ACL,使用自体腘绳肌和股薄肌腱等移植物恢复原本的解剖结构。
ACLR 后,缺失的机械感受器并未完全恢复,运动控制依赖这些感受器来调节肌张力[16-17],加之长期制动导致下肢肌肉萎缩、关节疼痛僵硬等问题,综合导致ACLR 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平衡功能发生障碍。核心稳定性是运动功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8]。核心稳定性使力量及运动的产生、转移和控制达到理想的状态[19]。核心稳定性被认为是影响下肢功能和损伤的主要因素[19-20],并且在下肢运动损伤的预防中起重要作用[21]。
ACL重建后,通常会出现膝关节疼痛僵硬、下肢肌肉萎缩、关节功能障碍和平衡障碍等问题[22]。术后常规康复训练主要为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和平衡训练等[23],部分患者仍无法恢复到损伤前的运动和平衡水平。并且,由于核心稳定性不足,在运动时会增加关节不受控制的移位和产生附属运动,从而带来下肢损伤的易感性[20,24-25]。
本研究利用膝关节量表、足底压力平板和表面肌电等,对比常规康复与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康复疗效,分析核心稳定性训练的作用,探讨适合ACLR 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案。
选择2022年3月至12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骨关节科ACL 断裂患者32 例,均符合《中西医结合运动创伤学》中ACL断裂的诊断标准[26],且在关节镜下行自体腘绳肌腱移植。
纳入标准:①年龄20~60 岁;②单侧ACL 损伤,并经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和股薄肌腱移植;③术后6~8周,能够脱拐行走;④未经过专业系统的康复训练;⑤自愿参加,积极配合测量和治疗。
排除标准:①并发其他肌肉骨骼系统疾病;②并发严重心血管、肝肾等系统疾病;③认知障碍,无法配合检查和治疗。
本研究经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No.20220301006)。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入院顺序对ACLR 患者进行编号,在Excel 表中随机生成32 个数字,与编号对应,将随机数字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1~16入对照组,17~32 入试验组。两组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 0.05)。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每周3次,共6周。
1.2.1 常规康复治疗
髌骨松动:双手按住髌骨边缘,使髌骨向上下内外4 个方向滑动,在此过程中始终保持髌骨水平,不能倾斜,并且在终末位置保持2 s,每次5 min。
关节活动度训练:坐位,小腿垂于床边,嘱患者尽可能屈曲膝关节,治疗师在踝关节上方施加一定压力,直至膝关节有明显的拉伸感,保持1 min;当患者膝屈曲> 90°时,采用俯卧位屈膝,每次10 min。
肌力训练:根据患者肌力情况,第1周直腿抬高,之后开始利用弹力带抗阻,阻力随着时间增加;第3周时增加靠墙静蹲和弓箭步练习,需注意双脚打开与肩同宽,每次20 min。
本体感觉和平衡训练:初期练习重心转移,后期利用平衡球训练,双腿站在平衡球上,一脚一个,双膝屈曲60°左右,保持身体平衡,维持1 min,每次5 min。
1.2.2 核心稳定性训练
核心激活:第1~2 周,仰卧于治疗床,下肢屈曲90°抬离床面,头部和肩膀同时离开床面,腹部收紧保持30 s,重复3组。
对角线练习:第1~2 周,仰卧位,双手平举于头顶,呼气时利用腰腹力量抬起一侧上肢和对侧下肢,并用手触碰脚踝,吸气缓慢落下,交替进行,每组30个,重复3组。
交替抬腿:第2~6周,平躺于治疗床,下肢抬起,做交替抬腿动作,每组30个,重复3组。
臀桥:第1~4 周,仰卧于治疗床,双腿屈曲略宽于肩,双脚踩床。核心收紧,将臀部抬离床面,与大腿、上身呈一条直线,上背部支撑于床面,臀部抬起时呼气,下降时吸气,以感觉臀部强烈收缩感为宜,每组30个,重复3组。
侧卧抬腿:第2~6 周,侧卧于治疗床上,治疗师一手固定骨盆,嘱患者上侧下肢做髋外展动作,外展至约90°,每组30个,重复3组。
俯卧髋后伸:第2~6 周,俯卧位,一侧下肢屈膝90°,治疗师一手固定患者骨盆,嘱患者臀部肌肉发力,做髋后伸动作,每组30个,重复3组。
屈腿卷腹:第3~6 周,上身仰卧于治疗床,双手置于臀部下方,腰腹用力将下肢抬离床面,然后缓慢放下,每组30个,重复3组。
平板支撑:第5~6 周,俯卧位,双肘弯曲支撑于地面上,肩膀与肘关节垂直于地面,双脚踩地,身体远离地面,使躯干、头部、肩部、胯部和踝部保持同一平面,腹肌收紧,每次1 min,重复2次。
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膝关节量表评分、动态平衡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信号特征评定。
1.3.1 量表评定
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 HSS)[27]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膝关节主观评价表(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Knee Score, IKDC)[28],从功能及患者主观感受进行综合评定。
1.3.2 动态平衡功能评定
采用FDM2 足底压力平板(德国ZEBRIS MEDICAL 公司),212.2 cm×60.5 cm×2.5 cm,115 360 个传感器,采样频率60 Hz。嘱患者赤脚在6 m 长跑道(中间2 m 为足底压力平板)来回行走,以适应实验室环境。正式开始测量时,患者在跑道上自然地来回行走60 s,系统记录步行过程。
平衡功能评价指标为患侧步态线长度、患侧单支撑线长度和内外侧位移[29]。其中步态线长度为一侧足在患侧足步行时足底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移动的轨迹长度,是评价动态平衡的主要指标。单支撑线长度指站立相时,COP 从患侧足跟到足尖的轨迹长。双足在行走过程中,COP 从一侧足跟转移至前脚掌,之后再从对侧足跟转移至前脚掌,重复交替,形成对称且规律的蝴蝶状运动轨迹,称COP 蝶形图,COP 内外侧位移是蝶形图交点在横坐标上的移动距离,可反映身体在内外方向上的平衡功能。见图1。
图1 健康成年人和ACLR患者的COP蝶形图及步态线
1.3.3 表面肌电特征
嘱患者穿实验室专用服装(泳裤和背心),备皮,75%酒精擦拭皮肤。采用Ultium 表面肌电采集系统(美国Noraxon 公司)采集肌电信号,待皮肤干燥后,将电极片沿肌肉纤维走向贴于臀大肌和臀中肌,采样频率2 000 Hz,16 通道,无线信号连接。臀大肌:股骨大转子与骶骨连线中点。臀中肌: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连线近1/3处。
患侧臀大肌的等长收缩:患者俯卧位,被测下肢屈膝90°,后伸髋关节20°,检查者实一手固定腰部,一手放在股骨远端施加阻力,嘱其做最大抗阻伸髋动作,持续10 s。
患侧臀中肌最大等长收缩:侧卧位,被测肢体在上,髋关节外展10°~30°,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一手放在腓骨远端,嘱其做最大抗阻髋外展动作,持续10 s。确保每个患者伸髋或外展的角度一致,减少动作差异性。
连接固定参考电极,取其中5 s 分析,经滤波、整流、平滑和归一化计算出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RMS)。
采用SPSS 22.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以M(QL,QU)表示,组内比较采用成对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著性水平α= 0.05。
研究期间样本无脱落。
2.1.1 HSS评分
干预前,两组HSS 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HSS评分均显著增加(P< 0.001);试验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HSS评分比较
2.1.2 IKDC评分
干预前,两组IKDC 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IKDC 评分均显著增加(P<0.001);试验组IKDC 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IKDC评分比较
2.2.1 步态线长度
干预前,两组步态线长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步态线长度均增加(P< 0.05);试验组步态线长度大于对照组(P< 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步态线长度比较 单位:mm
2.2.2 单支撑线长度
干预前,两组单支撑线长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干预后,两组单支撑线长度均显著增加(P< 0.001);试验组单支撑线长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1)。见表5。
表5 两组干预前后单支撑线长度比较 单位:mm
2.2.3 内外侧位移
干预前,两组内外侧位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内外侧位移均显著减小(P<0.001);试验组内外侧位移明显小于对照组(P< 0.01)。见表6。
表6 两组干预前后内外侧位移比较 单位:mm
2.3.1 臀大肌RMS
干预前,两组臀大肌RMS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干预后,对照组臀大肌RMS 无明显变化(P> 0.05),试验组臀大肌RMS 显著增加(P< 0.001);试验组臀大肌RMS 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01)。见表7。
表7 两组干预前后臀大肌RMS比较 单位:μV
2.3.2 臀中肌RMS
干预前,两组臀中肌RMS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干预后,对照组臀中肌RMS 无明显变化(P> 0.05),试验组臀中肌RMS 明显增加(P< 0.01);试验组臀中肌RMS 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1)。见表8。
表8 两组干预前后臀中肌RMS比较 单位:μV
干预后,所有患者臀大肌、臀中肌RMS 与步态线长度、单支撑线长度呈正相关,与内外侧位移呈负相关(P< 0.01)。见表9。
表9 干预后所有患者表面肌电特征与动态平衡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显示,核心稳定性训练对ACLR 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动态平衡及臀部相关肌肉激活程度均有效,并且动态平衡指标中步态线长度和单支撑线长度与臀部肌肉RMS 呈正相关,COP 内外侧位移与RMS呈负相关。
ACLR 患者经过常规康复治疗后关节活动范围、肌肉力量和平衡功能等均明显改善,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膝关节的整体功能。HSS 和IKDC 主要从疼痛、肌力、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功能和主观感受等方面进行评价,核心稳定性训练通过增强臀部、躯干相关肌肉的募集程度,来维持髋关节、脊柱和下肢的稳定性,减少运动中突然的压力负荷,改善疼痛,避免损伤。顾翼宇等[30]发现,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减少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疼痛,改善ACLR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
此前研究发现,ACLR 患者术后出现动态平衡功能障碍,COP 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与健康人差异不明显,但患侧步态线长度、单支撑线长度和内外侧位移较健康人差异显著[29]。Howells等[31]研究发现术后半年平衡障碍仍然存在。ACLR 后虽然恢复了解剖结构完整性,但缺失的机械感受器没有完全恢复,因此带来本体感觉障碍。本体感觉也称深感觉,通常指肌、腱和关节等运动器官在静止或运动状态时产生的感觉,其传导通路为感受器-神经节-脊髓-小脑。本体感觉的感受器一般位于肌梭、腱梭和环层小体中,其中肌梭最为重要,占本体感觉输入的70%。核心稳定性训练通过训练腰-骨盆-髋关节等相关肌肉,增强躯干和膝关节周围肌肉的激活强度,改善肌肉之间的协调性,使得肌纤维持续向中枢发出信号,最大程度增加本体感觉输入,从而改善ACLR 患者的本体感觉,提高平衡控制能力。Hlaing 等[32]将核心稳定运动与强化运动结合应用于亚急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治疗4 周后患者本体感觉、平衡和肌肉厚度均明显改善。
肌肉组织核心稳定性主要通过3 种机制:脊柱压缩、腹内压力、躯干和臀部相关肌肉。根据运动的3个维度,将核心肌肉也分为矢状面、额状面和水平面,其中臀大肌和臀中肌在三者中均起到重要作用[33-36]。首先,躯干进行屈伸运动时,前后部的肌肉共同收缩,增加腹内压,增强核心稳定;其次,髋外展时,臀中肌可以稳定骨盆,固定腰椎;最后,臀大肌、臀中肌和梨状肌可以使躯干做旋转运动,并维持整体稳定。ACLR 患者经过6 周核心稳定性训练,臀部肌肉的激活程度和核心稳定性增强,这对动态平衡功能和预防二次损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臀部肌肉表面肌电特征值与动态平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臀部肌肉RMS 越高,患者平衡功能越好,再次证实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平衡功能具有积极作用,临床中可以利用表面肌电对ACLR患者进行客观的康复评定。
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改善ACLR 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动态平衡能力,增加臀部肌肉的激活程度,可联合常规康复应用于临床康复中。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