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陈莹莹,范志坚
(1.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90;2.山东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齐鲁文化在来华留学教育中的传播
陈莹莹1,范志坚2
(1.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90;2.山东科技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摘要]来华留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中国文化和促进国际友好交往的主要途径。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与核心,使儒学等齐鲁文化精髓进入到世界的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让全世界认识山东、了解山东,有利于传播齐鲁文化,扩大齐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为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同时也是齐鲁文化研究、产业发展与传播的基地,山东省高校应担负起齐鲁文化传播的伟大责任。因此,有必要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途径,以期能够更好地培养传播齐鲁文化的友好使者。
[关键词]来华留学教育;齐鲁文化;山东省高校;传播
2014年底,教育部召开了全国留学工作会议,***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专门对留学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我国历史上统筹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的首次会议,也是首次提出将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工作并重,为来华留学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同时也是齐鲁文化研究、产业发展与传播的基地,山东省高校应担负起齐鲁文化传播的伟大责任。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山东学习,使他们更好地了解齐鲁文化,培养对齐鲁文化的亲和力和认同感。
从新中国建国初期到今天,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于受到经济、外交及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来华留学教育大致经历了初创时期(1950~1966年)、恢复时期(1973~1977年)、改革开放起步时期(1978~1989年)和快速发展时期(1990至今)。[1]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来华留学工作属于WTO三个国际性协议中“服务贸易协议”(GATS)中的一个项目,是国际教育贸易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华留学工作成为我国在国际教育市场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因此,争取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顺理成章成为我国“入世”后开放教育市场的一个重要课题。[2]在2001~2010年期间,来华留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03年各类来华留学人数达到了77715人。[3]新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扩大高校来华留学生数量、增加政府奖学金金额、提高高校外语授课水平的举措,提升促进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水平,加强高校对外教育、服务和经济功能,进一步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和长远发展。[4]2010年来华留学生总数为265090名。而2014年各类来华留学生达到377054人,创历史最高。其中,山东省的留学生人数有17896人,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位于第八位。
山东省的来华留学教育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1年起,山东省设立山东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财政安排资金800万元用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来鲁学习,促进山东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提高山东省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截止到2014年,山东省可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已超过80所。来华的留学生教育学习从以往的单纯语言学习逐渐过渡到本科、研究生等专业学科学习。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山东省高校对外教育与服务职能的提高,同时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交流、提升了山东省高校的国际影响力。
山东省外国留学生的规模和对外汉语教育水平虽然有了长足进展,但是比起北京、上海等兄弟省市的来华留学教育产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来华留学教育的规模需要扩大,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亟需提高,对外汉语师资力量、教学素质有待加强,留学生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规范,高校基础设施水平相对滞后,社会支持严重不足等。此外,阻碍我省高校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未能把齐鲁特色文化与对外招生与培养模式有效结合,没有最大化地利用齐鲁大地的优质教学资源和人文潜质。
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其实质是一场世界性的现代化运动。如何在全球现代化运动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成为每个国家、民族与地区都要反复思考的问题。一方面,不同国家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应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具有大致同质的内容。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也应该而且必须具有自己的本土性和民族性特征。推进文化建设与提升国家形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塑造一个省市、国家的文化形象,提升一个省市、国家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一点上看,我们认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迎来了最大可能性的发展与广泛的传播空间。[5]76-91
(一)来华留学教育中的文化传播共性
传播是我们的天性使然。从古至今,每一种文化、地区或背景里的一切人都具有天生的传播能力。传播的层级依次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文化传播、集体传播和全球传播。自我传播是个人化的内向传播,人际传播需要两个以上的人,包括二元传播、三元传播、家庭传播和小群体传播。文化传播包含人际传播,但文化特征更加突出,包括族内传播、族际传播、种族传播、种族间传播、反文化传播、文化内传播和文化间传播。集体传播不针对个人,包含了更多的参与者,其子集合有:组织传播、阶级传播、政治传播、公共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和社会传播。全球传播具有其他集合的特征,但在全球背景中,其目标超越文化、民族和社会的边界。[6]9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的文化传播应该是综合了人际传播、文化传播和集体传播的综合性传播过程,尤以集体传播集合下的跨文化传播(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为代表。跨文化传播的参与者的互动发生在宏大、集体和非个人化的背景中,以大群体为取向,是正式的、形式化的,其讯息有计划性和系统性。[6]52-61这也要求高校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要符合跨文化传播的特性。
(二)齐鲁文化在来华留学教育中的独特性
“由于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发展,世界连成一片,因而世界文化发展的状况不再是各自独立发展,而是在相互影响下形成多元共存的局面。各种文化对人类文化贡献的大小将取决于其吸收他种文化的某些因素和更新自身文化的能力”。[5]158-161古代历史上,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近代史上,西方文化的各种流派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应该也可以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齐鲁文化,是先秦齐国和鲁国以东夷文化和周文化为渊源而发展建构起来的地域文化,不仅是影响齐鲁大地几千年的区域性文化,更是整个华夏文明的主要源头。齐鲁文化包含儒家、道家、法家、兵家以及墨家等多种学派的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生于鲁国。孔子开创了儒学,孟子、荀子等继往开来,影响了山东和整个华夏的炎黄子孙。因而,山东省被称为“孔孟之乡”、“儒家文化发祥地”等。2015年9月5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在北京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后到访山东,参观了孔子故里曲阜的“三孔”、游览了泰山等名胜古迹。可见,以儒学为核心的历史悠久、内涵独特的齐鲁文化给山东省带来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在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山东省各高校都要自觉地担负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伟大责任,努力把齐鲁文化推向世界,使以儒学为核心的齐鲁文化成为世界性、全球化的文化思想,成为人类文化多元发展中的重要一元、整个人类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针对目前山东省高校来华留学教育的不足,应该加强留学生培养模式,调整政策,突出齐鲁文化在对外招生、培养过程中的独特性。
(一)以齐鲁文化为宣传精神吸引留学生、扩大招生规模
一定的外国留学生生源是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前提,要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就需要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山东省的高校一方面应加大齐鲁文化精神的宣传力度,通过参加国际教育展、网络宣传等渠道,不断扩大山东省和省高校的国际影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我驻外使领馆、驻外中资机构、国内外留学生招生代理机构等合作,扩大招生规模。高校还应该建立形式多样的奖学金体系,充分发挥中国政府奖学金、山东省政府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和自设奖学金等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山东学习。外国留学生生源是潜在的传播齐鲁文化的友好使者,因此,招生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传播齐鲁文化友好使者。
(二)扩大来华留学生学历生的比例、扩充专业学习领域
来华留学生学历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两种专业学生。本科生学习期限一般为4年,硕士研究生一般为2~3年,博士研究生一般为3~4年。来华留学生非学历生主要包括普通进修生、高级进修生和短期留学生。普通进修生学习期限一般为1~2年,高级进修生一般为1年,短期留学生可短至1~2周的夏令营。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想了解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反之,接触时间越长,影响就越持久深远。齐鲁文化浩瀚精深,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来华留学生来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领悟的,是一个较为缓慢的、长期的过程,需要时间的浸润。相对于来华学习时间相对较短的非学历生来说,学历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齐鲁文化,进而更好地发挥传播齐鲁文化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应该扩大学历生的比例,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从单一的语言、文化等人文专业扩充到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法学及理学等学科专业。
(三)重视来华留学培养质量、突出齐鲁文化熏陶
高校应不遗余力地提高培养质量,这是来华留学教育的生命线。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还应重视汉语语言和文化课程的教学,这是向来华留学生传授齐鲁文化最直接的形式。按照2000年1月31日教育部、外交部和公安部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汉语和中国概况应当作为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的必修课”。作为山东省高校,可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加入齐鲁文化的内容,将齐鲁文化渗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习汉语知识和中国文化,同时也能够了解齐鲁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省各高校所在区域独特的齐鲁文化。对非学历来华留学生更应如此,要突显中国文化尤其是齐鲁文化的核心效应。
要积极引导来华留学生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融合传统文化、社会文化、地域文化而形成的一种校内文化。[7]山东省高校的校园文化必然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中的齐鲁文化因素也必然会影响到所有的在校学生,当然也包括来华留学生。要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组织来华留学生参观孔子故里曲阜、五岳之首泰山等齐鲁文化圣地,参观山东省各高校所在地文化展览,参加富有齐鲁文化特色的戏曲、民俗、饮食以及健身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使他们感受齐鲁文化,增强对齐鲁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四)课堂教学充分考虑外国留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进程、文化风俗和社会制度,因此文化差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文化越相似越能更好地交流,相反,差异妨碍交流,甚至会导致交流失败。爱德华·斯图尔特将文化异同原理称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核心问题。[6]52-61日韩和南亚与中国地缘接近,历史上交往频繁,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齐鲁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儒家文化,早在汉代就已经在朝鲜半岛、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国家传播。汉字的使用在日韩非常广泛,其广泛程度,不亚于英语在欧洲。而欧美和非洲文化则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要小的多,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对外汉语教学障碍首先表现在学习者的接受心理上。这可以解释为“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现象。对日韩和部分南亚学生来说,理解和学习齐鲁文化要比欧美和非洲学生容易得多,后者在经历了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即“蜜月阶段”后就会进入到跨文化交际的“沮丧阶段”,即对中国文化的不适应阶段。“文化休克”如果处理不好,学习者就会失去汉语学习的信心,降低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求知欲。因此,文化的差异性制约着对齐鲁文化的接受程度,文化越接近,接受齐鲁文化的程度就越高;文化差异性越大,接受齐鲁文化的程度就越差。由此,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留学生要采取灵活的授课策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关注来华留学生校友发展,持续发挥其齐鲁文化友好使者的作用
教育本身就具有传播的功能,教育的同时也传播着文化。[7]在培养来华留学生汉语语言水平的同时,重视齐鲁文化的传播,增强来华留学生对山东的人文情感。我们不仅要加强与一些欧美世界强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应该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这对于塑造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还可以更进一步做好来华留学生的跟踪,关注其毕业回国后的发展,使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以点带面,产生辐射效应。高校可以定期通过邮件与他们保持联系,并邮寄学校校友通讯、报纸等资料。在校友相对集中、条件成熟的城市成立海外校友会,汇聚校友,协助举办齐鲁文化为主题的各种文艺活动,使他们持续发挥齐鲁文化友好使者的作用,促进齐鲁文化传播。同时,通过校友会的影响力,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到山东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在来华留学教育中传播齐鲁文化对塑造山东省以及中华文化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推广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某些文化策略和技术策略。在文化传播中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大国的气度,不断接受汲取域外文化精髓,使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接轨,树立一个亲和的国家形象,从而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影响。[8]此外,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具有与传统媒体不同的形态和效果。新媒体的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有利于我们在来华留学教育中更好地宣传传统文化,新媒体时代阅读的浅泛化、图像化和游戏化也让外国留学生们更易于学习和接受。但是,在新媒体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避免文化传播的随意性和粗俗化,保证最优质、最精华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
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以来华留学教育文化
渗透来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使儒学等齐鲁文化精髓进入到世界的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让全世界认识山东、了解山东,有利于传播齐鲁文化,不断扩大齐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山东文化强省的特殊魅力。把来华留学生培养成传播齐鲁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对增进山东的国际交流、发展国际友好关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志敏.近十年来华留学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48.
[2]李海绩.中国入世和来华留学工作诌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2(3):17.
[3]张磊,陈静,谢超.新形势下来华留学教育政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9):134.
[4]谷松.提高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水平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2(7):107.
[5]孙熙国,刘志国.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6]迈克尔·H.普罗瑟.文化对话:跨文化传播导论[M].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朱信号,马勇.我省高校弘扬齐鲁文化的作用与方略[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426-431.
[8]杨剑龙.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0-177.
[作者简介]陈莹莹(1979-),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汉对比。
[基金项目]2014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以齐鲁文化为依托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