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外语课程移动教学探索

时间:2024-07-28

张银帙,王 超

(1.吉林建筑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吉林长春,130118;2.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外语教学的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巨大。大学外语课程作为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高校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势必要发挥其工具性、人文性与科学性这三大属性,融合新时代的教学理念、拓展当下的教学内容、采用现代的教学技术和平台,借力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持续推动课程改革。

一、“互联网+”背景下外语教学现状

随着5G技术的发展势如破竹,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幅迈进。外语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从提倡使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时代过渡到了利用互联网科技激发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化学习的阶段。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要求逐步落地,各行各业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大学外语教学也正朝向信息化方向转变。外语教学不仅要赋予学生语言交流上的智慧,还要利用信息时代的智能,赋以学习能力的智识。2018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以常态化形式进入外语教学,革新教学理念和手段的时代要求势不可挡。

强大迅捷的网络对外语教学的冲击是把双刃剑。从学生层面看,网络中搜集的语料充斥着各色信息,短小且吸睛,而语言知识本身却平淡朴素,获取外语交流的技能也要付出长久的努力。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得学生对于学科探索的兴趣明显下降,对于严谨的课堂流程反应麻木,对于语言学习的本质产生怀疑,由此对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学习效率都产生影响。从教师层面看,海量的信息带来了需要不断筛选、修正和更新的教学内容。在不断缩减教学时长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膨胀的教学内容”和“渐少的教学时长”的矛盾成为外语教师难以解决的重要课题。课堂上,到底是讲经典还是讲流行、是讲知识还是拓思维、是求深度还是扩广度,这样的问题总是难以权衡。大学外语课程的改革需要更完善的教学资源和更加高效科学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基础设施的建立。而基础设施分配的不均衡也导致外语课程教学中的巨大学情差异。部分“双非院校”的外语课程仍采用大班形式,学情复杂。没用过电脑、没有智能手机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接受的程度明显慢于他人。由于高考制度的差异,部分地区不考察听力和口语,一部分学生该方面的技能为零。大学外语课程改革急需能够满足自主学习要求和个性化需求的模式出现。

二、移动教学应用于外语课程的必要性

移动教学是指在移动设备的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教学活动。所使用的设备通常包括手机、电脑等。这些设备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一)信息技术的集成——时代的要求

大学外语课程的受众群体大,因此通常采用可以免费下载并安装使用的软件,或者由学校统一购买官方授权软件,具体包括课程平台、教学平台、手机APP和交流平台等。主流课程平台和各类软件的结合可以提供权威且有时效的教学课程、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满足词汇、语法教学的基础练习,再现逼真的口语应用场景,提供方便快捷的原版文献,基于大数据分析给出写作和翻译样本并提供修改建议的即时反馈。这充分满足了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的要求。课程平台与交流平台的融合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保障。这是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的融合。信息化进程同时带动了教学的现代化步伐,引领教师教学能力的成长,提升专业技能,拓展教学视野。移动教学模式以常态化形式进入外语教学,顺应移动教学形式的发展是每一位教师的时代使命。

(二)资源整合和高效课堂——教师的诉求

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国家大力开发了多个优质的课程平台,精品课、金课层出不穷。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持续不断地更新了350余门外语类课程,建立了完善的大学英语课程群,覆盖了通用英语技能、跨文化交际技能、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等。这些课程资源为移动端进行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素材和内容保证。外语教师可以逐渐摆脱对“经典和流行”“知识和思维”“深度和广度”的苦苦纠结,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效补充,扩充课堂内容,拓宽课程深度。

多种人性化的教学APP获得使用,使得从前重复性的教学管理和繁冗的课堂环节都被快捷便利的形式所取代。多种移动端教学技术平台提供高效的课堂管理功能,做到“一键发布、瞬间汇总、实时更新”。听力和口语课堂中,外语教师也得以打破不停重复拖慢教学进度的魔咒。仿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都可提供音频材料中指定部分的声音重现、样本朗读、瞬间纠错,发现口语表达中的语音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修改建议。在教学现代化的进程中,教师急需这些人性化的APP来提高课堂效率,避免繁冗的重复性劳动。

(三)自主且个性化的方案——学生的需求

外语课程的教学中,相比于知识的讲授,更注重技能的提升,更注重“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均衡发展。学生的学习背景、动机和目的往往不同。用一套方法去培养不同人,让其掌握不同技能、满足不同职业需求、达到不同求学目的,这是无法完成的。尤其对于听口技能的培养,人际差别、地域差别、学习经历的差别非常显著。移动教学模式利用了线上—线下课程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灵活的混合式教学,可以通过设定不同的学习内容,修改针对不同技能的软件使用要求,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实现对不同人设定不同学习方案。

作为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当代的大学生具有更强大的信息技术素养,也更渴求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希望切身感受到互联网时代的变化,成为信息技术的受益者。移动教学模式的开展正符合学生的期许和渴望。

三、移动教学模式在外语课程中的应用

(一)移动端教学软件应用优势

目前,有多种专门为外语课程打造的移动端教学平台,集移动教学、移动学习、移动社交为一体,不仅为师生提供便捷性互动体验,还能使学习变得轻松,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和成长特点。这些软件具有诸多优势,首先,专业且自主。其能够提供百门优质外语学习课程,兼顾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培养,学生结合自我需求,主动选择相应课程,拓充知识、提高能力,满足自主学习的需求。其次,高效且友善。移动端教学平台同时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可以完成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作业—测试等全套的教学活动,提供高效率的学习过程。同时,界面友好,功能适用。如公告和提醒功能,能帮助学生跟上教学进度,避免错过重要节点。再次,分享与互传。不仅允许学生互传笔记,还支持教师建课,团队之间分享课程、互换资源和分享考试。最后,科学性。在相应的评价功能中,教师可以选择多种评价方式,既包括整体成绩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又包括单个项目中学生进行的自我评价、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体现出更多的科学性。

(二)移动端教学软件在外语课程中的作用发挥

移动端教学软件适合大学外语移动教学的核心功能是实现教学的交互作用,也就是满足师师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互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

作为能够实现混合教学形式的云平台,移动教学软件能建立师师之间的同频共振。它支持教师进行建课、录课,形成已有课程和教师个性化教学相结合的SPOC教学模式。支持个人教学,也支持课程流程共享。从个人教学需求来看,可以满足教师开课、准备内容、发布教学活动、课堂互动和考核评价多个环节的任务。从团队教学的需求来看,可以满足团队教学资料共享、测试测评同频、评价方式同步。移动端教学平台为学生的线上学习提供了配套的学习支持系统,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开辟了新的空间,保证了团队化教学课程的同频共振。

移动端教学软件的各项功能辅助外语课堂,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流程,能实现师生之间的高效交互。教师采用不同的功能模块,将传统课堂中相对孤立的授课环节串联在一起,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的顺畅进行。在课前阶段,通过发布线上学习任务,完成线上训练、线上测试和接受平台自动提供的线上评价,学生很容易满足个性化学情要求的自主学习任务,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环节中知识点的教授目标。在课中环节,“投屏”功能可以协助教师进行互动展示、即时反馈。其他互动功能可以充分反映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方便教师给出共性和个性问题的解读,达到知识重构的教学任务,完成知识内化和互动拓展的教学阶段,实现学生语言能力提升的目标。在课后阶段,作业功能有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实践应用。考试和测评功能可以如实诊断学生的语言问题,系统可以设置多次提交功能,鼓励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提升技能,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增加了学习动力,提升了语言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移动教学软件可以在教学活动、作业提交中提供学生互评环节,这无疑可以促动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针对某项教学活动开启“小组评价”模块,设置教师评价、组间评价和组内互评等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并且提供多种评价要点来引导学生给出真实且客观的互相评价。可以预先设置各项评价要点所占的比重,避免以偏概全的主观判断,给出多角度的客观整体评判。评价中也可以添加非数字化的评价语言,有效增强学生之间的观点交流、意见反馈和建议分享。

四、移动教学模式应用于外语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扩充教学资源,形成符合校本特色的移动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总会受到“课时”禁锢,利用移动教学技术就可以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扩充必要的教学资源,让教师摆脱课时的禁锢。将多种外语慕课平台上的“优秀课”“精品课”“一流课”结合到大学外语混合课程的建设中,既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分类并筛选自身所需资料与内容,又能让教师借助这些海量资源扩充教学内容。比如将“练”的部分转移到手机APP上,利用手机端的配音软件、单词记忆软件、阅读软件、双语新闻客户端就可以协助教师,监督学生实现语言单项技能的练习,促动能力的提升。同时,节约出来的课时可以用来进行更多深刻内容的“讲”。再比如,把“广”的部分转移到高校外语慕课平台上,要求学生自主完成“跨文化交际”课程群(如中西方文化对比、电影赏析、印象欧美、风从东方来等课程)、“职业发展”课程群中的相关课程(如:商务英语、IT英语、职业英语等课程),来拓宽外语课程的广度,从而弥补线下课堂无时间探讨“深”度问题的遗憾。这些知识资源不仅满足了学生多元学习需求,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整合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推动混合式教学的进行。

在海量教学资源涌入的同时,也要注重形成符合校本特色的移动教学模式。移动教学同样也要关注本校特点、专业特色、学生特质,结合校本情况、专业特色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了解所选择慕课的广度、深度、难度,对学生自主学习内容有足够的预判,要融入多种教学形式,如授课内容录音录像、讲义要点、知识小条、问卷星等形式,设置成私播课(SPOC)模式,传输到移动教学平台上,鼓励学生观看或回放。一些教学平台可以提供录播功能、直播功能,使得平台上的课程构建完整且连续性强,给以学生对课程逻辑和脉络的直观印象,还能有效总结课程进度、回顾知识点讲解,这都使灵活高效的学习模式成为可能。

(二)加强学习过程管理,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

传统教学中,学习的过程性管理机械、繁琐又耗时。有了信息技术的加持,移动教学平台可以让教师依托教学需求,加强对课程的过程管理。各类应用平台和软件都有完备的过程性管理功能,如签到、抢答、投票、讨论、分组评价等,都可以瞬间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及时的师生交流反馈,实现高效、真实且简洁的课程管理。即便对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模块,教师也可以设置学习时长、答题成绩记录、提交笔记、课程小测等功能,监督学生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提高课程的过程性管理。

另外,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还能培育学生主观能动性,活跃教学氛围,实现单一的“从教到学”的地位互换。教师借助课程平台掌握课程教学进度,科学设置教学活动与时间,提高大学英语教改成效。譬如,在课程前期的预习阶段融入移动平台的短课程。在教授该知识点时,师生共同登录平台展开探究。教师也可邀请学生设置小测,编写小测题目,择时发放,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增强课堂的活力。

(三)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扩充信息技术帮扶

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教师的决策性作用不言自明。若要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改目标,需要完善师资的信息素养。在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下,只有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才能赶上时代前行的步伐;只有在足够丰富的信息技术的帮扶下,才能有效开展课程建设。对教师要展开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这既包括升级最新的专业知识,也包括提升现代计算机操作的技能,灵活使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使教师主导课堂交流。首先,教师要对新技术、新方法、新软件保持热情开放的态度。只有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和包容的态度,才能与时代的进步保持同频同步。其次,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类移动教学平台的使用方式。对移动学习APP的作用谙熟于心,了解课程平台能够提供的课程范围,了解课程内容、形式和难度是否适用于本校学生的需求。熟悉各类平台操作方法和使用方式,借助平台优势辅助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保证课堂教学实现提质增效。

另外,学校还要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信息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网络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强化教师信息素养。这对教师应用移动教学端展开教学、落实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高等院校可以积极同互联网企业合作,邀请专业技术人才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撑,答疑解惑,或者设计个性化要求的模块,加快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此同时,也可与其他院校展开资源互换,实现资源共通共用,为提升大学外语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奠定扎实的资源基础。

五、结语

“互联网+教育”是我国未来教育行业发展面临的必然趋势,定然会对传统英语教学产生深远影响。移动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好移动教学平台能够有效地优化外语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语言学习的效率、还原仿真语言交流和语用真实场景,进而显著提升参与国际事务讨论和国际竞争的能力。作为改革的策源地,高等院校要与时俱进,适应教育环境变化,将信息与网络技术持续应用在大学外语课程教学改革中,做到既赋予学生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智能,又使其具备体会学习乐趣的智识。在信息技术的赋能下,外语教学必将发挥先手示范性作用,助力培育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