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及物性视角下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纽约时报》官方网站关于中国反腐报道为例

时间:2024-07-28

李庆明,吴 华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涌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新闻报纸是最有影响力的信息传播媒介之一。新闻话语一直被视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流行且最具说服力的方式,它时刻更新并实时传达最精准的信息,人们总是欣然接受被告知的信息而不带任何偏见。但是殊不知,新闻也是经过记者媒体有意识地选择加工的结果,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想报道的内容,直接或间接影响控制着人们的思维。即使是同一事件,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和立场不同,报道方式也不可能相同。所以,新闻事件的价值和客观性都值得重新考量。

腐败现象普遍存在每个国家,它不仅违反了法律,甚至威胁到了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倡廉不断深化,接二连三的反腐举措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重要的新闻报道,因此学术界对其新闻报道的研究也逐渐呈现上升趋势。但是,针对中国反腐新闻报道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从媒体角度解读中国反腐败报道的内容、形式、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可行性建议,很少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研究英语新闻反腐败报道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研究选取纽约时报官方网站中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有关中国反腐败新闻报道7篇,从及物性系统下各个过程对《纽约时报》上有关中国反腐新闻报道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文本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进一步帮助读者了解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理论背景

批评性话语分析(CDA)起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批评语言学(CL),是话语分析领域的一种新型分析方法。与传统的话语分析方法不同,它不仅侧重于对话语语言特征的描述和分析,更侧重于将语言层面同社会文化层面结合起来。由此可以看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性质,跨学科性也就意味着其研究派别的多样性[1]。其中典型的有Fairclough的社会分析模式[2]、van Dijk的社会认知分析模式[3]、Wodak的话语历史研究路径[4]、Scollon的媒介话语分析法[5]等。然而任何一种研究路径都集中研究话语如何维持权力、权力如何影响话语以及由此导致的权力滥用和社会不公[6-7],以期剖析揭露并最终消除这种不公平现象。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SFG)致力于研究语言所处的语境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从而成为众多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路径和分析方法的基础,在大众语篇的批评分析中占据主导地位[8]。在他看来,语言有三大元功能(Metafunction),即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文本功能(Textual Function),这三者构成语言的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其中概念功能是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9]。通过这一功能,人们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对周围万事万物的认知和体验,把人的经验世界模型化(Modeling Experience)。“及物性是概念功能的一部分,它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SFG)中一个基本而强大的语义概念”[10]。不同于传统的及物性(停留在词的层面,根据动词是否接宾语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Halliday将及物性概念延伸到小句层面[11]。他认为,及物性系统是把人们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分为若干个过程(Process)并在小句中表现出来[9,12],作用是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作为语言结构的表征,包括六类: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其中每个过程有三个要素:过程(Process)、过程参与者(Participant)以及与过程有关的环境成分(Circumstance)。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同一话语中可能交叉使用多个过程,同一过程也会用于描述各类不同话语,“线性的语言并非客观透明的中介,不可能完全忠实的反映多维的现实世界”[13],所以语言使用者通过选取不同的过程并巧妙地设置参与者以及相关的环境成分的位置来隐晦地表达意图,附加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为了更好地理解外媒对中国开展反腐工作的态度和评价,本研究利用及物性系统这一有效工具,将选取的7篇反腐新闻语篇按照及物性系统进行归类,在语言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标语篇产生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挖掘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创造的话语背后隐藏的事实,揭示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二、反腐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一)语料选取

中国的反腐问题自2012年以来就一直吸引着全球媒体的关注。《纽约时报》作为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英文报刊之一,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本研究选取了纽约时报官方网站中“十九大”后从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以“Chinese anti-corruption/graft”为关键词搜索的新闻报道7篇,其中每个新闻语篇形符从156至1022不等,共计形符4306个,小句/过程387个。按照及物性的六个过程对新闻语篇的小句进行分类,统计得出各个过程的分布情况如下:

表1 《纽约时报》中关于中国反腐报道的过程分布

根据上表1可知,过程分布主要集中在物质过程,占总数的一大半,所占百分比为58.14%;关系过程和言语过程所占比例次之,分别为20.16%和18.35%;心理过程和存在过程所占比例最少,分别为2.33%和1.03%;没有行为过程。

(二)及物性过程分析

及物性系统的三大要素分别为过程、过程参与者以及与过程有关的环境成分。语言使用者在重构人物事件行为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过程,通过选取不同的过程并巧妙地设置参与者以及相关的环境成分的位置以达到隐晦地表达其意图的目的。美国对中国反腐工作的态度可以通过其新闻报道的措辞体现出来,以下将为各个过程典型例子剖析。

1.物质过程分析

物质过程是一个“做”的过程,即某个实体为其他实体“做某事”的过程。该进程的“执行者”称为施动者(Actor),另外的主要参与者为该过程以及过程“影响”或“正在完成”或“即将完成”的人或事,称之为目标(Goal)。物质过程是真正客观记录事实和情况,可以体现出《纽约时报》对中国反腐问题的了解程度和态度。

例1.China will prosecute a former senior provincial official for corruption after an investigation found he illegally accepted gifts and abused his power.(News 2)

例2.Under Mr.Xi,the party has carried out an extensive crackdown on corruption that has seen more than 1.5 million officials investigated in the past five years.(News 7)

《纽约时报》中物质过程占据全部过程的一半以上,例1和例2中“prosecute”和“carry out”等大量的动态动词使用,符合新闻客观性的要求,其在对中国反腐现实状况和所得成就进行报道时,大部分符合事实,客观公正地向大众展示真实情况。物质过程的选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外媒对中国反腐的客观态度,有利于读者正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反腐的现实。

例3.Sun Zhengcai,54,was abruptly removed in July from his post as Communist Party chief of southwestern Chongqing.(News 1)

例4.Feng has been sacked and expelled from the party and his case has been handed over to legal authorities.(News 2)

然而例3和例4在对物质过程的描述中,事件参与者的位置通过被动时态的使用而发生改变,动作的执行者都被略去。《纽约时报》在对中国反腐进行报道时倾向于使用被动化(Passivization),将受事的宾语提前充当主语,从而达到略去施动者的目的。这种表面看起来客观公正的报道通过选取被动结构而不是主动结构的原因在于“可以隐藏动作的发出者从而弱化这一动作的影响力”[14]。上面两个例子都是以被动结构报道,故意隐去动作的施动者,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将中国政府反腐的正面形象显化,反而使中国政府的作用模糊化,即弱化中国政府为打击反腐付诸的行动和表率。

2.言语过程分析

言语过程是说话交流信息的过程,用于表达警告、解释等,它是在人类意识中形成的象征关系,并以语言的形式呈现[8]。该过程包括三个要素:讲话者(Addressor)(有时没有明确提到)、听话者(Receiver)(说话人所针对的对象)和讲话内容(Verbiage)(给听话者传达信息或者要听话者做事)。新闻语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引用相关人员所说的话,即引用消息源,主要有直接引语(Direct Source)和间接引语(Indirect Source)两种方式,其重要性在于两方面:一是增加权威性;二是借消息源隐晦表达观点。

例5.General Fang’s“ideals and convictions had been shaken,he abandoned the mission of the party and degenerated politically,becoming economically rapacious,”ssaaiidd an editorial published in the Liberation Army Daily on Wednesday.His misdeeds,it aaddddeedd,had“seriously tarnished the image of the party,the military and leading officials.”(News 3)

例6.Mr.Lu’s downfall showed that drive against graft will continue into Mr.Xi’s second term as party leader and president,the Discipline Inspection Commission ssaaiidd in a comment on its website.(News 6)

例5和例6中的讲话者分别是“《解放军报》”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国反腐问题时,直接引用相关人员和机构的话语,特别是选用中国官方以及中国权威人士或媒体,首先保证了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例如,直接引用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中发表的社论,明确指出房峰辉的腐败不法行为,增强报道的对话性,读者首先接触到相对客观真实的一手语料信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中国腐败问题作出相应审视和客观评判。尽管有大量间接引用,但转述过程中多使用相对中肯的词汇,如said、added、reported等,占到全部言语过程的80.28%。

例7.“Anyone challenging Xi Jinping can now be seen as committing a political crime,”ssaaiidd Nicholas Bequelin,East Asia regional director for Amnesty International.(News 7)

当然,《纽约时报》在报道过程中不免带有其一贯“muckraking”的报道风格,例7中的讲话者是“尼古拉斯·贝克林”,讲话内容是“任何挑战***的人现在都可以被视为犯有政治罪行”。直接引语能够明显引起读者注意,该言语过程看似客观公正地引用,实则通过信息源的选择隐晦地表达报道者的意识形态、负载报道者的价值倾向,并潜移默化地引发读者对中国政治民主的认知和思考。

3.关系过程分析

关系过程是表述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用于描述事物的类型和特征,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归属(Attribute)和识别(Identifying)。归属指某实体具有的属性,两个参与者分别是载体(Carrier)和属性(Attribute);识别指某实体和其他实体是统一的,两个参与者分别是识别者(Identifier)和被识别者(Identified)。这两种类型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模式:内包式(Intensive)、环境式(Circumstantial)和所有式(Possessive)。关系过程可以表达美国媒体对中国反腐的认知和归属,通过分析表面文字进一步挖掘其产生此认知的原因。

例8.Sun’s case iiss testimony to the“fearless spirit and unwavering resolve”of the campaign against graft.(News 1)

例9.“Grave violations of discipline” iiss a vague phrase that can incclluuddee corruption or disloyalty to the party.(News 7)

例10.“If you were resisting,opposing or going through bureaucratic strategies to get around new directions you could be taken down by a number of accusations,incluuddiinngg corruption or a serious breach of discipline,but not accused of something that is far more serious,which is a political plot.”(News 7)

例8属于识别中的内包式,被识别者是“孙政才的案例”,识别者是“反腐决心的证明”。《纽约时报》就孙政才这一案例让读者看到了中国反腐过程中的信心和决心,一定程度上表达其对反腐工作的肯定态度。然而,在例9中,被识别者为“严重违反纪律”,识别者为“含糊不清的概念”。在孙政才案例中,孙政才本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贪污受贿巨额财物,于2017年9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孙政才严重违纪案的审查报告》,可是《纽约时报》充分利用孙政才被控的报告标题的表象“严重违纪”这一广泛的概念,企图给读者造成错觉,让读者感觉孙政才仅仅因为违纪就遭受撤职调查,将中国形象丑化,其语言策略的选择让隐藏的意识形态外露。

此外,例10本身是言语过程,但是话语通过关系过程呈现出来,包括归属中的内包式和识别中包含式,载体是“许多指控”,属性是“腐败或严重违纪”,被识别者是“许多指控”,识别者是“政治阴谋”。此处故意模糊中国反腐的本质,误导读者的认知。中国政府打压的每一名贪污官员并不是随意控诉,而是通过各种摸底审查。《纽约时报》代表美国一方意识形态,内在的偏见通过语言策略得到展现。

4.心理过程分析

心理过程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视听或听觉)、认知(思考或理解)、情感(喜欢或讨厌)和意愿(想象)。心理过程的两个主要参与者是

例11.I have only myself to blame and deserve my punishment.I completely accceepptt(the charges).I sincerely addmmiitt my guilt and express regret.(News 1)

例12.Wh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irst proposed the new commission last year,some lawyers hhooppeedd that it would put Mr.Xi’s anti-graft drive on a firmer,fairer legal foundation.(News 4)

例11的感知者是“腐败官员孙政才”,此处通过心理过程表达他本人的一系列心理体验,“blame”“completely”“sincerely”等都反映出感知者深刻的愧疚和遗憾。例12的感知者是“一些律师”,此例通过心理过程表达出一些大众的期望,希望成立专门委员会把反腐运动推向一个更牢固、更公平的法律基础。《纽约时报》通过从不同角度选取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新闻事件再现,报道整体上呈现客观态势。

5.存在过程分析

存在过程表明某事存在的过程。最典型的即为“there be”句型,所以可以很容易地被识别辨认。除动词be以外,其他一些动词也可以表示这个过程,比如exist,happen,arise和remain。存在过程中只有一个在参与者:存在物(Existent),这一过程一般客观带入新信息,利于交代新闻背景。

例13.Therree iiss no such thing as a special party member in the face of party discipline and national law.(News 1)

例13是存在过程最典型的“there be”句型,存在物为“事情”,该存在过程具有否定意义,即面对党纪和国家法律,没有特殊的党员。《纽约时报》选取存在过程客观带入这一信息,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政治治理下的反腐观念清晰明了。

(三)《纽约时报》关于反腐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总结和反思

及物性系统中的各个过程包含了媒体报道者感知者(Sensor)和现象(Phenomenon)。心理过程展示了感知者对发生的事情的态度或看法,有利于构架感知者的内心状态、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特殊的意识形态,报道者通过选取特定的过程,并巧妙地设置过程的相关参与者与环境因素达到特定的表达意图,用显化的语言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本研究选取《纽约时报》中有关近期中国反腐报道的语料,运用及物性系统各个过程就语料进行分析,探讨报道者是如何运用各个过程组织语篇,从而反映出外媒对于中国开展反腐运动的态度和立场。

通过物质过程,《纽约时报》对中国反腐事实作出客观报道,让读者实时了解中国反腐的进展和动态,如官员被捕被控的真实事件以及政府的相关回应等,但是物质过程中通过大量使用被动结构隐藏施动者,且被隐去的施动者多为中国官员和相关机构,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中国政府为反腐作出的积极举措;言语过程通过大量引用和转述中国官方、权威人士以及媒体的真实话语对中国反腐现状进行介绍,使得新闻语篇的真实性有据可寻,另一方面也企图借他人之言将中国政府塑造成专制的国家,误导读者,曲解中国开展反腐行动的本质;关系过程能够传达对中国反腐的归属和认知,在积极定位中国反腐取得成效和展望未来发展前景的同时,也传达出一定的负面认知倾向;心理过程和存在过程能够直观地描绘出不同群体对中国反腐所持的态度,如官员的懊悔、大众的期望以及政府的坚定不移的反腐决心,总体呈现积极的语义氛围。

总而言之,《纽约时报》官方网站在对中国反腐事实进行报道时基本能够遵循新闻报道规律,做到客观公正,但是实际报道与现实中国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原因有三点:首先离不开其报道中负载的代表美国官方的主观意识形态;同时也离不开《纽约时报》偏爱负面报道这一特点;以及与中国在国际上缺少话语权,信息传播不对等,信息流动不均匀有一定关系。

笔者从及物性视角出发,通过对语料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外媒对于中国开展反腐工作的态度和立场,探讨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语言和语言形式只是语篇的外壳,而意识才是语篇的关键。”[15]。语言使用者通过语言这一工具将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悄悄渗透于语篇之中,被广大读者潜移默化地接受,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影响并操控读者思维意识的目的。本研究期望广大读者提高自身批判思考能力和鉴别力,提高批评性阅读意识,防止外部意识形态通过语言的操控能力;同时也希望中国媒体积极调整对外传播格局,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国际竞争力,促进外部世界对中国形象形成有益的认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