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刘 瀑,张晓霞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关于***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相关论述的解读
刘 瀑,张晓霞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自然资源日趋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显。人们既希望享受到“金山银山”带来的富足,又希望生活在“绿水青山”的优美环境中。面对传统发展模式中的“两难”矛盾,***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的这些论述,为我们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往往是对立的,这不仅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影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面对复杂的发展形势,***总书记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将二者关系形象地比作“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更将其进一步阐述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三个方面,为我们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一)“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统一的
***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1]这是***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科学论述,旨在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统一的、非对立的,还着重强调了人在处理二者关系中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以自然环境作为基础。不管人类以何种方式生存,人总是要把自然环境纳入其劳动过程之中,自然环境是人类劳动活动的构成要素。
“绿水青山”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不仅不能破坏,而且要把它们保护好。在对其利用开发的同时,不仅要利用其经济价值,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改革开放极大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的综合需求日益增长,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也日益增大。面对人多地少、自然资源日趋减少的严峻形势,如果不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我国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陷入停滞。
(二)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为目标
***总书记指出:“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双赢。”[2]长期以来人们过度重视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并且认为二者相互“掣肘”。其中以生态环境保护影响经济发展效率的观点尤为突出,这种错误的观点将经济发展的方向引入歧途。保护生态环境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础,经济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持,“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辩证的统一体,二者并不矛盾。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在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方式上进行创新,发展对自然环境损害较少的绿色经济,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这样才能保住“绿水青山”。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育土壤。例如加强植树造林,扩大林地面积比重,既可以优化气候条件和改善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同时还可以丰富农产品种类,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而且降低了农业产出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因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提高利用资源的效率,既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又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
“绿水青山”是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能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可以利用其实现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可以增加生态财富。一个地区可以通过自然环境的优势吸收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将经济发展植入生态中,将生态融入经济发展中,在发展中寻求保护,在保护中寻求发展,取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优先发展思想
***总书记指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敢迈出发展步伐就有点绝对化了”。[1]可以看出,***总书记特别注重发展的“进行时”,旗帜鲜明地阐明发展是首要任务,不能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可以看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没有改变,在任何时候都要抓住不放。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依靠健康快速的发展来实现。
发展离不开国情,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总书记指出:“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3]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整体上并没有摆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现实的国情。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之中,统筹好加快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建立在基本国情的基础之上,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我国目前各区域的发展状况呈现出突出的不平衡性,各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差异较大,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口还没有摆脱绝对贫困的状态。如果过分强调如何追求“绿水青山”,忽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那么经济落后区域将无法拥有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不能通过发展去摆脱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原始落后的发展方式将长期持续存在,最终也会将“绿水青山”消耗殆尽。贫困不等于社会主义,更不能仅仅因为保护生态环境而造成普遍贫困。对于经济落后且生态脆弱的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方案,适度弱化对经济指标的考核,但绝对不鼓励不发展不进步,将经济发展陷入被动的停滞的状态,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发展相关的绿色经济,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对“绿水青山”的保护。
(四)摒弃旧式发展道路
***总书记明确指出:“关键在于发展不能再走老路。”[4]我国长期以来依赖高污染、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巨大。近年来,一些地区在不良政绩观的影响下大肆破坏自然环境,追求短期的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承载能力的透支。如果不及时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会对资源产生进一步消耗,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剧增,甚至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
回顾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史,无疑都是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而且这样的道路给国家带来相当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这些欧美国家不得不将大量的财富投入到生态环境修复之中,大大抵消了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其弊端显而易见。我国人口众多且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无法采用先前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目的是以人为本,欧美国家的发展老路不符合党和国家一切为人民的宗旨,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不能走欧美国家的发展老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必须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只有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让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方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才能让人民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才能在得到“金山银山”的同时,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白云与绿水青山。
(一)转变发展观念
***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5]***总书记这段关于转变发展观念的论述切中积弊,为澄清模糊认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重要的基础性指标。能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始终呈现出高增长的状态,短短30年间就实现了国家生产体系的工业化,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实现的工业化道路,中国目前已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相应的问题,过度强调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未能将环境损害程度纳入经济统计范畴。一些地区在错误的政绩观发展观的驱使下,重视短期的经济发展效应,忽视中长期的规划,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现象尤为普遍。结果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生态系统的破坏,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过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6]可以看出,党从顶层设计上彻底否定了以单纯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同时增加了更多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经济发展的民生与生态环境的指向性增强。要改变考评体系中的首位因素,将生态环境是否良好、人民生活质量是否提高放在考评体系的突出位置,科学地衡量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
(二)经济增长方式要健康
“绿水青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这种转化是一个全局性长期性的过程。经济发展是“每时每刻”的,不断进行着的。从某个局部或者相对短的某个时期来看,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是一个难以取舍的价值选择。对此,***总书记要求:“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5]
目前来看,我国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几乎已达到上限,难以承受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发展方式。面对异常严峻的生态形势,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的位置。世界各国目前都采取了不同形式的绿色发展方式,并在国际贸易中设置“绿色壁垒”。如若我国不转变发展方式,不改变发展理念,那么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所产出的产品,必将在国际贸易中障碍重重,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以高昂的环境代价换来的经济增长,不仅不能使国家和人民变得富足,而且还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产品的丰富,人民群众收入增多,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产品需求越来越强,对良好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衣食足而知生态”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共识。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失去民心,人民群众期盼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的健康的发展道路,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取得发展。
(三)发展要有可持续性
***总书记指出:“发展不能断送了子孙的后路。因此,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4]经济发展是“进行时”也是“将来时”,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当下更要考虑未来。生态环境属于当代人,更属于我们的后世。当代人追逐利益的最大化,势必会占用后代人的资源,挤压后代人的发展空间。在自然资源的储备上,我国呈现出特殊的特点。从总量上来看,我国的资源储备量位居世界前列,是资源大国。从人均资源占有量来看却是资源贫国。在人口众多和发展方式粗放双重因素叠加效应下,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直接剥夺了后代人的生存空间。
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必须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给子孙后代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一个地方的水脏了、空气浊了、土壤坏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经济指标再高也毫无意义。”[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永续发展,实际上就是贯彻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要将发展的眼光放长放远,正确把握发展天平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分量,作出明智的选择。
(一)“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
***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生态环境是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生态指向性愈发明显。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吸引人才、聚集资本,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是指要对现有的生态资源加以保护,减少甚至杜绝人们对其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使生态系统保持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内。***总书记这番论述,呼吁人们要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以最大的决心和最大的勇气,坚定不移地完成环境保护各项目标任务,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通过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按照不同的生态情况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修复已经损坏的生态环境,制定预防方案保护尚未破坏的生态环境。通过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对生产力的贡献。要正确理解“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理念,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对生产力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心放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上,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不断提高生态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自然基础,才能为保护环境创造出更多的物质条件。
(二)“绿水青山就是财富”
***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只要把两者关系把握好,既可以加快发展,又能够守护好生态。”[1]***总书记的这段论述充分说明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要保护好“绿水青山”这个最大的财富,我们须要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实践,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人类发展指数”极高的国家无一不是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一些国家和地区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但通过对自然环境精心打造,依然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例如,新加坡面对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突出营造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了40多年的持续发展,做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阿联酋的迪拜酋长国,利用独特的自然景观,用石油经济赚取的资金来大力改善环境条件,从一个石油工业地蜕变成了西亚地区的金融物流旅游中心。
要不断推进经济发展,也要保护生态环境。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根据自身的环境资源容量,制定符合自身的发展策略,重点打造一批符合本地生态条件的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生态化、特色化、高端化转型,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要学会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发展理念和发展方法,更要学会总结自身发展的成就与不足,积极转变思想,将正确的发展理念融入未来的经济活动中,努力实现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互动双赢。
***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这番论述,指明了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不仅要继续实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到突出的战略位置。这番论述改变了之前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关系的错误认识,为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作出了明确指示,并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1]***.贵州代表团审议讲话[N].贵州日报,2014-03-08(01).
[2]***.实现经济发展与经济建设双赢[N].浙江日报,2004-04-12(01).
[3]***.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讲话[N].新华社,2012-11-18(01).
[4]***.发展不能走老路[N].浙江日报,2005-02-18 (01).
[5]***.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24(01).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03-18(01).
[7]李军.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4-04-23(21).
D616
A
刘瀑(198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张晓霞(1972-),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