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林森茂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闽江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等效理论视角下《京华烟云》中闽南俗语的中译策略研究
林森茂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闽江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以闽南俗语为切入点,首先探讨了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然后以张振玉、郁飞的中译本比较作为基本语料,探讨语用等效理论在《京华烟云》中闽南俗语的中译策略中的应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京华烟云》中的闽南文化的揭示以及张振玉、郁飞的中译本翻译策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京华烟云;闽南俗语;语用翻译
林语堂的创造可以说贯穿东西,在东西文化之间起着传播者、引导者的作用,林语堂是一位真正的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的先行者。
林语堂除了大量翻译作品之外,还有翻译论文《论翻译》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他对翻译的认识和态度。由于在中国,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具有明显的独创价值,所以在翻译领域中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位翻译大家,其思想也为中西方文化的互相借鉴带来了多视角,全方位的体系。
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客观原因的影响,在国内很长一段时间,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及实践活动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上个世纪,关于林语堂翻译理论及实践活动的研究鲜有涉及,仅存有一篇对其翻译理论进行论述的文章,即陈荣东于1997年发表的《一篇不该忽视的译论——从〈论翻译〉一文看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进入本世纪,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研究开始起步,并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对林语堂翻译理论及实践的研究也正在朝着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方向逐步发展。
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于1938年到1939年旅居巴黎创作的一片长篇英文小说,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介绍中国社会于世界。然而,作为一个地道的漳州人,林语堂先生的闽南文化情结一直在其语言中、文字中蕴含着,他在小说Moment in Peking中的语言表述不可避免地带有闽南人的文化心态,大大方方地运用了不少闽南俗语。如果追根溯源的话,那可能与林语堂一生牵挂故土,把自己的一些创作归功于闽南的山山水水,作品中随处散现故土的人文风貌紧密相连。林语堂在《林语堂自传》中说过:“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因为我相信我仍然是用一简朴的农家子的眼睛来观看人生。”孙致礼(2000)曾经指出,翻译的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因此,对Moment in Peking,如果不注意其中的闽南俗语的翻译策略,就不可能翻译出原文的韵味,也无法表现林语堂先生的真实意味。本文试图运用语用等效理论,对张振玉、郁飞的中译本中关于闽南俗语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作为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载体,文化负载词能够很好地反映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域的色彩斑斓的文化,通过文化负载词的折射,我们能够更为清晰而又概括地对民族、地域文化进行了解。实际上,文化负载词的作用,就是一座沟通双方的桥梁。正是因为如此,林语堂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在心中构思如何妥善地运用文化负载词,使西方人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因而在写作的过程中,林语堂就是用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所谓的音译策略实际上就是采用应汉语言中相似的发音以音代义。这种翻译策略有助于外国人对中国的一些文化有更为直观而感性的理解。
比如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将“饺子”和“双喜饽饽”分别翻译为“Chiaose”和“United happiness popo”,而不是将饺子翻译成“dumpling”,这其中的意味非常明显,就是要在文章中传达一种原滋原味的中国饮食文化,外国读者能够直接接触到这些食物的发音,而我们知道,中华的饮食文化之中,饮食的名称自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先了解其发音,自然就能够使得外国读者能够更贴切中国的文化。
直译,顾名思义就是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译,有时候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就非这种翻译策略不能够传达。比如,在上文已经举过的例子,“双喜饽饽”,林语堂先生在翻译“双喜”一词的时候,用的是“United happiness”,一股喜气透着英文字母扑面而来,而这恰恰就是我们的中文要表达的意境。在翻译“百褶裙”的时候,林语堂用到了“hundred-plead skirt”,即一百个褶子的裙子,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直译,然而也将裙子本身蕴含的繁复意味表达无疑。
在文章中,有一段描述中医问诊的对话,“He explained that he could not see clearly,and his bowels would not function.His tongue showed a thick coating,and his limbs were cold while he felt hot inside.”其中的“his bowels would not function”就是意译,即对中医的诊断进行解释。
张振玉、郁飞的《京华烟云》中译本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在对闽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面,对语用翻译策略的选择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他们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采用了语用等效理论。根据语用学对《京华烟云》进行翻译,二者都力求避免翻译的尴尬,而且力求中英文版本的等效。由于林语堂本身在写作的时候,就已经对一些文化负载词进行了处理,这就更加需要译者在将其翻译为中文的时候,不为原文的形式所拘泥,但求达到等效的结果。下文将通过二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林语堂的闽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具体的分析。
例1 Sometimes a bad bamboo tree grows good bamboo shoots.
“Sometimes a bad bamboo tree grows good bamboo shoots”对其进行直译,得出的结果是“有时候坏的竹子也会长出好点的竹笋来”。对此,张振玉的翻译是“坏竹出好笋”,而郁飞的翻译则是“坏竹子也会生好笋哪”。两者翻译表面上差异并不显著,但是对闽南文化了解较多的人都会知道“坏竹出好笋”是闽南地区的一句俚语。如,在龙海俗语中有“歹竹也会出好笋”,云霄俗语中有“坏竹出好笋”的说法。在此处比喻的是事务具有双重性。在此处,张振玉显然对闽南文化的了解更为深刻,因而在运用语用等效理论的时候,并没有拘泥于原文词句,而是将其进行精炼之后,直接发现了其背后对应的闽南俗语,这里的翻译完全达到了动态等效的效果。
例2 A dead duck still has a stiff beak.
“A dead duck still has a stiff beak”对其进行直译,得出的中文应该是“鸭子死了之后还有一个硬嘴巴”,对此张振玉将其翻译为“鸭子死了嘴还硬”,而郁飞则将其翻译为“鸭子死了还嘴硬”。在闽南,长泰、云霄以及漳浦等地均有“死鸭仔硬嘴巴”的说法,意指屈词穷理之后,无法再辩解了,却也不愿意认输。这是典型的闽南语,虽然当前在全国都有使用,但是在林语堂的家乡,闽南地区却似是最先流传,尽管林语堂采用的是英文来创作小说,仍然颇喜运用小时候常用的方言,其作品也因而带有很强的闽南文化的印记。由是观之,张振玉、郁飞虽然没有能够将其译为地道的闽南语“死鸭仔硬嘴巴”,但是却也无甚出入,与林语堂先生的基本用意亦颇为贴切。基本上也能够达到语用等效的要求。
例3 You have crossed more bridges than we have crossed streets.
“You have crossed more bridgesthan we have crossed streets”,将该句进行直译,得到中文应为“你过得桥比我们过的街还多”。张振玉对此翻译为“您走的桥比我们走的街也长”,而郁飞则翻译为“您是长辈,走多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还多”。在闽南语中,有“吃盐卡多你吃米,过桥卡多你走路”,“过桥卡多走路,食盐卡多食米”的说法,此处的上下文环境为木兰对曼娘的母亲尊敬的敬酒。张振玉将“streets”直接翻译成“街”,显然对闽南的俗语略有了解不当之处,在闽南语之中,路的内涵是显然要大过街的,因而,郁飞的翻译“您是长辈,走多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还多”虽然并没有与原文完全一一对应,但是显然更符合林语堂先生的语言习惯和闽南语的真实意思。同样地,也更为符合语用动态等效的要求。
例4 Marriage is a cangue,it’s a cangue!
“Marriage is a cangue,it’s a cangue!”将其直译之后,应为“婚姻是一把枷锁,它就是一把枷锁”。对此,张振玉将其翻译为“家就是个枷,是个枷!”而郁飞则将其翻译为“婚姻真是个枷锁,枷锁!”实际上,林语堂的这句话也是有其闽南文化根源的,“枷”在封建社会是用来套在犯人头上的一种刑具,而闽南人至今仍然将“枷”用来表示生活的艰辛。闽南人至今仍有“举枷”的口头禅,意味着自找苦吃。在闽南的平和和东山地区,有俗语云,“娶好姆还债,娶歹姆担枷”,意思是娶到一个好的老婆能帮你还债,而娶到一个贪吃懒做的老婆,负担就会更重。因此,在此处林语堂先生的原意并非婚姻是枷锁,束缚了自己,而是指结婚成家之后,“经亚”的负担无比之重。由是观之,张振玉的翻译“家就是个枷,是个枷”更符合林语堂先生笔下闽南文化负载词的真实意思。虽然,没有将“marriage”翻译成婚姻,而是翻译成了家,但是显然这一策略是符合语用等效理论的。
林语堂是一座华人文学和翻译学的丰碑,在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对接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其一生之中,始终饱含着对自己故乡的热爱,他的Moment in Pe⁃king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中更是多见闽南语和闽南文化的精髓,在张振玉和郁飞对其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有的尽得林语堂先生的精髓,有的却也稍嫌辞不达意。但是,不管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闽南俗语都渐行渐远,但是林语堂先生所用的这些闽南俗语依然是群众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口语,依然活在百姓的生活中。这证明当初林语堂的选择是对的。
[1] 林语堂.林语堂英文作品集:京华烟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 林语堂.京华烟云[M].张振玉,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3] 林语堂.瞬息京华[M].郁飞,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4] 许均.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H315.9
A
林森茂(1983-),男,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对比、英语教学法及教育管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