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闫莉枞,刘艳玲,马钰,马琪琪,刘娟
1.宁夏医科大学,a.护理学院;b.基础医学院,宁夏银川市 750004;2.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宁夏银川市 750004
听力障碍儿童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听力损失,因而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和言语声的儿童[1]。听力障碍会对儿童语言、人际交往和学业等造成影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3]。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积极重建听力障碍儿童的听力格外重要。人工耳蜗植入为目前公认的、能有效帮助重度及以上听力障碍儿童重建听力的有效措施[4]。人工耳蜗的植入为听力障碍儿童恢复听力与语言奠定生理基础[5],而术后的康复治疗则是教会儿童听清,听懂,并建立语言的关键。
目前国内的听力障碍儿童康复方法主要包括口语训练法、“医教结合”、全纳性教育、计算机辅助听觉言语评估和康复系统等[6]。音乐治疗作为标准治疗的补充,可以改善听力障碍儿童的听觉语言[7‐8]。本文就音乐治疗的起源与发展、概念、在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中的生理学基础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音乐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艺术形式,一种社交活动,一种表达情感与情绪的独特方式,自人类产生之初便有音乐的影子。音乐作为治疗的概念是基于古老的跨文化信仰提出的,音乐可以对身心产生“治疗”效果[9]。音乐作为“治疗”的观点也总是受到对疾病概念和理解的影响[10]。医学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过程,直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才建立医学的科学基础,这使得音乐治疗的基础从无科学发展到软科学[11]。音乐疗法作为学科和有临床培训课程的专业于20 世纪40 年代首次在北美和南美引入,1959 年奥地利紧随其后,之后很多国家纷纷效仿,目前音乐治疗在英国、奥地利等国家是由国家进行注册的专业[12];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音乐治疗师已初步形成一个社会职业[13]。20 世纪80 年代,借鉴国外音乐治疗的经验,音乐治疗开始运用于我国临床工作中,近年来在降低血压、增强免疫功能、镇痛、焦虑、孤独症的治疗和改善精神障碍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14]。
对于音乐疗法,国外学者通常定义其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12];国内学者则普遍认同“音乐治疗是以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患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这一概念[15]。
临床研究表明[16‐18],听音乐不仅可以激活大脑的听觉区域,还激活整个大脑对音乐做出反应,解释音乐的大脑区域与语言处理指定的区域紧密重叠,例如Broca区域[17,19]。众所周知,被激活的大脑区域越大,在该特定区域中发生的突触学习和可塑性变化就越多。根据神经可塑性的原则,音乐可以通过激活大脑中语言处理的相同区域来提高语言技能,这为音乐治疗在听力障碍儿童中应用提供了生理学基础。
音乐治疗在听力障碍儿童中的应用主要以教学方法为研究手段进行探究,本文就主要的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并称为“世界三大音乐教学体系”[20],具有广泛的影响。奥尔夫音乐治疗是以节奏训练为基础,“唱”“听”“奏”“律动”“表演与演奏”相结合的音乐治疗方法[21‐22]。王滔等[23]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26 例语前聋植入人工耳蜗的幼儿进行为期8周、共16次干预,发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可以提高人工耳蜗植入幼儿的言语听辨能力。赵双玉等[24]发现,采用奥尔夫节奏训练对30例重度听力障碍儿童干预3个月,可提高儿童语言行为能力。Abdi等[25]使用奥尔夫音乐干预可以增强听力障碍儿童的自尊,有助于预防或减少焦虑。另有学者使用奥尔夫教学提高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对音高、音色的辨别,同时提高儿童对音乐课程的积极性与参与度[26]。
律动课是我国全日制聋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律动课通过节奏训练、游戏互动等将音乐与舞蹈等进行融合,使患儿的视觉与触觉相结合,充分感受与体会音乐的课程。Petersen 等[27]的研究显示,在为期两周的以律动、音色及音调训练为主的音乐培训中,11 例听力障碍儿童与10 例对照组儿童并无明显差异。国内学者对此方法的研究以理论研究和经验探索为主,研究者表示律动课可以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节奏感,律动与歌唱的结合可以更好发展儿童的残余听力,全面提高其生活质量,为融入社会打下基础[28‐30]。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是音乐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法之一,也是特殊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卢嘉倩[31]阐释柯达伊音乐教学在聋校中的应用,采用柯达伊手势与音乐节奏相结合,并辅助口型的练习,从而增强聋生的口语能力。但柯达伊教学法在听力障碍儿童的应用报道相对较少,实证性研究更是缺乏。
刘里里等[32]对40 例3~4 岁听力障碍儿童采用以感知音乐、演奏打击乐、唱歌、音乐剧表演4 个部分组成的音乐教育课程干预5个月,每次1 h,每周1次,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语言能力的主题对话高于对照组,而听觉能力两组无显著差异。周静等[33]对107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每次30 min、每天1次、每周5次、共12周的音乐音符序列训练,结果显示音乐疗法可有效改善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但国外有研究显示[8],在家庭中使用乐器对听力障碍儿童的音高、旋律、节奏进行培训,干预组与对照组在语言测试中无明显差异。
音乐治疗属新兴科学,近年来在国内逐渐应用于临床研究中,但对特殊儿童的干预效果缺乏进一步的验证,目前发表的研究多集中于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与经验总结[33],较多的研究选择对象为孤独症儿童[34],对于听力障碍儿童的实证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不利于丰富听力障碍儿童的康复方法,不利于音乐治疗在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中的应用与发展。
国外很多研究集中于成人,且有关其音乐培训的结果主要集中于音乐技能的提高[3‐4,35‐36],相对较少有研究集中于听觉语言能力的提高,需在此方面引起学者的更多关注与研究。虽然成人听力障碍人群可以在音乐治疗中获得潜在的好处,但考虑到儿童与成人疾病史及生长发育问题,这些研究结果应当谨慎地推广到儿童,在推广前需要更多证据充足的研究来证实。
国内研究者对于音乐疗法在听力障碍儿童中的治疗效果存在争议[23‐24,32‐33],这可能与使用的音乐疗法不同、干预后评估标准不同以及样本量有很大的差异等因素有关。目前国内有关听力障碍儿童音乐疗法的方法有限,且提出的一些方法未见实证相关报道,如钟丽瑜等[15]提出的可视音乐教学法尚未见报道于听力障碍儿童的应用研究中,对其应用方式与效果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今后需要学者使用多种音乐疗法进行研究,需进一步规范音乐疗法的干预流程及干预后的评估。
目前国内音乐治疗师人才较为缺乏。专业的音乐治疗师是治疗有效的重要保证。从事音乐治疗在国内多为康复教师、音乐教师,较少有医师的参与。音乐治疗与音乐教育的区别在于:音乐教育以提高音乐知识和相关技能为目标,音乐治疗以治疗患者心理、生理的障碍为宗旨[20]。教师的职业习惯可能会使其更关注于知识的传授,忽略在治疗中患者的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因此,需要加强音乐治疗师人才培养,制定规范的职业准入制度,统一音乐治疗师资格考试,建立完善的音乐治疗师培养与考核标准。
音乐治疗在听力障碍儿童的康复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通过音乐治疗师的干预治疗,可以使听力障碍儿童在听觉语言、音乐技能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得到提高。但目前缺乏多元的治疗方法、规范的干预程序、大样本的对照研究、长期随访的研究报道。形成完善规范的音乐治疗体系,值得学者的长期探索与实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