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顾高亮,李芳云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政治生态挑战及应对
顾高亮,李芳云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面临新的政治生态挑战,这直接威胁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安全。从政治生态的视角出发,研究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出现的新问题并找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显得尤为关键和迫切。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政治生态;挑战;应对
“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1]农村基层同样需要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这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的稳定发展,关系到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否牢固,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更直接影响到党在农村基层的凝聚力建设。从政治生态的视角出发分析农村基层凝聚力建设出现的新问题,并努力找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了良性的政治生态,农村基层党支部成员会更加富有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大家就会把精力、心思集中在搞好党建,促进发展上来。不仅可以使基层党组织内聚人心、外树形象,而且可以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办大事。
其次,良性的农村政治生态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持续的、潜移默化的,好的政治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党在农村各项事业的开展和落实,而且对农村地区的稳定繁荣关系重大。好的农村政治生态环境要求党和政府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促生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只有真正落到实处,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才能凝聚人心,才能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党的执政根基才能更加稳固,才能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最后,良性的农村政治生态也有助于调动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发展和实践证明:只有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良性政治生态是党和政府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有利于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激发人民的生产建设热情,为早日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奋斗不止。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一些消极不利因素开始显现,致使部分农村地区的政治生态遭到破坏,矛盾凸显,严重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直接威胁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安全,更关系到农村地区的改革、发展、稳定和繁荣。农村政治生态挑战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村两委”的关系不协调,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内部团结
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简称“村两委”,其中村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组织,是党处理农村事务的领导核心,一般由地方乡镇党委任命,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村委会则是由本村村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管理本村事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为农村事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村两委”的关系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的良性发展。在广大农村地区,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互不合作、相互推诿现象比较普遍。“村两委”的关系不协调是广大农村基层非良性政治生态的真实写照,被认为是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内部团结的“第一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有些党支部书记认为,党组织具有领导核心作用,村务管理的权利应该属于村党支部;而有些村委会主任则认为,自己是全体村民直接选举的,有能力也有资格代表全体村民去管理村庄内部事务。两者各执一词,都认为自己才是最有权威,最能代表和维护村民根本利益的。由于两个权利主体的权利来源不同,在实际的权利运作过程中就会出现互相扯皮、权责不清、摩擦不断的被动局面,甚至出现暴力冲突事件,最终导致“权利中空”,村中事务无人管理,班子弱化。这不仅对营造“绿色”政治生态环境极其不利,而且也严重侵蚀了基层党组织的党内凝聚力。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执行落实存在偏差
为了营造良性互动的农村政治生态环境,更好地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村民的主人翁意识,遏制乡村干部腐败,在本世纪之初,中央有序推行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村官作为国家高素质人才,应该说对巩固党在农村地区的执政基础,提升村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党内凝聚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起到了预期的作用。作为充实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新群体,大学生村官对促进农村政治生态的良性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无可否认,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新老政治生态交替转换过程中的矛盾冲突给大学生村官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其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大学生村官有为期两年的任期限制,两年后还要自谋出路,大部分村官感觉自己还没有熟悉农村环境,还没能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就要离开这个地方,另寻他处了。因此有些大学生村官干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消极度日,这不仅浪费国家资源,也有损大学生村官在村民和基层党组织心目中的形象。其次,大学生村官都是刚从校园走出的年轻人,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对农村事务更是知之甚少,到了村里束手束脚,不知从何做起。特别是到了偏远的中西部山区,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生活都很困难,更别说放心大胆地去工作了,甚至想着任期早点结束,赶紧离开。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实行“溺爱管理”,让他们担任村支书(村委主任)秘书或助理,致使大学生村官远离决策层,对村级事务没有决策权,大学生村官的作用难以发挥。另外,有些村党员干部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两年任期结束后就会离开,如果把村里的所有事务都交给他们,到时候就会出现村里工作无人接管的问题。由此,就致使一些大学生村官处于空闲状态,或是“跑跑腿”,只负责村里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情。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原本依靠大学生村官“这股活水”给农村基层政治生态带来创新活力的美好愿景大打折扣,也对整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意义不大。
(三)部分自发民间团体的功能“异化”,消减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新的问题和困难,农村自发民间团体应运而生。民间团体作为社会合作自助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多元化的要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利益传输渠道和资源配置机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结果。但是,民间团体的勃兴和发展必须跟党在农村的执政方针保持一致,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引导,就会给和谐的农村政治生态环境带来新的冲击与挑战。第一,有些民间团体披上宗教的外衣,利用农民的善良、愚昧心理,大肆宣传封建迷信思想,蛊惑民心,严重腐蚀了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第二,有的民间团体打着社会公益的旗号,实际上却从事有损农民经济利益的不正当牟利活动,真正的弱势群体没有得到帮助,好处都被团体内部组织者分享;第三,有些民间团体利用部分群众的不满情绪,介入群体性事件中浑水摸鱼,索取个人利益,极大地破坏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第四,一些宗族组织、黑恶势力,为争夺对农村地区的控制权,不惜采用贿赂、恐吓、暴力等手段干预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严重扰乱了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秩序;第五,还有些民间团体与村内党员干部互相勾结,各取所需,全然不顾村民反对,公然插手村内大小事务处理,不仅有损村民利益,也破坏了村党员干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不断侵蚀着党在农村地区的执政基础。这些民间团体的行为,极其不利于推进农村良性政治生态的稳步发展,严重弱化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分解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四)基层党员干部腐败问题多发,影响恶劣
腐败是社会的毒瘤,是全民公敌。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转型升级,干部腐败进入高发期,同时也在部分农村地区快速蔓延,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些基层党员干部抱着“山高皇帝远”的侥幸心理,贪污受贿成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腐败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小官巨腐”。一个小小的村委会主任,动辄家中搜出千万现金;某村党支部书记被爆豪车名表;沿海某村村长被形象称之为“房爷”、“坟爷”等例子举不胜数。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党性观念不强,缺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也反映出上级组织对农村地区干部缺乏有效监管,让他们有机可乘。其二,呈现家族腐败倾向。由于农村地区宗族、家族意识强烈,如果家族中某一位成员成为村里的“一把手”,很容易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互相包庇纵容,独揽村庄大小事务,为害一方。其三,有集体腐败的趋势。这种集体腐败的村官不仅包括村委会主任,还有村党支部书记,有村内一把手,也有一般普通干部。还有一些村干部滥用公共权力,横行乡里,谋取私利,更有甚者与当地黑恶势力勾结,鱼肉百姓,出现了“恶人”治村的情况,老百姓的正当权利无法保障,又解决无门,只能忍气吞声,苦不堪言。这些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也极大地破坏了农村政治生态环境,党和政府在农民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大打折扣,导致凝聚力不强。
(五)农村基层选举矛盾问题凸显
“不管党也好,政也好,根本的问题是选举。”[2]民主选举被我国部分学者认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公平、公正、公开的村民选举对农村政治生态良性发展意义深远。只有村民直接选举出的村干部才能真正体现基层农民的意愿,才能在日常工作中真正代表自己的利益,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的民主自治。“可以这样说,民主是选举的目的,选举是实现民主的手段。选举无疑是民主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且还是核心要件。没有选举就肯定不会有任何意义上的民主。”[3]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村基层选举程序形式化问题严重,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一,农村“贿选”现象严重。近年来,贿选在我国发达地区农村民主选举中呈现普遍化、常态化趋势,由于眼前短期利益的驱动,谁给好处我就选谁,这严重影响了选举结果,最终损害的还是农民自身的利益。其二,村民对选举的态度冷漠。部分乡镇党委负责人为了方便完成上级的指标、任务、考核等,主观上不重视基层选举程序,急于通过组织干预手段介入基层选举,“选出”自己中意的“代言人”。因此,“选谁都一样”是许多村民的共同心声,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农意识依然存在,农民最关心的还是土地收成、医疗、教育等现实问题,加之近年来贿选问题严重,村民们大都随波逐流,认为选举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难以选出堪当大任的村干部。其三,选举过后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有些当选的村干部“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很快暴露了自己的本性,认为自己干好干坏都一样,没人监管,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选民们则认为选举结束就万事大吉,对当选者以后的工作情况毫不关心,这样就助长了一些当选者的嚣张气焰,大肆攫取集体利益,深深伤害了选民的热情。选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仅严重破坏了和谐的农村政治生态,也极大地损害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要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的最佳效果,培育良性农村政治生态,加强党的凝聚力建设,首先必须理清乡村治理中纷繁复杂的政治生态关系并积极予以优化整合。因此,构建良性农村政治生态,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建设水平,实现“乡村治、百姓安”迫在眉睫,需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
(一)理顺“村两委”的关系,做到权责明确
“村两委”作为农村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参与者,二者的关系问题至关重要,因此优化农村政治生态,强化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首要任务是理顺两者关系。第一,进一步强化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方面,党支部要放心大胆行使对村委会的领导权,防止村委会包揽村庄事务。另一方面,也要支持和尊重村委会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不能过多干涉村委会的具体工作。第二,规范党支部、村委会之间的权利运作体系,着力加强农村基层政治体系制度建设,积极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积极推行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一人身兼两职不仅有效化解了个人矛盾,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也精简了干部队伍,节约政府资源。第四,探讨实行村党支部主导的“两委共治”,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两委联席会议”,共同协商、讨论、决策村庄大小事务。第五,建立民主评议、民主监督“村两委”班子成员制度。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定期向乡镇党委、村民代表做工作总结或汇报,接受上级和村民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好钢用在刀刃上”,创新大学生村官制度
大学生村官作为我国农村地区政治生态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未来中国农村政治生态建设影响深远,因此建设一支文化素质高、能力素质强、流动性好的大学生村官队伍,将会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政治生态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一,注重对大学生村官协同发展能力、执行决策能力、创业创新能力、服务群众等核心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复杂的农村工作中“拿得出,用得上”。第二,改革大学生村官保障制度。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灵活多样的福利、补贴机制,是大学生村官安心工作、扎根基层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激发他们服务农村工作的热情。第三,尝试实行“省选”大学生村官与“市选”大学生村官并轨,加强与公务员考试、选干生考试的对接,明晰大学生村官出路,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放心大胆地真正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第四,建立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乡村治理机制,不能让他们做“局外人”、“旁观者”,应该发挥大学生村官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有序参与到公共治理中,真正融入到村委决策和农村事务里。第五,重视大学生村官人文素养和时代精神的培养,在农村政治、文化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指导方针,做好农村理论宣传工作,带给农民新的思想观念。同时,注重发挥大学生村官沟通、协调作用,大学生村官既是“局外人”,又是“圈内人”,要积极、主动地调和村庄内部和外部各权利主体之间的关系,甘当“润滑剂”、“凝固剂”,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政治生态环境,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趋利避害,培育农村新型民间团体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民间团体依靠自身独特的优势,能够很好地弥补政府和市场的短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民间团体的大量涌现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提高了社会治理成本。因此,想要趋利避害,发挥民间团体的积极作用,就要加强政府的监管和调控。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民间团体的发展有法可依,同时积极引导民间团体的法治化进程。民间团体的法治化也就是民间团体的现代化,依靠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民间团体的登记注册条件、权利与义务范围、有序政治参与等。第二,引导农村民间团体健康发展,打击取缔各种违法行为。对严重破坏农村社会治安、宣传封建迷信思想、煽动民众闹事、影响农村稳定团结的帮派、教会、宗族势力等,坚决“零容忍”,依法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还农村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第三,加强政治文化宣传力度,促进民间团体有序政治参与。随着网络和媒体的不断发达,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由于农村政治文化的缺失,村民们很容易选择一些不熟悉、不了解的民间团体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结果很容易成为不良组织的“俘虏”,危害极大。因此需要加强我国农村地区的政治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首先在政治上了解该民间团体的性质、宗旨、合法性等问题,理性选择适合的民间团体去表达合理的政治诉求。第四,引进社会监督机制,精简治理成本。庞大的民间组织体系,仅仅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民间团体可以将其活动内容和财务状况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和民众的监督。此外,各民间团体之间也可以互相制约、监督,这也是社会监督的重要方面。
(四)对农村反腐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反腐无小事,警钟需长鸣。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干部腐败问题的重视,反腐倡廉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基层腐败问题也备受关注。“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4]应对农村党员干部腐败问题,要着力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党员干部政治文化素质培养,提高党性修为。农村党员干部大都年龄偏高,受教育程度偏低,政治文化素养普遍不高,思想容易僵化保守,拒腐防变的能力不强,抵挡诱惑的定力不足,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要想从思想上扭转这种局势,必须强化农村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使之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第二,适当提高农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水平,以薪养廉。长期以来,村干部都没有正式的国家编制,更没有稳定的收入,特别是在偏远的山区,干部应有的待遇更是无从谈起,面对金钱的诱惑,很容易走上腐败之路。因此,要适当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奖惩与政绩挂钩,同时建立村干部社会保障机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第三,健全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监督机制,让腐败无处遁形。要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实行村务公开、工作透明,村干部积极接受村民和上级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第四,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不给腐败分子可乘之机。加强立法和规章制度制定,明确职权范围,奖惩分明,发现问题,绝不姑息,一查到底,严肃处理。第五,集中清理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彻底消灭腐败的“温床和沃土”,净化农村政治生态环境,还农村一片“碧水蓝天”。
(五)完善农村选举程序,实现真正的民主
农村基层能否实现公平、公正、有效的选举直接关系到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农村政治生态的健康运行,直接影响到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建设。因此,针对农村选举中出现的新情况,发现的新问题,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改革与完善农村选举制度,净化农村选举环境。首先,在新的治理理念下,对于农村工作,上级党委和政府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有所不为”,不宜过多干涉村级选举。村级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本身就异常艰难复杂,选举的难度可想而知。要想顺利有效完成选举工作,上级党委要负责积极引导,监督把握“选举规则”,选举程序要由村民“自编自导”,对选出的“两委”不满意,就让农民按照选举规则自己处理,选择罢免或是重新选举,让村民真正体会“当家作主”的政治参与成就感。其次,狠抓贿选查处机制。贿选是农村选举工作的“顽疾”,不早日肃清贿选问题,农村民主与法制必将遭到践踏与破坏。因此必须明确构成贿选的标准、要素,明确贿选查处机关,同时加大对贿选的惩治力度,依法严厉打击贿选行为,对贿选者绝不姑息纵容。再次,强化农民的参政意识,增强农民的参政热情。利益会提高村民的政治热情,以利益驱动方式提高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使村民扭转自己与集体无关、自己参与对集体无用的错误意识。同时政府和农村治理精英要注重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庄治理,让广大农民逐渐意识到政治参与的重要性与自身利益的紧密关联性,真正成为村庄的主人,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复次,要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后备人才队伍,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遴选。在农村事务中要注重对年轻人才的培训、历练和选拔,避免出现选举无人的不利局面,同时加强政策扶持,对志愿到农村工作的各界人士给予优惠政策支持和保障,加大从中选拔村干部的力度。最后,要强化村级民主监督机制,完善农村民主监督机构,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非常重要。因此,要让农民积极参与到村庄民主监督事务中去,主动行使监督权,从而确保民主监督信息的畅通,让当选的“村两委”党员干部在法律的制约下和农民的监督下真正为基层农民办实事,谋福利。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4-06-30.
[2]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1.
[3]李芳云.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科学化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28.
[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4.
D26
A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执政安全的党内选举科学化研究”(14BDJ047)
顾高亮(198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李芳云(1974-),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