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11例成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时间:2024-07-28

刘 欣,张晓伟,王惠杰,王春萌,陈 勇 ,王 坚 ,罗志国

1.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外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3.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200032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类罕见而独立的中间型软组织肿瘤,起源于肌纤维母细胞,伴有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过去认为该病是一种反应性炎性增生性病变[1-2]。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IMT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的,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肿瘤”。IMT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平均发病年龄为10岁左右,但在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女性略多见[2]。

近年来研究证实,约50%的IMT患者有位于染色体2p23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重排和表达。在其余的IMT中,还观察到非经典通路引起的ALK基因融合,提示ALK信号通路在大部分IMT肿瘤中起着重要作用[3-4]。这些基因异常表明IMT在本质上是一种克隆性、肿瘤性增生。

成人IMT更为罕见,相关报道较少。新近文献报道了一种高侵袭性的类型,即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肉瘤(epithelioid inflammatory myo fibroblastic sarcoma,EIMS),然而其临床和病理特征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年2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11例成人IM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转归等。

1 资料和方法

2013年2月—2017年11月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确诊,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治的成人IMT患者共11例。收集其临床及病理资料、治疗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涉及到疗效评价时,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 1.1)进行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和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以CR+PR计算有效率(response rate,RR),以CR+PR+SD计算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National Cancer Institue-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NCI-CTC4.0)评定不良反应。自开始治疗到患者出现肿瘤进展或死亡的具体时间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应用SPSS 15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临床特点

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见表1。在11例成人IMT患者中,男性5例(45%),女性6例(55%);年龄范围24~74岁,中位年龄39岁;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体能状态评分0分者2例(18%),ECOG 1分者8例(73%),ECOG 2分者1例(9%)。原发病灶位于肺部者2例(18%),位于腹膜后者2例(18%),位于腹盆腔者7例(64%)。6例(55%)患者原发病灶进行了根治性手术切除,4例(36%)患者原发病灶接受了姑息性手术治疗,1例(9%)患者因腹盆腔广泛病变无法行手术治疗。在6例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术后无复发转移的患者3例(50%),术后单纯局部复发的患者2例(33%),术后远处转移(腹盆腔原发,术后出现肝转移)的患者1例(17%)。4例接受姑息性手术治疗的患者原发病灶均位于腹盆腔,其中3例患者因腹盆腔病变范围广泛行姑息性手术,1例患者手术时已有肺、骨、纵隔淋巴结转移,同时可见左心房和肺静脉癌栓。

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进行了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但我们在2例IMT患者中,观察到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的中度升高(180 U/mL左右),并且升高的水平和疾病相关。

2.2 病理特征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ALK蛋白水平或基因重排的检测。ALK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的阳性率为82%(9/11),ALK基因重排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阳性率为86%(6/7)。ALK免疫组织化学和基因重排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100%(7/7)。ALK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阴性的2例患者中,1例为腹盆腔原发的36岁女性患者,1例为肺部原发的50岁男性患者,均接受了根治性手术治疗,且术后均未出现复发转移。ALK免疫组织化分析阳性的9例患者中,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4例(44%),未手术或姑息性手术治疗的患者5例(55%)。

11例IMT患者中,4例患者为腹腔EIMS。其中男性2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为33岁(25~74岁),ALK免疫组织化学(4/4)和基因重排(2/2)的阳性率均为100%。这4例EIMS患者均因病变广泛而无法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2.3 治疗

11例成人IMT患者中,3例患者根治术后处于无病生存状态,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分别为2.7、2.8和4.0年。8例晚期患者中,4例患者为姑息性术后残留,1例患者因病变广泛无法手术,3例患者为术后出现复发转移(术后至复发转移时间分别为7.0、7.5和8.7个月)。其中有2例晚期患者病程中接受了化疗(分别为多柔比星单药和紫杉醇+卡铂方案),1例患者在病理未明确时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疗效均为PD;1例晚期患者接受了放疗,但行两次放疗后无法耐受。

表 1 11例成人IMT患者的基线特点Tab. 1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eleven adult patients with IMT

8例晚期患者中,ALK免疫组织化学(8/8)和基因重排(5/5)检测的阳性率均为100%。7例ALK阳性晚期IMT患者接受了ALK抑制剂克唑替尼(crizotinib)治疗,剂量为200~250 mg口服,每天2次。这7例患者的具体临床特点和疗效见表2。7例患者中,PR 6例(86%),PD 1例(14%),没有CR和SD患者。RR和DCR均为86%(6/7)。4例EIMS患者中,3例PR(75%),1例PD(25%)。克唑替尼治疗后肿瘤缓解的1例患者的CT图像见图1,这例患者至今已口服克唑替尼治疗4年余。克唑替尼治疗的不良反应可耐受,没有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乏力、恶心、腹泻及皮疹等。其中1例患者用药后出现了Ⅱ度间质性肺炎,经停药对症处理后好转,后续克唑替尼减量为200 mg口服,每天1次,未再出现间质性肺炎。

7例接受克唑替尼治疗的患者中,3例仍未进展,4例已进展,其中2例已死亡。中位PFS为20.8个月(95%CI:7.6~34.0个月,图2)。4例EIMS患者中位PFS为20.8个月(1.3~39.1个月)。

2.4 随访

截至2018年1月,所有11例IMT患者中,有8例患者仍生存,3例患者已死亡,总生存期3个月~5年。克唑替尼治疗后进展的4例患者中,2例患者接受了第二代ALK抑制剂色瑞替尼(ceritinib)治疗,疗效均为PR。

表 2 接受克唑替尼治疗的7例ALK阳性晚期IMT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疗效Tab. 2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fficacy of the seven patients who received crizotinib treatment

图 1 克唑替尼治疗后肿瘤缓解的1例患者的CT图像Fig. 1 Th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nings of 1 patient who achieved partial response after crizotinib therapry

3 讨 论

图 2 接受克唑替尼治疗的7例患者中位PFSFig. 2 The median PFS of the seven patients who received crizotinib treatment

本研究中术后出现复发转移患者的中位DFS为7.5个月。发生转移的部位为肝、肺、骨和纵隔淋巴结。EIMS是IMT的罕见特殊亚型,2011年由Marino-Enriquez等[5]首先报道,因肿瘤细胞呈明显的上皮样、细胞异型性显著而命名,具有特征性RANBP2-ALK基因融合,ALK蛋白通常为阳性[6]。EIMS好发于青年男性,肿瘤几乎只发生于腹腔内大网膜、肠系膜等,个别患者发生于胸膜腔内[7-8]。与经典型IMT相比,EIM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性状等均有其特殊性,侵袭性及恶性程度较高,肿瘤常快速进展,易复发转移,预后很差。本研究中4例EIMS患者均原发于腹腔,中位年龄(33岁)相对较轻,男女比例相近,侵袭性及恶性程度更高(均因病变广泛无法行根治性手术治疗),ALK蛋白阳性率为100%。4例患者均接受了克唑替尼治疗,疗效和本研究中所有克唑替尼治疗患者相仿。其中1例患者病情进展非常迅速,服药1.3个月后死亡,从手术到死亡时间只有3个月。

ALK是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9]。近年来研究发现,IMT中ALK表达率高,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率可达89%,ALK表达与ALK基因重排相关[10-11],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仿。Coffin等[11]分析了59例IMT患者,发现ALK阴性更多见于年纪较大的患者,且侵袭性更强,更容易远处转移。但本研究中2例ALK阴性的IMT患者预后均较好,术后未出现复发转移。因此ALK在IMT患者预后中的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明确。

2010年Butrynski等[12]首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道了1例ALK基因易位阳性的IMT患者,接受克唑替尼治疗后肿瘤出现明显缩小。2017年Mossé等[13]的一项I/Ⅱ期临床研究发表在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JCO)上,该研究入组了14例ALK基因融合阳性的转移性或不可手术的儿童IMT患者(中位年龄7岁),接受克唑替尼治疗后RR为86%,CR为36%,中位治疗时间为1.63年。最常见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为嗜中性粒细胞下降(43%)。克唑替尼在IMT患者中的耐药机制和后续治疗尚不明了。

本研究结果提示,ALK信号通路在成人IMT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新一代ALK抑制剂可作为克唑替尼耐药ALK阳性IMT患者的治疗选择。关于ALK信号通路在成人IMT中的确切作用和ALK抑制剂的耐药机制,需要从临床和基础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