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杨会敏,张祎赟
(宿迁学院中文系,江苏宿迁,223800)
斯坦贝克的《伊甸之东》是一部家世小说,描写了萨利纳斯河谷两个外来家族长达半世纪的家族史。而李庆中在特拉斯克家族的工作,使他与汉密尔顿家族的家长塞缪尔成为了知己好友。随后,他为特拉斯克家族的人际关系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获得了平等地位。该作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作者斯坦贝克未被当时反华风气影响,反而倡导接受异国人,对美国主流文化的误读进行修正,试图构建一个不分国界的伊甸园。作者将华人李庆中从一个身份卑微的外来者塑造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家中长者,体现出其对东方文化的包容性,这与当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谋而合,具有前瞻性。笔者试通过探究李庆中作为外国人和中国人的两种身份形象,来阐述斯坦贝克的创作意图,探寻他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原因和方法。
描写主角的心境成长历程是斯坦贝克小说的一贯模式,而李庆中作为《伊甸之东》的重要配角,他的心理思想成长跨度在作者的刻画下却最具有深意。主角亚当从少年时期父亲对自己的军事化管理和妻子卡西逃离伊甸园致使爱情幻灭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卡西试图流产、抛弃孩子,临终前却想着自己像天使般纯洁的孩子亚伦,并将财产都留给了他。李庆中从一个最底层的仆人,蜕变为代表先进思想和自由意志的精神领袖。
李庆中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社会身份的转变,即从外来的华人转化成一个纯正美国家族中的长者。而他的这种巨大蜕变,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和主流文学作品中是突破常规的典型——李庆中获得了他者文化认同。形象学中,意识形态形象“将群体基本的价值观投射在他者身上,通过调节现实以适应群体中通行的象征性模式的方法”[1]35,使他者形象符合意识形态即迎合读者需求而被接受。斯坦贝克没有迎合意识形态,却让李庆中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他者文化认同。
1.不被认可的外来者,打了折扣的中国人
李庆中作为一个在中美都是“他者”的美国华人,他在实现文化认同上做出的努力是屈于主流社会而作出的妥协。长辫和满洲服饰是美国人心中华人的身份象征,不符合标准语法的汉语也让他不被国人承认是同胞。斯坦贝克形象描述了19世纪末的华裔在美国生存环境恶劣,“美国社会充斥着对华人的偏见与凌辱”[2]。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要回应美国人的期待,以此来换取主流社会的认同。
老李最初既想得到美国人的认同,也想保留华人对他的认同,做出尝试后,却成为“打了折扣的中国人”[3]183。在美国土生土长的老李,接受过美国教育和父亲记忆中的中国传统教育,虽然并非老李本愿,但是他在两国都成为了异类:“我回过中国。他们说我像洋鬼子;说我讲起话来也像洋鬼子……他们不接纳我”[3]183。在美国多年养成的习惯,在中国就是异举;而老李从父亲那所学的中国知识也与中国实际脱节。老李只是当时美国华裔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处于两国的边缘,他走不进中美两国人的生活中。他在祖国没有归属感,反而因为清政府的禁止移民原则,被排斥在外,“他们把那些出国的人仍看成是背叛自己的国家而被剥夺了公民权利的人”[4]465。
19世纪,中国形象因历史原因在西方开始不断变化。文学作品和报道舆论是美国人认识中国的主要途径,如《美国的中国形象》中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人对中国“正在钦佩与畏惧之间的某处不确定地移动着”[5]127。不少人认为“中国人是弱者的印象”[5]128,即使是土生土长在美国的华人,也会被主流社会的固有印象所定义。
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同,本身就带有鄙夷的情感色彩。他们只接受符合其形象观念的华人,但在文化领域依旧进行排斥,华裔因此成为边缘人物。
2.家中长者与精神支柱
李庆中在经历自我认同的过程后,他获得了适合他的新思想——人有选择的权利。他开始为亚当父子着想,塑造亚当伟岸的父亲形象,调和父子三人的矛盾。他成为了特拉斯克家的精神领袖和受人爱戴的男性长者,这是具有突破性的文学形象。
李庆中为亚当做的事情超越了仆人的工作范围,他站在朋友和家人的立场上,帮助亚当挣脱精神束缚,树立父亲形象。在精神上,亚当已经离不开老李了,“我居然希望你是奴隶,以便拒绝你的要求”[3]378。亚当甚至向客人诉苦:“现在老李要走了。我不知道我们该怎么办。”[3]389老李负责了父子三人的衣食住行,更是维系父子关系情分的关键。对幼时的迦尔和亚伦而言,亚当只是名义上的父亲。他们“同成人世界的接触唯有老李”[3]399,老李尽心抚育二人,并让他们敬爱亚当。
李庆中精神上引导亚当,消除了父子的隔阂。迦尔嫉妒亚伦夺走了父爱,负面情绪日积月累,最终爆发。他让一心向往洁净的亚伦,见到了身为妓女的母亲。受刺激的亚伦,参军死于战场。亚当得知此事后,瘫痪在床。迦尔也被罪恶感所折磨。亚当对亚伦的偏爱,让迦尔心生嫉妒,偏爱的后果让亚伦送命。在小说的结尾,老李呼唤着意识消散的亚当,请求他让迦尔从罪恶中解脱,为迦尔祝福,宽恕自己和迦尔犯下的罪恶。“蒂姆舍尔”[3]684让亚当淬炼了自己的灵魂,得到安息,迦尔也得到了解脱。
李庆中从一个不被中美认可的“他者”,到一个受人敬重的长者,斯坦贝克颠覆了主流社会的固有形象,重构了一个思想水平极高、与美国人有平等地位的华人形象。这是对当时美国文坛的挑战,也为读者呈现出不一样的华人形象。
李庆中的内在思想的转变,是他实现自我认同的过程。他作为一个外来者,在美国定居,除了受到当地人的排斥,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定位产生迷茫。他伪装成美国人期望的模样,试图构建属于自己的伊甸园。李庆中与家族学者的交流,让他对祖国有了民族认同感。他明白了选择权利的重要性,最终成为了双重身份的美国华人。
1.沉默伪装的中国仆人
李庆中处于社会边缘,这让他无法实现独立。在美国,他没有话语权和尊重可言。他需要得到美国人的庇护,仆人是他在美国生存下来的最佳选择。在现实的压迫下,他心甘情愿成为了一名仆人。长辫和洋泾浜是他的护身符。
李庆中不闻不问,专心干活,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能出色扮演符合美国人期待的仆人。李庆中受过高等教育,能说出流利的英语,但是自我保护意识让他选择说洋泾浜英语。在老李与塞缪尔第一次交谈中,老李感受到了塞缪尔对他平等的态度,便转用标准英语,并向其解释,洋泾浜是为了“自我保护”[3]182。美国人只能适应他的洋泾浜英语。斯坦贝克没有讽刺洋泾浜英语,而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普遍思想——中国人只会说洋泾浜英语。老李不会看轻自己的职业,即使他深陷社会偏见,也认为“我不明白做仆人有什么丢脸。仆人的位子是哲人的避难所”[3]185。
他者的身份让李庆中沉默。老李受过高等教育,他应当被尊重,但作为一个仆人,他失去了话语权和主观能动性。他清楚明白自己的仆人定位,不闻不问,很少表达自己的看法,但默默为主人贴心服务。
2.获得选择权利与民族认同感的异乡人
“个人通过相互之间的接触和交往形成了边界,从而形成了我者和他者的区分。”[6]34区分标准即文化差异。“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决定了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6]35,而“当二者关系处理得当的时候,民族国家内的族际关系就会表现得和平、友好”[6]35,进而趋向融合。李庆中在结合东西方文化后,成功实现了文化认同。
李庆中在前半生中,对影响自己伪装的东方人气质不喜。但当作为个体的老李,融入团体时,他拥有了归属感。老李关于《圣经》用词产生了疑问,他第一次求助了宗族协会。他见识到了四位哲人针对自己的疑问而讨论一宿,随后又请了专家,学习希伯来文。他们用两年时间“吃透了《创世记》第四章”[3]344,又开始学习希腊文。老李通过实际感受到了中国学者的聪睿,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3]344。老李在同老先生们学习期间,成功正视了自己的中国人身份,也被宗族接受。两年浪里淘金收获了“你可以”[3]344这三个字,老先生们觉得努力没有白费,并把自己“从中国贝壳中解脱出来”[3]344。“启蒙哲学家基本上都在承认中国历史悠久的同时承认中国文明停滞。”[4]440“你可以”[3]344“说明道路是敞开的,完全由人自己决定”[3]345。“中国贝壳”[3]344指的是中国人故步自封,把自己的学问桎梏在中国传统文学中。老先生们和老李从种族文化束缚中得到解脱,他们可以通宵达旦地学习他国语言,研究《旧约》故事中的思想价值。老李通过十六节文字,发现了一部人类史:“孔夫子教导人们应该怎么生活以取得幸福和成功。但是这几节话——简直是通向星星的梯子。”[3]346《论语》教导人们在生活中得到满足,《圣经》引导人们的灵魂如何在宇宙中闪闪发光。老李坦然接受了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斯坦贝克借李庆中对圣经故事进行全新的阐释。希伯来文圣经有不同译本。他认为其中“提姆谢尔”[3]345的正确理解是“你可以”[3]344,如此一来,人类在面临道德选择时就有了更大的余地,这一发现“关乎个人责任和良知的虚构”[7]。
黑格尔认为“否定东方就是否定过去,肯定西方就是肯定进步”[4]447。他对中国的民族特征有详尽的总结:“凡是属于精神的一切……一概都离他们很远。”[8]这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自由的精神意识。李庆中与学者们通过研究《圣经》摆脱了束缚,获得了自由。老李对主流社会、生命价值观、人生本质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这也促使他最终成为特拉斯克家的一分子。
3.打破幻想、坦然接受双重身份的美国华人
李庆中的自由意识觉醒,意味着中国不会一直停滞不前。西方在启蒙运动后,将中国作为“自我肯定自我巩固的否定性的‘他者’”[4]436。李庆中思索出的新思想,让他不再甘心做一个“他者”,崭新的东方思想引导美国人找到了主流社会中不存在的伊甸园。
李庆中与亚当是互为他者的关系,他也需要认同美国文化。人类的建构能力和语言能力“创造了文化和亚文化,但同时也使得人类拥有了自身是一种文化个体的自我意识。这便是身份认同”[9]。老李摒弃了亚当对华人有偏见的想法。他与白人保持距离的心理防线逐渐坍塌,他克服心理偏见,与白人成为朋友。
李庆中遵循自己的自由意志,不再迎合美国人的期待,也卸下了他对美国人的防备,融入了特拉斯克这个美国家庭。书店是他为自己创造的伊甸园,却给不了他家的温暖。他尝试离开亚当一家,却克服不了孤独感,便坦然接受自己对亚当等人的依赖和喜爱之情。他“放弃了他不太热衷的开书店的打算”[3]487,将特拉斯克家变成了一个中美友好共处的伊甸园。
李庆中在塞缪尔和族中学者的帮助下,觉醒了自由意志,将东方思想与西方主义融合,构建了新的价值体系。这也是斯坦贝克对华人形象突破性的颠覆所在。李庆中改变了自己的思想价值,让周围人开始质疑传统观念是否有误。斯坦贝克在作品中表达了开放观念来接受异域思想的观点。
斯坦贝克在《伊甸之东》这部小说中,塑造李庆中这一美国华人的文化内涵值得深入研究。他引领亚当等人重构的思想价值体系,于当下人们不同文化观念矛盾的化解有一定帮助。他获得文化认同的路途坎坷,给予了同为“他者”的读者对身份定位的启示,也帮助美国人找到伊甸园。斯坦贝克创造出“‘想象的共同体’来令人们对其(民族国家的界定)视而不见”[10],值得当下借鉴。
李庆中在众多美国华人中较为幸运,遇到了至交塞缪尔和善良的主人亚当,并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实现了文化认同。他并未抹去“他者”形象,而是成功让周围人接受自己的双重身份。
斯坦贝克没有让李庆中在一出场就以全新的华人形象出现,在周围人眼中,老李只是一个符合主流社会观念的华人。最初,李庆中与亚当仅存在主仆关系。老李对塞缪尔和双胞胎的喜爱,消除了他与亚当的身份隔阂。二人在双胞胎起名夜,开始成为朋友。李庆中为这个美国家庭做出的贡献,亚当等人铭记于心,对他更加敬爱,让老李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李庆中是斯坦贝克打破当时常规创造出的一个特例。华人在美国不受尊重,尤其在20世纪初,难以想象一个地位低下的华人受过美国的高等教育。另外,他能在美国获得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实属难得。老李自身拥有两种文化知识,并且遇到了理解自己的朋友,才获得了文化认同,并非简单思索就能获得自由意志,就能获得美国人的尊重。李庆中作为一个实现文化认同的华裔,比其他还苦苦挣扎于文化边缘的华裔付出得更多。而这是在斯坦贝克创造李庆中这一形象时,赋予他独一份的精通两种文化基础上才收获的成功。
斯坦贝克赋予李庆中精通东西方文化的能力,让他在作品中实现文化认同。他在为读者创造出一个超越现实的伊甸园时,也传递出自己的文化理念。笔者认为斯坦贝克这一极具现代性的思想,对当下国人排斥外来文化这一现象能有所改善。
李庆中融合东西方文化后,获得了选择权利思想,让主角们都重获新生。试图将东方文化恰当引入西方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不在少数。“启蒙哲学家引用孔子要的是‘入世’的观点,罗素、杜威、凯塞林等等引用老子、庄子是要劝急功近利的西方人出世一些。”[11]斯坦贝克推崇非目的论思想,还带有一定的乌托邦思想,“乌托邦本质是质疑现实”[1]33。被主流文化统治的现实社会在他眼中,是找不到伊甸园的物理空间,他急切寻求新的文明来引导自己。正如赫尔曼·黑塞的《东方之旅》所言:“将西方对物质和精神的过分追求与一个过分被动的东方唯灵论和谐地综合在一起”[1]34。斯坦贝克也将西方《圣经》的人生选择之道与东方的孔夫子的生活之道结合,创造了一个东西方文化融合、相互理解包容的精神伊甸园。
斯坦贝克对李庆中这一形象的塑造,不仅为了客观呈现华人形象,更是为了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他认为美国人的道德正在丧失,“被我们称之为‘道德’的行为标准是因为这块大陆人迹稀少而逐步发展形成的”[12]。而今美国居住着各国人民,他希望通过作品,描绘出各种族人民和谐共处的场景,达到让各国人民相互理解的目的。斯坦贝克在美国人于道德丧失边缘之际,创新地以李庆中这一华人形象提出新的价值体系。其中包含的自由意志,能够让人的灵魂被自己掌握,做出正确的选择,并找到幸福。
斯坦贝克作品中的人物,不因种族地域和文化差异而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领域来展示个性。《伊甸之东》中的李庆中在异国他乡,拥有了家人和友人,萨利纳斯河谷即是斯坦贝克创造出的伊甸园。基于现实影响,他不能对美国的思想主义一味否定,而是选择折中,为美国乃至全世界,引领出一条多元文化融合的道路,正如《斯坦贝克评论》中所说:“文本与社会两者都在阅读行为中与读者分享权力,就像想象‘通过文本的影响而被社会所接受’”[13]。斯坦贝克试图通过这部作品来让社会接受自己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
斯坦贝克笔下的李庆中这一人物形象,是他对20世纪初真实的美国华人形象的客观塑造。对于华人形象的描写,他基于社会历史、文化差异,使得李庆中成为自己的思想代言人合理化。作品中对李庆中内外在形象的正面描写,体现了斯坦贝克不忍于主流文化让美国道德丧失的现状。李庆中从仆人到家中长者,引人注目;从低头折节到敢说敢做,让人沉思。斯坦贝克达到了他修正误读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不分种族国界的伊甸园,消除东西文化差异的偏见,以此唤醒美国人的道德良知。作品中,李庆中与亚当等人交友,成为了中美交好的真实写照。斯坦贝克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华人遭遇的同情,正是斯坦贝克作品独特的魅力之所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