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学习***总书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

时间:2024-07-28

王 恒,柳 洲

(1.天津大学,天津,300350;2.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教育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以及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和决心的核心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渠道。实践教学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环节,通过与社会一线接触,学生能够更深切地感知国内外形势与国情民意,从而树立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通过实践活动的直接感知,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加以实证,从而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懂、真信,增强“四个自信”。

一、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重大意义

***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八个相统一”。[1]而开展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课程是对“八个相统一”的根本遵循。

首先,开展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课程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总书记强调:“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教育家杜威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因而作为教育的内在属性,实践教学是理论与社会现实联系的桥梁。同时“形势与政策”课较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更具实践性,体现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2]合理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提供了可能,使理论更加接地气,也有利于学生在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成果与前景,切实体会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的发展状况,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提升投身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才能提升教学的鲜活感与感染力。

其次,开展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课程是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要求。“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即“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多是大形势、大局势、大政策等,容易让人感觉太过“高、大、上”而产生距离感。合理的实践教学能够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力。如实践教学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带领学生了解本地域的发展现实,从具体案例中增强对相关理论的体悟。实践教学也可以做到与不同专业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不同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开展不同的实践教学,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指导。实践教学还可以因年级而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活动等,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引导其以志愿服务、调研走访等形式来提升理论分析能力与思辨能力。总之,多样性的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有助于理论要点具体化、实用化、生动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增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亲切感。

再次,开展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课程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要求。***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既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当代大学生是思维活跃、自由奔放、有独立意志的学习主体,他们不甘于做知识的容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改变单纯理论教学的“填鸭式”被动学习模式,积极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求知识。学生在主动思索与亲身体验、真正感知国情民意的过程中以及取得主动学习的获得感后,会更主动关注国内外形势,从而增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体意识。当代大学生虽然积极独立,但依然心思单纯,虽然对国内外形势有着较高的关注度但要正确、全面了解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依然需要正确的引导。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认知、思考与判断能力,从而促使其在政治上、思想上更加成熟。

最后,开展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课程是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要求。***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全方位解读国内外形势以及正确认知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还在于操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实际能力。而实践教学则为理论传授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最好的结合点。启发源于认知,在生动鲜活的实践中,学生通过看、听、说能更好地积累对社会的感性认知,从而深切体悟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文化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同时问题也来源于生活,“生活不断提出新的、深刻的、大量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思考解决。面向生活,深入生活,就可以保持我们思维方式的灵活与畅通,保持我们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品格”。[3]部分大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创造思维,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少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与参加社会工作,能更好地启发自我对世情、国情、社情的认知,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有助于重新认识自我,进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建设能力。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组织学生难度大以及“形式与政策”课程本身课时量少的原因,目前大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开展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教育部的要求下,高校都陆续开展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但是总体来看,“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教育”依然是常态。从学校到教师再到学生,各个主体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都不够,参与热情都不高。究其原因很多高校在实践教学上从顶层制度机制设计到资金支持与人员培养方面都做得差强人意。制度设计是根本,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套合理的考核机制。考核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办法,也是评估教学效果的直接手段,但是现今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制定完整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与标准,致使实践教学随意、盲目开展,不能得到深入发展。资金支持是保障,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特别是到社会上进行实践需要各种费用支出,很多高校都没有专项拨款,致使实践教学很难进行。人员培养是支撑,实践教学的有效推进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但是由于教师的理论课时比较多,同时学校相关考评机制也不健全,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难以考量,因而教师投入到实践教学中的精力与动力十分有限,加之组织学生活动存在各种潜在风险,也导致教师存在逃避实践教学的心理状态。

(二)参与人数较少

原则上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应该覆盖到每一位学生,但是作为一门公共课,组织调动每一位学生都去参加实践教学难度很大。首先是时间上难以统筹。形势与政策课程在高校都是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进行,一个专业几个班甚至不同几个专业班级百余人混在一起组成上课单位,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外出实践难度很大。其次是接待地容纳量有限。全校学生数以万计,不可能都同时参与,分批进行也难以组织到所有学生。再次,动员所有的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很多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相关教学单位与学校也不会予以支持。在这些困难面前,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一般都采取组织一个班级或者从每个大班中挑选出几位代表参加的方案。这种解决办法虽然看似存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践教学,但是只选择小部分学生参加,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机会接受实践锤炼,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不利于发挥大多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符合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也不利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长远发展。

(三)参与效果不佳

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应服务于两个主体,一个是理论教学主体,一个是学生主体,是否有益于两个主体是评估实践教学效果的标尺。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因而两者应该相互衔接、有效互动,实践教学应该达到延伸课堂教学、深化理论教学的目的。但是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很多高校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大多流于形式,甚至搞些娱乐性活动,与理论教学毫不相干,根本达不到深化、升华理论成果的教学目标。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设置的目的还在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能力。由于有的高校在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上选取随意,甚至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学生也消极对待,为了应付教学任务随便在网上复制粘贴几篇文章交差了事,既没有将理论外化于实际,也没有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选择

补短板、促发展,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应有作用势在必行。高校在健全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除了要完善激励机制、增加经费支持以及加大人员配置与培养力度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创新形式和推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高校可以尝试“四个相结合”来提升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参与人数和参与效果。

(一)课上与课下相结合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应该在课堂上课堂外都下功夫。课堂不应该仅仅是教师的主场,课堂教学也不应该仅仅是教师的说教,在形势与政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创新形式,给学生创造实践的舞台。如在课堂中加入“新闻述评”环节,将学生分为几组,每节课前选一组学生对近期发生的国内外大事进行述评,培养学生对国内发展、国际形势、社会热点问题、国家和党的大政方针的自主思考意识和独立认识。“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象牙塔里培养不出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与‘教育家’。”[4]形势与政策理论教学应注重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采取“翻转课堂”等形式,教师适时抛出热点、难点、痛点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去分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同时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下实践教学是目前很多高校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主体。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课下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破目前的一般性参观考察层面,建立分专业、分年级、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的螺旋上升和不断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实践积极性。

(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引进来”即把相关人物请到校园来,通过报告、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动态和国内外形势发展。如把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先进单位、人物以及模范代表请到学生身边,发挥先进典型与英雄人物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报国志。也可以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就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作报告,帮助学生把握新形势、解读新政策,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问题能力。还可以邀请国际友人和学生聊聊新时代世界眼里的中国和中国如何改变世界。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代表谈谈中国实施的“一带一路”给他们的国家和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

“走出去”即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深入到农村、社区、企业中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在充分了解国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体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宣部和教育部明确指出:“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3]针对学校只能进行小规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现实难题,高校可以通过学分鼓励或经费支持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结合自身专业与兴趣爱好适宜地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当然学生自主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指导教师应就实践选题标准、实践调查过程、实践调查报告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在科学的调查方法下有的放矢,提升实践效果。

(三)实践基地建设与学生社团相结合

实践教学基地是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各高校应着手建设一批足量的、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地。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要求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坚持全面性原则。现代化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展开,因而实践基地建设应服务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方面涉及,锤炼提升学生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本领。建立实践基地是为了服务实践教学,因而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应坚持典型性与教育性原则。可以与地方建设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新农村建设典范、成就突出口碑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及自然环境良好的生态文明示范点进行合作,建设成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还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体现地方优势和特色。地方特色一般都是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这样的基地既能增强实践的效果,也能使学生深入了解当地发展,以便之后更好地服务地方。

各种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组织的提升素质、培养能力的平台,既有覆盖面广、组织力强的优势,也有厚实的学生情感基础。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也可以依托学生社团来开展,既可以与对口社团如各校的真理社、青马会合作,就形势与政策授课要点采取理论宣讲、知识竞赛、辩论赛、主题晚会等形式开展活动;也可以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以五四青年节、建党建国节庆日等为契机,在社团活动中纳入理论与时事元素,激发学生把握国内外发展脉搏的热情,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

(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程也要紧跟形势,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更多的学习便利。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优势,提升学生的参与力与参与效果。首先利用网络连接,解决基地实践教学覆盖学生较少的困境。把基地实践教学关键部分录制成影像,及时上传到网上并对所有学生开放,让没有机会现场参与的学生也能感受基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间接参与实践活动。其次,开拓网络空间,创建互联网实践教学平台。如运用云计算手段,参照实际创建虚拟社区、虚拟工厂等实践教学体验场景,将资源库与师生对接,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实践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