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曹少森
(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网络热词零翻译现象的阐释学视角
曹少森
(安徽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网络热词是在网络与网络语言的快速发展中形成的,语码混用是其构词的一个常见现象,语码之所以能够混用,是因为零翻译的存在。从阐释学的视角来看,理解的就是翻译的,网络热词零翻译现象的存在应该是建立在对网络热词的应用过程中的共同理解和意义的分有之上的。在此意义上的网络热词的零翻译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方法与技巧,而是一种翻译现象,在翻译实践中可以是一种翻译策略。
[关键词]网络热词;零翻译;阐释学
作为一个新潮的翻译研究对象——网络热词的翻译研究是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热词的大量涌现、传播与翻译而催生的。近几年的网络热词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于汉语热词的英译这一单向翻译现象,包括网络热词的翻译特点与技巧、对个别网络热词的翻译研究以及从不同的视角对网络热词的翻译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但是对网络热词本身的形成机制与使用过程中所体现的翻译现象,比如对网络热词中语码的混用现象,尤其是对汉语网络热词中的英语成分及其存在的原因研究还不够。从网络语言与网络热词、网络热词的零翻译现象、网络热词零翻译的阐释学解释等方面探讨网络热词零翻译现象的成因与发展机制对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新型文化语境下的语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起初,网络流行语主要指流行的网络语言,后来网络流行语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如陈一民界定的网络流行语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等”[1]。杨萍将网络流行语界定为“是由网民创造或由网民积极传播的,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言”[2]。以上对网络流行语的界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在网络中流行的语言,但“总体看还没有分清网络流行语与网络语言、网络热词的区别”[3]。我们可以明确的是网络热词与网络流行语同是广义上的网络语言的一部分,网络流行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句,网络热词主要指网络热词语。
广义上的网络语言既包括狭义上的与计算机和网络本身相关的技术术语、行话和表达形式,也指以网络为媒介所运用的语言。网络语言是继计算机语言后的一种新兴语言。大多网络语言与自然语言具有相同的表达方式,但正如书信语和广告语等具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一样,网络语言具有网络文化特有的表达风格和语体特征。网络语言可以通过键盘输入字符和通过麦克风输入语音进行交流,也可以是两种交流方式的结合,使它在形式上更有别于传统的手写字符和当面交流的语言,这就造就了网络语言所特有的形式与性质。网络交流的即时性、互通性和传播性等特点使网络语言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一旦被受众所接受,便会得到高频次的运用,从而成为网络热词。
因此,网络热词是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与发展同样经历了由与网络和计算机本身相关的新词和流行词汇的阶段到现在以网络为媒介而产生和使用并被广泛传播、接受和流行的词汇的阶段。也就是说,网络热词即为在网络上出现与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它可以是受众网友追捧的网络词语,也可以是来源于网络而流传于其他媒体与群体或由线上传至线下而广为传播的词语,它应该是网络词语的热化与推广所产生的词语。在这一意义下的网络热词的规模化出现与蓬勃发展应该是2008年以来的事情,那么对网络热词的翻译现象的广泛关注、讨论与研究的起始时间就更晚一些。限于篇幅与研究内容的针对性,本文仅对网络热词中的零翻译现象作尝试性探讨。
当前,对网络热词的翻译研究还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就汉英双语翻译来说,汉语网络热词的英译颇受学界关注。最近五年来,不少学者对网络热词的英译做了翻译方法上的探讨,试图寻求完善的翻译译文,其中对2010年的一个网络热词“给力”的英译及其研究不失为一个典型代表,如张小胜“对‘给力’一词的起源、发展、运用、词性及其语义做了详尽的分析”[4];而对英语网络热词的汉译的研究较为缺乏,尤其缺乏对包含汉英双语特点的零翻译现象的研究。汉语语境下的网络热词的零翻译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虽然相对于一般的翻译现象来说,零翻译现象看似有点极端化,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翻译的本体论特征,也体现了翻译中的翻译原则与策略,比如“归化”和“异化”,所以值得我们关注。我们首先尝试通过已有的关于零翻译的主要研究来厘清零翻译现象,然后再看网络热词的零翻译现象。
零翻译对应的英文翻译是“zero translation”,但是汉语语境中的零翻译概念与英语中的“zero translation”概念有差异,他们各自的语义范围和所指也有很大差别。比如在英语语境中,勒弗菲尔·安德烈提到“Among French translators Rochefort resorts to zero translation leaving out the offending lines altogether(在法国的译者中,罗什福尔采取零翻译法将令人反感的语词全都省去)”[5],此处的“zero translation”对应的应该是省略译法,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源语内容没有在译文中体现。在汉语语境中,杜争鸣把“zero translation”(零翻译)看作是“不译”,是“翻译的反面”,认为“音译词就是不译”,而且“不译还可以是源语形式完全照搬”。[6]
在新世纪之初,学界对零翻译尤为关注,其中邱懋如就指出“零翻译”就是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这里的零翻译包含两种类型,一是类型是源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一种类型是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文的词语[7]。他同时指出“第二类零翻译现象,表面上看并没有翻译,只不过用随意选择的谐音字音译源文的词或把外文照搬过来”[7]。孙迎春收录的中英文词条中零翻译与“zero translation”是对等的,都是“音译、形译之一种”[8]。刘东明将零翻译分为绝对零翻译和相对零翻译两大类。“绝对零翻译指的是不使用目的语词汇而达到可译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省译和移译两种。相对零翻译指的是通过变通的方式巧妙运用目的语词汇恰到好处地表达源语词汇意思,常用的手法有音译、音义兼译、补偿、象译、直译加注、归化等”[9]。罗国青将零翻译分别与不译、形译和音译进行了区分与论证,认为零翻译不同于不译、形译和音译。[10]以上对于零翻译的探讨除了概念上的界定外,就是类型的划分,但关键的问题还在对术语的界定与理解上没有达成统一,可能在具体的方法与类型层面也很难统一。
当前对于零翻译的认定与探讨的主要问题与十年前相差不大,大多围绕零翻译与不译、音译、形译、象译、转译等的关系展开讨论,虽无明确定论与界限,但是对该问题关注方向比较集中。英汉语境中的零翻译概念的相同点在于省略译法,其他方面差异明显,它们之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别主要是由英语和汉语文字的巨大差异造成的,比如英语和法语之间的音译与移译在文字形式上是不明显的,但是英语与汉语之间的音译与移译在形式上的差异是很大的。鉴于此,笔者认为,零翻译不能等同于不译或音译等其中任何一种具体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它应该是一种翻译现象或翻译策略。在零翻译策略指导下,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不译、音译、形译、象译、转译等具体方法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
在网络热词中的零翻译主要指零翻译现象,而且零翻译现象在许多网络热词的构词中体现的更加明显。对于网络热词的零翻译现象来说,它与传统的翻译现象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网络热词本身就包含了零翻译现象,之所以把它称为现象是因为我们看不到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动态的翻译过程,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静态的结果,也就是网络热词本身;另一方面在于它更是一种基于文化沟通与交流之上的大众化的翻译模式,使用者大多知道网络热词本身所包含的外来成分。具体说来,网络热词中有大量的新词,新词的构成包含了零翻译现象,如从最初的因特网、伊妹儿、黑客到谷歌、蓝牙、粉丝、兔爸、再到后来的hold住、out了、很hi、小case和郁闷ing,以及当下的no zuo no die,还有PS、ID、VIP和DIY等等。网络热词零翻译的形式一出现就能引起共鸣,这不能不说是文化沟通与交流的结果,是一种异域文化的接受。这种对于外来文字与文化的接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性积累的结果。我们应该研究在这一历史性事件中,对于这些外来语词和原本陌生的词条是怎样得以运用和理解的。这也就是我们选择注重事件的历史性与阐释性的阐释学作为我们研究网络热词的零翻译现象的原因所在。
阐释学在广义上是指关于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在现今的阐释学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哲学阐释学,哲学阐释学所探究的问题是“理解怎样得以可能?”[11]4哲学阐释学认为阐释学的任务是“要澄清理解得以发生的条件”[11]382。在《真理与方法》译者序言第三页中也强调阐释学在于“探究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试图通过研究和分析一切理解现象的基本条件找出人的世界经验,在人类的有限的历史性的存在方式中发现人类与世界的根本关系”[11]。若说阐释学起始是关于研究翻译与解释的技艺的学说,如今则上升为一种哲学层面对人类存在的一种根本性研究,在翻译理论与翻译批评中,阐释学已经不是单纯研究翻译的技艺,而更注重理解、解释与翻译的关系,更是一种本体论层面上对翻译的探讨。
乔治·斯坦纳是第一位专门从阐释学视角研究翻译的学者。根据伽达默尔的理解与解释的关系的论断,他提出了“理解就是解释、听取意义就是翻译(To understand is to decipher. To hear significance is to translate.)”[12]12以支持他“理解就是翻译(understanding as translating)”[12]1的观点。为了避免在此意义上翻译的泛化,我们要探讨的翻译主要是指涉及双语的翻译,我们要探讨的理解也是涉及双语的理解,而非单语内的理解,从而使基于网络热词零翻译现象所探讨的翻译的策略更符合指导双语翻译的需要,以增强它的实用性。
零翻译在不改变外来词语语言形式的情况下,把一个外语词植入一个新的语言环境的同时也就把该语词使用者所理解的语词的意义融入了新的语境中,以一种新的方式发生作用,但这一意义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应该被人所理解,正因为“理解就是翻译”,所以虽然外语词没有做语言形式的改变,但它本身的确已经包含了翻译的元素。网络热词中的被理解的外语词的意义就是对该词的翻译。该意义一旦被理解、产生共鸣就会得到推广,随着该词的广泛使用该意义会被保持下来,甚至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就是说,网络热词中使用的外语词汇的意义就是它被理解的意义,也就是它的翻译意义,它的翻译意义已经被作为网络热词的全部或部分意义保持了下来。
试看“hold住”一词大致有撑住、顶住、坚持住、把握住、把持住等意思,其中的“hold”保持了其在英语中的词形和词性,在意思上也相当于或接近在原语中的义项,可以说是将其直接嫁接到了汉语词汇中,与“住”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汉语语词,由于它的传播途径和流行性而一度成为一个网络热词。在“hold住“的基础上,它还被扩展为“hold得住、hold不住”等双语混合词。在使用过程中,言语发出者和受众已经不再把“hold”单纯当作一个英语单词,而是把它当作一个语义表达整体来使用,而且在特定语境下能够起到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效果,这正是在于言语发出者和受众对于“hold”的共同理解,这种理解正是基于翻译的。
在网络热词的运用与传播中的“理解不是心灵之间的神秘交流,而是一种对共同意义的分有”[11]377。语言是这种共同意义分有的媒介,这一媒介不管是英语还是汉语,一旦它具有了某一共同意义,就会被使用者所理解,由此也就达到了使用者之间的相互理解。而在这一过程中,外语词或外语语符的运用正包含着这一共同意义的理解,在这一理解过程中也就发生了语符之间的转换,甚至于逾越了语符之间的差异和屏障,分有了共同意义,实际上也就达成了翻译。在汉语语境中,网络热词的零翻译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共有意义的理解中形成的。
网络热词在应用中得到了理解,在理解中存在着翻译,这也正符合了“应用(application)乃是理解本身的一个要素”[11]7。“Hold住”一词之所以能够以零翻译的方式呈现,而且成为网络热词,一方面得益于网络与其他媒体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另一方面主要在于对“hold住”本身的接受与应用。对“hold住”的理解、接受与应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建立在对“hold”一词的认知与前理解基础之上的。不同的人对“hold”一词的前理解是不一样的,第一个使用“hold住”的人的前理解更接近英语原词,能理解他/她的受众大多也有相同或相近的前理解,这样才能成功沟通,因此第一次使用“hold住”对英语的掌握是有较高要求的。第二次使用“hold住”时,理解与沟通的基础是第一次使用的语境与对hold的理解,但重要的是对第一次使用语境的理解,对“hold”的英语意思的理解要求可能就比第一次使用时要弱些,然后依次类推,最后当它成为一个网络热词时,对“hold住”中的“hold”的理解已经是它的在语境中的理解意义,也就是它的翻译意义,从而成为一种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零翻译现象或者是一种建立在零翻译之上的理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网络热词零翻译现象中的词汇是以一种静态的形式呈现,但它确实是从另一种语言中来,然后在汉语语境中构建了它的意义,实现了它在新语境中的语义。在网络热词中,不管外语词汇的语言形式有没有发生变化,首先它的形式是存在的,然后它的意义是被理解与接受的,当然这不是网络热词的界定性特征,但足以说明网络热词零翻译与略译(在译文中没有体现源语中的文字内容)、网络热词零翻译与不翻译(比如,在一个“‘hold’一词在英语中是什么意思?”这样的问句中“hold”的呈现形式)等等是完全不同的。网络热词零翻译现象不但是一种翻译现象,而且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翻译现象,它同时说明了建立在理解与翻译基础之上的网络热词的形成机制。
根据在汉语语境中网络热词零翻译现象的形成机制,我们同样可以建构英语语境下,通过零翻译机制进行汉语网络热词甚至汉语词汇的翻译与传播。一方面,根据英语语词的特点和受众已有的语言知识,采取零翻译的翻译策略而进行翻译;另一方面,意义生成与存在的重要元素就是语境,语境是词汇使用的具体场所,更是理解得以达成的重要条件。英语中不少词汇的构成是通过增加前后缀和屈折变化构成新词汇,比如将“给力”翻译为“gelivable”应该是利用了英语当中后缀“able”结合汉语给力的拼音合成的,这样给予受众一定的线索进行推测与思考词义,使其在英语语境中更容易被接受。
再比如“no zuo no die”就是套用了英语中类似于“no pain,no gains”的形式来表达“不作就不会死”这样的意思,这里的“zuo”与“作”的意思不完全相同,因为“zuo”只能代表“作”的一个或部分义项,只有在恰当的语境中才能恰当表达它的意思,达成沟通与理解。在网络热词的翻译中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这一形式,将类似于“no zuo no die”的形式直接运用到译文中以传递它在源语中的意义,使受众达到对它的准确理解,最终可达到类似于“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这样的自然、和谐效果,甚至会进一步促进语言与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比如增强受众对于“作”甚至“做”、“坐”和“左”等的理解。
总之,文中所述的网络热词零翻译现象是一种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文化交流和沟通日益密切的结果,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我们不一定完全接受网络热词,把它们纳入汉语词汇中去,但一定要重视这种现象,发挥它积极的一面,促进文化交流的健康发展,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步伐。在翻译实践中,零翻译策略不仅可以用于网络热词的翻译,还可以用于一般词汇的翻译,甚至其他特殊词汇的翻译。在零翻译策略的指导下,不管采用哪一种或那几种翻译方法,为了最大程度地传递双语词汇的词义,可以采取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原则,使文以达旨、达意,甚至可以化不可译为可译,达到跨文化和跨语言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参考文献:
[1]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94.
[2]杨萍.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J].新闻前哨,2010(4):87.
[3]王仕勇.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7.
[4]张小胜.谈网络热词“给力”的英译[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4):112.
[5]Lefevere,André.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Routledge,1992:94.
[6]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224.
[7]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1(1):24.
[8]孙迎春.英汉双向翻译学语林[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58,268.
[9]刘东明.零翻译漫谈[J].中国科技翻译,2002(1):29-32.
[10]罗国青.零翻译概念辨正[J].上海翻译,2005(1):88-94.
[11]伽达默尔·汉斯-格奥尔格.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2]Steiner,George. 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作者简介]曹少森(1977-),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网络热词零翻译的阐释学视角”(ACKY1472)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