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反对虚无主义与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时间:2024-07-28

徐艺榕,王中原

(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反对虚无主义与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徐艺榕,王中原

(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外思想交流的融合,产生于西方社会的虚无主义涌入中国,在历史文化、精神信仰、伦理道德领域表现出强大的侵蚀效应。该思潮已经渗透到青年群体,并对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造成很大的冲击。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晴雨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国家复兴的主力军。当前阶段,理应将教育引导与青年自觉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弘扬正能量,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对虚无主义的挑战。

虚无主义;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轫于西方社会的虚无主义涌入中国社会,对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界造成比较严重的冲击,在民族精神、历史文化、伦理道德等领域表现出强大的侵蚀和同化效应,并滋长了许多虚无主义现象,而新时期虚无主义思潮的目的更是在于政治诉求和社会政治人心的争夺。在虚无主义思潮的肆虐下,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越来越难以达成共识,中共中央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青年作为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主力军,在面对各种形式的虚无主义时,青年人更应对其作出积极回应,担负起国家复兴的历史重任。

一、虚无主义及其主要错误

虚无主义生发于现代西方历史文化的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后,逐渐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社会也逐渐出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把虚无主义与西方现代性终结相联系,将西方现代主义价值观的没落,将晚期资本主义文化观的颓废,泛化为整个世界存在意义和人类基本价值的消弭和否定”。[1]西方虚无主义的基本逻辑在中国的传播,被打上了当代中国的烙印和地域特色,在历史文化、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等领域产生了负面效应。由此,必须对中国社会各领域的虚无主义及其错误加以分析批判。

(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虚无和否定

虚无主义在历史领域的体现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即虚无历史。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是正常的,但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观点争论与一般的学术争议不同,并不以客观事实为基点,其背后是利益相关的政治诉求。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股政治思潮在我国出现,否认中国人民的进步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史,否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认知体系。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道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一系列错误的延续,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2]否定一切的矛头直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片面地强调革命过程中的流血和牺牲,夸大革命过程中的错误,从根本上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打着“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幌子,其实质是达到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扰乱政治信仰,弱化对党的认同,质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而且淡漠了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消解民族身份,甚至对社会主义建设持一种否定态度。

“文化虚无主义强调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去社会化’,即把人的精神价值追求本能化、生理化,否定崇高、正义、奉献等先进的价值观念,使个体本能或生理的需求超越社会的历史的规定。”[3]文化本来应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现实的美好、生活的智慧、高尚的美德,而虚无主义主导的文化,娱乐的功能占据主导地位,呈现出低俗化、媚俗化的趋势。文化虚无主义盲目追求感官刺激和经济效益,在有的影视、文学作品中戏说和调侃历史人物,哗众取宠,用商业化的运作手段吸引受众,以满足追求新奇为要的心理。反观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则是无视和否定,认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束缚了人性,本土固有的则被称之为“旧”。在文化虚无主义看来,要实现中国现代化,就要彻底摒弃中国的传统文化。

(二)对精神信仰的消解

虚无主义对人类历史上的理性认识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这种信仰虚无主义片面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没有什么价值了。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也受到西方社会的吞噬,过去的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在政治生活领域中,各种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如有些领导犯有严重的官僚主义,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群众,造成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大原则、共产主义目标产生怀疑和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重大冲击。”[3]在生活领域,经济为导向的趋势使人们的信仰目标向现实主义转变。以利益、实用、功利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日趋明显,物化原则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切向钱看”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传统的价值信念、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人类的终极关怀越来越难以在人们中间达成认同,精神信仰也就不可避免被消解,出现危机。

(三)对伦理道德的颠覆

因为社会的急剧转变必定带来伦理制度和道德生活的转变,新的观念与某些传统观念发生的冲突、抵牾,使一股反传统的道德虚无主义思想得以滋长。[4]伦理道德的虚无主义就是对道德实存的一种否定,它主张,“任何证明或批评道德判断的可能性都不存在,理由是道德不过是寻求自我利益的借口”。[5]于是,从当代社会存在的伦理道德阴暗面来看,如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人就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背信弃义、弱肉强食的,有效的道德秩序就无法建立。在被颠覆的伦理道德中,伦理道德丧失了原来的约束力,一切价值和意志都趋向虚无。因此,社会价值观就发生了扭曲和畸形,内心深处的自我约束力逐渐消减,社会上的美丑、善恶、是非、荣辱也出现了错位的现象。

二、虚无主义毒害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表现

青年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青年代表着未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当代青年站在时代文化的潮头,以最敏锐的速度捕捉国内外社会文化的最新动向,是社会生产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也是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元素。青年的体力和精力处于最旺盛的阶段,这使他们在接受新鲜事物时能够将体能和智能统一起来,成为社会变革和积极建设的先锋。***总书记曾告诫青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6]核心价值观念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7]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从主流态势上看青年群体还是表现出积极向上、胸怀理想、志存高远。但由于其正处于思想活跃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旦跟风,猎奇求新,受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那么,人生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就会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第一粒扣错剩余的都会扣错。在这个背景下,有一部分青年学生经不住诱惑,崇洋媚外倾向抬头,丧失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对主流意识形态判断的失误,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错误思潮的影响下,部分青年崇洋媚外倾向抬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群体与“全球”这个维度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其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今部分青年不加辨析地接受西方文化,认为来自西方的就是好的,甚至以西方的标准去评价我国的文化,产生盲目崇拜的心理。例如部分青年庆祝“洋节日”的热情日渐高涨,反观其对中华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却令人担忧。在青年群体中还出现了些极不正常的现象,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否定得越彻底,就越被冠之思想解放;谁认为传统的是值得借鉴的,就被视为思想的落后或僵化。这种不理智的行为与虚无主义思潮臭味相投,虚无主义的拉拢和渗透只会让这部分青年的价值观出现偏差。

(二)该思潮使我国部分青年思想产生混乱,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怀疑和否定一切

虚无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唯心的,与马克思主义截然相反,与唯物主义是对立的。受其影响,部分青年思想观念产生混乱,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政党政治的时候,表现出崇拜、推崇西方的“民主”和“自由”,天真地寄希望于中国也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部分青年的实践经验不足、能力欠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很好地辨别,所以在各种各样的历史现象面前不能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面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摇摆不定,对社会主义没有坚定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轻视、忽视国家的前途命运,造成信仰危机。如果任凭信仰的虚无充斥在青年头脑中,成为他们的一种普遍意识,青年群体无疑会失去对未来的理性追求,将会使国家和民族蒙受巨大的损失。

(三)该思潮使极少数青年的人生价值观念、取向发生变化,甚至扭曲

从长远来看,虚无主义在道德伦理领域的泛滥必然导致青年自身价值取向上的变化,困惑和迷惘使他们在价值取向上更倾向从个人的情感、利益的角度作出取舍,有的甚至表现出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传统的道德伦理被破坏,道德伦理的原则对青年自身行为的约束力和影响力在社会生活中减弱,美丑善恶被颠倒。不少青年人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肆意张扬个性,做什么都可以,违背道德规范的事件也屡屡出现,有些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大道理都懂却“知而不行”的道德冷漠和人际关系的疏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去甚远。

三、虚无主义干扰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的交织

如今社会文化多元且相互交流、融合碰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正在成为现实,中国的、西方的、前现代的、后现代的等多种文化并存于当代中国。这样的时代背景为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滋生空间,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客观存在着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悖的社会思潮,理性与非理性交织,进步与愚昧交织,积极与消极交织,高尚与低俗交织,纷繁复杂环境中诞生的虚无主义排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空间。若不对虚无主义加以遏制,极易造成青年无所适从、思想困惑等现象发生。

2.现实政治社会生活领域的工作难题

我国改革进程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3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忽视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艰巨任务。旧习惯和旧体制制约着改革,如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官僚主义、权力寻租、生活腐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8]国家的前途命运如何,改革向何处等问题成为青年关注的热点。青年群体若是对我国制度体制认识不清,很容易让虚无主义思潮钻空子。

3.虚无主义的虚幻和欺骗性

虚无主义先作为一种观念,不从生产、生活和实践出发,渗透社会生活的面面观,意图影响更多的人。它是一定利益集团以自己的思想而赋予普遍的意义,为争取更多群众的支持,进而达到其掩盖的政治诉求。虚无主义利用生动新颖的方式表述其观点,依托数字新媒体的快速传播,紧扣青年群体普遍关心的就业与发展,悄悄煽动实际最能侵蚀青年的心灵,不断冲击青年的精神支柱,给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逆向后果。

(二)主观原因

1.青年特殊的思维方式特征

青年处于成长期,处于逐渐成熟、逐步社会化的阶段,他们的思想尚未成熟,仍有很大的塑造潜力。“青年处于智力发育过程的转承阶段,其思维活动及其过程既已摆脱孩童时代的散漫无型而趋于程式化,但又不像老年那样常常固于一型。”[9]青年的易冲动性和不稳定性在思维加工、处理外界信息时表现出跳跃性、抽象性。思维的抽象性严重局限了青年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举手投足仍然浮躁。

2.青年缺乏理性政治鉴别能力

虽然随着青年知识面的扩展,其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其自身内在思维抽象性缺陷的影响,常常一知半解或难求甚解,“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上面欠缺,在政治思维方式上仍存在一定的缺陷,政治鉴别能力较弱,对社会现象不能作出深刻的理性分析,时常陷入‘想当然’的境地”。[10]青年群体必须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立场,明确清晰的政治鉴别能力,才能与包括虚无主义在内的社会思潮划清是非对错的界限,通过种种表象辨别其政治实质,更好地去履行社会主义的道德义务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青年实践体验的缺乏

今天的青年跟父辈们相比,有更多的时间是在网上度过的,不管是工作或学习,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都是盯着各种屏幕,通过网上的各种资讯去观察“现实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如今的部分青年来说,更多的表现为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眼高手低。“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斗争中去,才能接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11]在实践过程中,既要用理论指导实践,也要在实践中运用理论,通过实践提高青年群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政治觉悟。

四、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虚无主义的对策

邓小平指出:“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所以,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居于主导地位,引领社会思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社会的方向盘。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和长远发展。如果不对虚无主义思潮加以遏制,就会逐步瓦解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使人们对深化改革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失去信心。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做过客、不当看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力量推广到全社会,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一)“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上力量

现实生活是价值观形成的源头,必须从实际生活出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家庭、学校、社会作为教育主体更要形成合力,共同引领青年探究人生的价值。第一,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场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作用的第一步,家庭中长辈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和思想境界无形中影响着青年认识世界的高度。因此,家庭教育要与家庭活动相结合,做到爱亲、孝道、感恩,提供良好的示范和优良的家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家庭层面,也是指导青年成功迈向集体生活的基本准则。第二,发挥学校的助力推动功能。学校作为青年群体学习的主阵地,首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前提唯物史观知识论的培育,能真正理解感知和认同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正确性,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至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漂浮在青年的口头上。其次,创新教育载体,注重价值解析。除了传统的教育灌输外,创新的教育设计也是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的有效形式。一方面借助能够弘扬社会正能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打造政治性与艺术性有机融合的力作精品,再现中国人民探索民族复兴的艰苦奋斗历程,颂扬志士仁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无私奉献、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和高尚人格”。[13]另一方面,弘扬榜样的力量,汇聚爱国情怀,感化、影响、带动青年向榜样学习,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最后,教师队伍应有较高的政治水平。作为施教者,必须确立坚定的政治信仰,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将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的实践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热情感召青年人。通过理论教学和自身行为影响,效果更为显著。第三,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氛围。以法律手段推进社会教育更为深刻,将法治纳入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环节,为青年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让青年能够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进步的机会。此外,国家的宣传部门要加强对社会舆论的监督力度。对于一些明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信息应及时删除,定期检查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宣传和青年的茁壮成长。

(二)青年群体应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书记在他的讲话中号召,青年要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四个方面,即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首先,青年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提升自身素质。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当代青年能否被虚无主义侵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的内部矛盾。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可以看出,缺乏理论支撑,遇到问题时就易只看表面而抓不住问题背后的真实动因。青年群体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改造主观世界,才能在面对错误思潮的干扰时坚定自己的立场、观点。其次,青年应塑造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和精神源泉,青年理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面对中华传统文化,青年人要有意识地去接触,敞开心扉地去理解和欣赏,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博采众长的会通精神,以及生态平衡、天人协调的精神。最后,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在实践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年自身的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在价值层面的生动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鲜明价值标杆,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实践性的特点。”[14]广大青年要通过参加积极有益的实践活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多了解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坚信我国的制度和道路,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找到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基石,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行动准则,用实际行动肩负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

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一国之青年,无论何时都不该冷却爱国情怀、丧失志气。像鲁迅先生在《热风》中期望的那样,“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15]如此,当代青年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强烈的责任意识,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中,坚决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从改造个人主观世界做起,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爱国情怀统一到实践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青春正能量。

[1]程馨莹,卢黎歌.近年来国内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综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4(7).

[2]张晓红,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2009(7).

[3]杨金华.当代中国虚无主义思潮的多元透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4).

[4]范大章.谈反传统的道德虚无主义思潮[J].道德与文明,1992(1).

[5]刘时工.道德虚无主义和柏拉图对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6]曾骊,汪慧.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试论怎样引导青年学生健康成长[J].北京青年研究,2016(1).

[7]***.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1).

[8]蒋斌,张浩.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攻坚克难[EB/OL].(2016-02-01).http://theory.people. com.cn/n1/2016/0201/c49150-28099613.html.

[9]梁玉兰.青年思维特征探微[J].青年探索,1993(6).

[10]潘晶芳.新阶段提高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的理性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3).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13]杨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14]王晓娟,杨鹏,徐鹏翔.关于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31(5).

[15]汪振尚.鲁迅杂文的奠基之作—学习《热风》札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6(3).

G641

A

徐艺榕(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王中原(1969-),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