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黄超
(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12)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高发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从近年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参与者的情况以及社会形态变化周期进行分析,群体性事件高发的态势还将存在较长的时期。因此,研究群体性事件的防控办法不能只分析表面现象,解决表面问题,应该深入分析其根源,从根本上消除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土壤,从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群体性事件形式多样,有大规模的和小规模的、有城市的和农村的、有在职职工为主的和下岗退休职工为主的、有政治性的和非政治性的等等。外在表现形式一般为:
一是偶然性。群体性事件都存在诱因,诱因具有偶然性。如2011年8月17日海南三亚市解放四路回新村的群体性事件,起因是在土地赔偿事宜尚未谈妥的情况下,施工方擅自组织人员进场施工,引发纠纷。[1]
二是利益性。每起群体性事件的起因都有一定的目的,有的要求政府机关取消某一出台的政策措施,或要求相关部门解决就业安置问题、工资拖欠问题,或要求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司法问题,解决土地纠纷、债务纠纷问题,或要求对某管理者进行处理等问题。
三是泄愤性。近几年的群体性事件中出现了众多非直接利益者的参与,使人员聚集量迅速扩大。在某些极端泄愤分子的扇动下,群体心理的激愤情绪被调动,出现过激行为。
四是多变性。群体性事件参与人员来源复杂,目的各不相同,当矛盾处理不及时、不妥当时,别有用心者有了可乘之机,常常使事件发展方向产生突变,显示出群体性事件的多变性。
分析群体性事件外在表现形式,可以看出群体性事件有其产生的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决定了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
分析社会转型期的特征和社会矛盾,分析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可以得出我国群体性事件将在一段时期内处于高发期的结论。
我国社会转型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体制转型,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文化差异显著,社会转型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其一,观念转变需要时间和事实的应证。关于新事物每一件成功的实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次冲击,连续不断的冲击才能逐渐确立新观念,这需要时间。其二,新体制的建立需要时间,完善更需要时间。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她在探索中前进,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探索需要时间。其三,稳步前行需要时间。敌对势力害怕中国的富强,他们会想尽办法扰乱我国的改革。我国民族众多,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地域广阔,南北东西经济存在差异;人口众多,一旦混乱后果不堪设想,唯有稳步前行才能持续发展,平稳过渡需要时间。
群体性事件具有偶然性,但偶然的现象中存在必然的因素。贫富差距过大,相对贫困群体庞大,使不满情绪有了滋生、蔓延的土壤。当他们直接或者间接经济利益进一步受到伤害时,怨气难以压抑,群体性事件爆发。贫富差距过大现象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必然产物,也必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消亡,但这一消亡过程是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一方面,改革开放需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去完成股份制改造;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充满了竞争,通过竞争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原始积累的过程是贫富差距加大的过程。待到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后,由先富者带动后富者,则将缩小贫富差距。2011年9月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对缩小贫富差距有一定积极作用,但贫富差距缩小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陈光金在2010《社会蓝皮书》发布会中说:群体性事件在无直接利益和有直接利益冲突方面,在暴力型和非阶级性的、非暴力的冲突方面都有发展趋势。[2]换一个角度理解,群体性事件还处在发展阶段,高发态势一时难以消除。据中国经济网报道:首个国家级应急培训基地2011年底将在国家行政学院挂牌,这个应急培训基地的核心任务是群体性事件处置能力培训。[3]2010年不少高校增设了“社会应急管理”本科专业,这也充分说明群体性事件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处于高发态势。
既然群体性事件有较长时间的高发期,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就应该从根本问题去思考。分析已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不难看出,群体性事件都是由群体“不满情绪”引起,因“不满”产生怨恨,有怨恨就要发泄。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机会发泄,群体性事件则常常表现出迅速扩大,并呈对抗、暴力的情形。而这不满情绪的根源来自于参与者个人对自己目前所处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不满。究其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种,内因来自于自我的感觉,外因来自于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内外因素中内因是根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先分析内因的产生。
笔者由于工作的需要曾调查过多起群体性事件,了解群体性事件中人员的基本构成。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是25岁以上的人群,尤其是群体的组织者或领袖年龄一般超过40岁,他们社会经历丰富,受到的挫折较多,不满情绪严重。这些人思想观念的形成期是在改革开放前,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人翁的意识强烈。虽然改革开放已30年,市场竞争环境已经确立,但在他们心中对“大锅饭”的怀念依旧,绝对平等的观念根深蒂固,不能接受“不平等”的现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不接受现有的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主要是由社会评价所反映出来的,是公众对某一职业职务在社会运行和发展中所起作用的评价。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不同的分工,通过分工合作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同的分工产生不同的职业,社会学对各种职业的社会评价分别给予了数值,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各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尽管新闻媒体与舆论导向回避这个问题,但它是真实的存在。文革期间认为社会分工没有贵贱差异都是革命工作,进而发展到革命者可以做任何革命工作,于是管理者被打倒,造反派进行管理,普遍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状况,造成了社会的混乱。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对“造反”一词印象极其深刻,他们奉行“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的信条,“你能做,我就能做”。得不到想要的职业或职务就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虽然文革中形成的“造反”意识现在变成了潜意识,但在条件允许时就迸发出来。
2.不接受现有的经济地位
个人的经济地位以经济收入表征,经济收入的高低基本反映其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过去常讲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多劳多得”,但它忽略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差异性以及市场的调节作用。文革残余意识强烈者会认为“我同样辛苦,为何得不到相同的报酬?”“我作为国家的主人,为何组织上剥夺我工作的权利,让我下岗?”等等。“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的语录煎熬着他们的心灵,他们不考虑自我的条件,不考虑个人能力的差别,一味追求绝对平等,回味“大锅饭”的甜蜜,自然不能接受现有的经济地位。
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家落后就要挨打,企业落后就要被淘汰。竞争就有优劣区分,能者上,庸者下,这就是竞争法则。国家有英明的领袖才能富强,企业有精明的主管才能生存,岗位有能者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岗位有限,需通过竞争获取。竞争的失利首先应从自身找原因,应努力改善自我,而不是怨天尤人,埋怨不公。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不努力改善自我,必将成为“牢骚王”。
腐败产生的原因很多,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腐败有多种表现形式:贪污,贿赂,以权谋私,生活腐化,挥霍国家资财,为特殊利益者提供优惠便利,任人唯亲,兼职经商,严重失职、渎职,徇私舞弊等。腐败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滋生了群众的仇官、仇警、仇富心理,成为导致群体性事件多发的深层原因。关于腐败与群体性事件的关系多有文章论述,《法制日报》记者赵丽在所做的《公众群体性怨恨调查》中指出:民众不满情绪主要指向腐败官员[4];虞崇胜在《中国选举与治理》上撰写文章,认为群体性事件与体制性腐败关系密切[5];原碧霞总结了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局长陈连福,在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第四次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上发言的核心思想是“群体性事件将成反腐重要突破口”等等。[6]2009年5月9日,中央纪委副书记张惠新出席全国县纪委书记培训班上强调:严肃查处大规模集体上访及群体性事件背后隐藏的腐败问题。[7]2009年1-11月间,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办群体性事件和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立案115420件,结案101893件,处分106626人。[8]一件腐败案件将影响一村、一乡、一企业或一地区的干群关系,1年10万件腐败案所产生的影响可想而知。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Peter A.Diamond),美国西北大学戴尔·莫特森(Dale T.Mortensen)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Pissarides)三人,因创建“市场查寻摩擦理论”获此殊荣。该理论是关于失业率的理论,其中最重要的结论之一是:“更高的失业救济金会拉升失业率、拖长市场查寻时间。”他们认为可以、甚至应该通过减少政府社会福利投入,减少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培训,制造就业市场的“饥饿感”,从而降低就业者的就业心理预期,令其对低薪岗位不再观望、挑剔,从而一方面让这些失业者尽快上岗,有效降低失业率,另一方面也让低薪岗位得以被这些人尽快填满,从而有效减少无人问津的“垃圾职位”空缺。[9]
“市场查寻摩擦理论”的精髓是降低期望值,回归正确的自我定位。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总是眼高手低,在抱怨中生活。在我国当今社会这种人为数不少,这种人不考虑自己的综合条件和能力,死抱着自己某一点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越比越气,以至于满肚子怨气。满足感源于期望的实现,期望值低的人容易满足,期望值过高的人永不满足。作为新闻媒体应该设法降低人们的期望值,这样满足感或者幸福感比率将会上升,群体性事件将下降。
“营造人才过剩的舆论氛围”是降低人们期望值的方法之一。人才有若干层次,社会总是需要超高级人才,目前一般性人才确实处于相对过剩状况。按照中国社科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公布的数据计算,2008届高校毕业生半年后未就业的人数为80.5万人,2009届为81.74万人,这种供大于求的状况还将持续。另一方面技术工人的缺口在扩大,按照张生军转载《人民日报》的数据计算,全国技术工人缺口4900万人。[10]营造人才过剩的舆论氛围就是要打击求职人员的自信心,使其降低预期。例如经常公布研究生的失业状况,研究生的求职艰难经历,研究生生活的艰辛画面。高学历人群就业、生活都如此困难,较低学历或低学历的人该如何定位就不言自明了。
老百姓对腐败问题深恶痛绝,腐败严重影响了党群、政群、干群、警民等关系。党中央在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力度都很大,2010年处理违纪人员146517人,其中县级以上干部5098人,移送司法机关的县级以上干部804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9.7亿元。[11]尽管如此,群众对惩治腐败效果仍不满意。分析原因,群众对部分干部不信任,对有些干部的做法不理解,导致误解。应该充分相信群众的判断力和公正性,公开所有可以公开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法律依据和决策确定的方式、参与人员等内容,消除暗箱,阳光操作,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
人不能没有信仰,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今中外为信仰献身者大有人在。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沦丧必然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引发较多的社会问题,重树信仰迫在眉睫。美国科技非常发达,但人们很虔诚地信奉上帝,这既有历史渊源,也有政府的刻意引导。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但并不否认“因果报应”,“报应”并不是“神”的指引,而是“正义”的显现。坏事做多了必定会败露,必然引起公愤,必然会受到惩罚,正所谓“多行不宜必自毙”。凡是对社会和谐安定有积极作用的宗教都应该支持。中国人有信教的基础,尤以儒家思想影响最深,她不谋求建立符合“神”旨意的宗教政权或干预国家政治,而是把宗教定位在净化人心、和谐社会的功能上。她崇尚清静寡欲、柔弱不争、胸怀宽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贵、不自誉、不妒嫉、不妄语,不溺于音色美食;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施恩不求报,不杀生以自娱,济世利人,慈心于物,正信诚实。中国本土宗教的教义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优于国外宗教,但没有国外兴盛,其原因是教会歌曲少,曲调单调,教会歌词缺乏大众化与时代感;宗教活动场所少,位置偏远,设施条件差等。政府应该通过合适的方式大力兴建庙宇、教堂,满足群众净化灵魂的要求。
近些年政府已经注意到泄愤渠道的建立,但正面泄愤渠道负面作用较大。如信访和领导接待日制度的建立可以缓解矛盾,但问题长时间不解决将会聚积怨恨;网上聊天也有泄愤作用,但也会引起杂音共鸣,扩大或加剧怨气;民主生活会、群众评议会有泄愤作用,但目前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式,泄愤作用几乎丧失怠尽。应该把群众的注意点集中到某点上,淡化怨气,形成侧面泄愤渠道。股市吸引了众多的注意力,2007年股市持续高涨,各种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减少,但股市不可能只涨不迭,低迷的股市给股民带来压抑心情,积聚怨恨。专家认为,美国的NBA联赛、欧洲的足球甲级赛对该国的民众有泄压泄愤作用。[12]我国为什么没有类似的、让民众狂热的赛事?像乒乓球、跳舞都有广泛群众基础,巧妙地运作可以调动民众的情绪,成为狂热赛事。
总之,自我定位不准是产生怨气的内因,腐败现象是产生怨气的主要外因,针对内外因素制定消除怨气措施,才能有效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1] 贾茹.海南三亚发生群体性事件2人受伤多辆车被毁[EB/ OL].[2011-08-18].http://news.southcn.com/z/2011-08/ 18/content_28568849.htm.
[2] 李孟漪.2010《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实录)[EB/ OL].[2009-12-21].http://news.sohu.com/20091221/n269-095915.shtml.
[3] 孙亚萍.专家:未来10年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稳定最大威胁[EB/ OL].[2010-01-25].http://gb.cri.cn/27824/2010/01/25/11-0s2740792.htm.
[4] 赵丽.公众群体性怨恨调查:不满情绪主要指向腐败官员[EB/OL].[2011-05-23].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1-05/ 23/content_22620973.htm.
[5] 虞崇胜.体制性腐败——群体性事件的体制原因及其对策[EB/ OL].[2009-12-23].http://fslz.foshan.gov.cn/tszs/2009-12/t20091223_1436314.html.
[6] 原碧霞.群体性事件将成反腐重要突破口[EB/OL].[2010-11-7].http://today.banyuetan.org/jrt/101107/16118. shtml.
[7] 李玉龙.中纪委:严查大规模集体访及群体性事件背后腐败[EB/OL].[2009-05-13].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 2009-05/13/content_11366019.htm.
[8] 朱鹏英.中国去年严查群体性事件等背后腐败案 298人受处[EB/OL].[2010-01-08].http://www.chinanews.com/gn/ news/2010/01-08/2060508.shtml.
[9] 新华社特稿.市场查寻摩擦理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三位经济学家分享[EB/OL].[2010-10-12].http://nf.nfdaily.cn/nfdsb/ content/2010-10/12/content_16567363.htm.
[10] 张生军.中国呼唤技术工人[EB/OL].[2009-04-27].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4/27/ 172625.html.
[11] 走在路上.资料:2010年反腐败基本成果[EB/OL].[2011-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8b8dad0100-ntfv.html.
[12] 黄建钢.“群体心态学”研究介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3(1):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