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发展理念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逻辑

时间:2024-07-28

陈道武,吕 洁

(1.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01;2.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当前,全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全球发展赤字日益突出。如何破解全球性发展难题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论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破解全球性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一、逻辑起点:破解全球性发展难题亟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伴随全球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激化。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现象愈演愈烈。因此,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差距拉大、发展环境恶化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

其一,全球发展动能不足。经济发展是全球发展的基本动能,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增长动力不足。[1]具体表现为:一是全球经济增长乏力。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创伤,至今,世界经济仍然无法走出危机的“阴影”,经济复苏显得异常艰难。2020年至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仅维持在3%左右,经济增速进入金融危机以来最缓慢时期。[2]此外,欧洲债务危机仍未消弭,新冠疫情正在肆虐全球,世界经济增长更是“雪上加霜”。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的兴起,他们试图通过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以及贸易壁垒等手段来保护本国企业免受“竞争之痛”。因此,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受到严重阻碍,全球经济更加难以复苏。据中国新闻网发文,如果各国政府不采取行动取消或降低贸易壁垒,那么,预计在2025年全球经济因贸易保护主义造成的损失将会高达10万亿美元。[3]三是全球创新不足。当今国际社会创新严重不足。根据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近5年全球研发投入比例严重下降,从而造成全球创新速度明显减弱。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先进技术人为设置障碍,企图通过技术垄断、“知识霸权”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财富“收割”,从而造成新技术很难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最终导致全球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其二,全球发展空间不平衡。***总书记指出:“发展的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最大的不平衡。”[4]一方面,全球贫富差距拉大。当今世界,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两极分化现象十分突出。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全球高低收入的人均财富比从1995年的47∶1扩大到2014年的51∶1[5];截至2018年底,世界最富有的1%人占有社会财富大约在20%以上,全球大约有13亿人处于“多维贫困”状态之中,其中约有8亿人为极端贫困。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拉大。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指南北差距,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发展中国家既没有资金优势,也没有技术的优势,甚至少数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国际援助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因此,少数南方国家时常出现发展“停滞”或“倒退”现象。相反,一些发达国家则由于在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丛林法则”“赢者通吃”的游戏规则,攫取发展中国家大量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而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鸿沟不断拉大。

其三,全球发展环境恶化。由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以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粮食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政治动荡、地区冲突等全球性问题,致使全球发展环境不断恶化。一方面,社会环境恶化。二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西方鼓吹“霸权稳定论”,实质上是为了获取自身最大利益。正如卢森堡所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实现资本积累[6]。另一方面,自然环境恶化。一是无限扩张生产。生产者为了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导致生产成本的外部化、自然资源的商品化、生态公地的悲剧化。二是无度刺激消费。在极度膨胀的消费欲望的驱动下,整个世界几乎都陷入无度刺激消费的疯狂状态之中。这种疯狂状态的代价最终是要转嫁到外部自然环境,即以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三是全球合作保护自然环境意愿减弱。在全球生态治理问题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坚持单边主义和双重标准,时常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横加指责,而与此同时,又把污染型产业和污染物(洋垃圾)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造成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数据显示,在最近半个世纪全球种群数量下降了约三分之二,22%的植物有灭绝危险。[7]

二、价值旨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化发展

***总书记指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8]就全球化发展而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旨在创新全球发展理念,凝聚全球发展共识;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开启新型全球化发展模式。

其一,创新全球发展理念,凝聚全球发展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化发展,国际社会首先要在发展理念上达成共识。中国站在全球发展的高度,倡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凝聚全球发展共识。一是共同治理的发展观。共同治理的发展观是指在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国际社会共同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化发展。“共商”突出治理主体的平等性,要求参与全球治理的主体应在平等协商理念的基础上,展开全方位的治理合作,呈现出全球发展的新面貌。“共建”强调治理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呼吁国际社会应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携手努力打破治理僵化的“小圈子”,形成全球发展的合力。二是“合作共赢”的发展观。国际社会应以开放发展的理念拓宽合作发展的空间,遵循公正平等的贸易规则,创建合理的多边贸易机制,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以创新发展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为全球经济增长走出困境开具“中国药方”;以绿色发展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构筑优良的发展环境;以“非零和博弈”作为国际贸易的基本准则,为推动全球化发展提供基本遵循;以共享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价值取向,为全球经济发展奠定价值基础。三是“亲诚惠容”的发展观。中国始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理念,把“亲城惠容”理念视为周边外交方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亲城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阐明中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共谋发展,与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其二,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不仅是破解全球性问题的需要,也是中国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有力回答。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力图打破国际旧秩序的“藩篱”,创建一个和平共处、公正平等,双赢、多赢、共赢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一要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先后提出“三个世界”“和平与发展”“和谐世界”等外交新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当今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宗旨。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愿意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合力打造“安全共同体”,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二要秉持公正平等的交往理念。国际社会交往中的平等性、公正性问题依然存在。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制度等,在参与国际事务和解决纷争时应一律平等。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努力为国际社会构筑一个公正平等的外交环境。公正平等既是世界各国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根本价值取向。三要开展多边合作的交往形式。多边主义是国际社会和平稳定的基石,共商共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针对当今全球性发展难题,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原则,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多边合作。中国始终坚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机构在推进全球治理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倡导多边合作的全球发展模式,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推进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其三,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开启新型全球化发展模式。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一带一路”,这无疑为全球化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它不仅能够促进中国同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首先,实现全方位的互联互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互联”主要是指沿线各国基础设施的联动。“互通”则强调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等的高速流通。这表明中国与沿线国家在互补互助、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为开启新型全球化发展模式贡献力量。其次,创建金融合作机制。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以创建金融合作机制为牵引,能切实破解沿线国家发展瓶颈。因此,要用好、用活金融手段是推进“一带一路”的必然选择。如,“亚投行”(AIIB)的创建、“丝路基金”,它们在推进沿线国家“一体化”进程中做出重要贡献。最后,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平台。“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顺应全球合作的潮流,同时也契合全球化进程的需要。中国与沿线国家能够快速利用“一带一路”平台,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全球共同发展。通过几年的建设,中马大桥、亚吉铁路、瓜达尔港等一大批铁路、公路、港口陆续建成。

三、路径选择:新发展理念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面对诸多全球性发展难题,中国倡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的发展理念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之源、基本准则、必然要求、必要条件和价值旨趣,为破解全球性发展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第一,创新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之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答的是建设什么样世界、如何建设世界的问题。对这一历史性问题的回答,势必要求世界各国人民紧紧抓住创新发展这个“牛鼻子”,以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推动全球化发展,携手打造“发展共同体”。正因为如此,全球有不少国家都提出自己的创新发展理念,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发展规划、德国的工业4.0国家战略、日本的“独创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等。这些创新发展理念大致涵盖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转变发展动能。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经济发展模式还比较滞后。因此,我们必须大胆创新,改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以创新发展为牵引,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二是实施人才战略。人才是创新的主体,“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创新型人才队伍”[9]是创新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世界各国在实施人才战略时,不仅要培养创新主体在发展方式上具备创新条件,同时要培养创新主体在思维和观念上具有创新潜质。三是不断完善创新机制。世界各国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10]198,通过创新来解决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各国唯有创新才能获得发展,唯有创新才能突破全球发展的困境。

第二,协调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准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具有平衡性、反馈性、复合性和依存性等特点。因此,世界各国应把协调发展作为基本准则,努力确保全球发展的平衡性,即贫富差距、南北差距的缩小。以协调发展作为基本准则,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首先要加强合作。随着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业已形成。国际社会分工迅猛发展,利益融合、“命运与共”日益凸显。在全球这个庞大的系统体里,世界各国应协同合作、稳定有序,共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次要协商对话。世界各国应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解决全球性问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诸如气候变化、恐怖分子、粮食安全、疾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应在协商对话的基础上,共同努力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为推动全球性协调发展贡献力量。再次要相互尊重。国际交往基本准则就是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要平等对待、相互尊重。任何一个国家在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照顾他国的利益诉求,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更不能有宗主与附庸之别、中心和边缘之分,坚决反对“赢者通吃”和一家独大的交往规则。国际社会应积极倡导以诚相待、平等协商,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基础上谋求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和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第三,绿色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11]。如果人类的实践活动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人类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一是绿色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双向实现的关系。“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2]在人与自然界的双向互动中,人对自然改造的过程也是人的自身实现过程。与其说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矛盾,毋宁说处理好人类社会自身的矛盾。二是绿色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题中之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逆生态性给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伤害。倡导绿色发展,发展中国家理应自觉摒弃资本主义国家“饮鸩止渴”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共生共存共荣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是绿色发展理念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绿色发展引领全球发展,从生态系统出发来衡量人类整体利益的实现,亦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一方面,绿色发展理念凝聚全球绿色治理的主要力量,共建全球绿色治理的有效机制,共享全球绿色治理的中国成果。另一方面,绿色发展理念实质上是以人为本,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正因如此,绿色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第四,开放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条件。***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坚持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13]开放发展已成为促进全球生产、贸易、金融、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首先,开放发展是全球化时代的大势所趋。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走开放发展之路,闭关自守无异于自我孤立,只能导致自己落后。世界各国都应站在历史的高度认清当今世界发展的态势,要敞开自家的大门,把自身的发展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之中,要有全球的视野,在世界范围内谋篇布局。其次,开放发展和“命运与共”高度统一。“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10]477,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如果我们“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10]477。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倡导人类命运与共,致力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最后,开放发展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诉求。在人类社会从区域史走向世界史的过程中,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得到满足。无论是大航海时代的新大陆发现,还是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生活,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和认知从未间断过。因此,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交融愈发能够丰富人的内在精神生活。

第五,共享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10]540。这段科学的论述阐明了共享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一是指明发展的价值主体。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同时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推进全球化发展,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决反对“独享”“独占”“合则用、不合则弃”等现象。二是确定发展的价值基础。“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的价值共识,世界各国应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承担责任和义务,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参与、大家尽力、大家享有”的新局面。三是阐明共享发展的实现途径。共享发展应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世界各国人民应携手努力攻坚克难,着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在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全球发展成果共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