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郑文君
(云南省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红河,661100)
外语磨蚀作为语言习得研究的逆向过程,首次在1980年宾夕法尼亚大学题为“语言技能的遗失”的报告中被提出[1]。早期语言磨蚀研究主要基于心理学研究中的记忆和遗忘的理论,逐渐建立了许多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独特的研究途径。然而,尽管语言磨蚀研究在最近几年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其研究领域还不够广泛。直到近年以来,来自心理学界和外语教学界的部分学者开始认识到语言磨蚀在外语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2]。
关于外语磨蚀现象的研究逐步增多,研究主要借助于认知语言学,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研究语言磨蚀现象,但是运用动态系统理论相互连接性特征来研究这一现象的研究尚无,因此本研究选取这一视角对外语磨蚀现象进行再研究。
语言磨蚀,也叫语言损耗。Lambert and Freed把其定义为在一语或二语习得过程中,被语言学习群体或学习个人丢失的部分语言技能。磨蚀被视为是学习的逆过程,语言学习者的自身素质如年龄、学习基础等都可能决定语言磨蚀的类型和磨蚀的速度,语言磨蚀通常与多语学习有关[1]。
动态系统理论来源于经典力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理论。关于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运用方面的参考文献目前还十分有限,自1997年Larsen-Freeman首次把动态理论运用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以后,沉寂了5年的时间,Herdina and Jessner在2002年出版了一部名为“A dynamicmodel of multilingualism”的专著。在这部专著的激励和指引下,又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研究,研究代表如De Bot et al.等。
Larson Freeman指出语言可以被视为一个动态系统,例如它拥有一套不断互动的变量,语言的发展也可以被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的发展表现了动态系统的一系列典型特征: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子系统之间的完全关联性、非重建平衡态的出现以及系统自身和相互之间存在的变量等[3]。
1.蝴蝶效应。动态系统理论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即初始状态的敏感依赖性,或者蝴蝶效应。这种效应具体指动态系统发展的不可预测性,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如Lorenz在1972年提出,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可能会引起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一样。对比二语习得来看,二语学习的初始状态其实就是二语发展的先驱条件。一些研究认为二语习得中也存在蝴蝶效应,例如语音意识可以作为阅读能力习得的预测器[4]。
2.嵌套性。语言系统很复杂,由若干子系统相互嵌套而成。学习个体都具备自己的语言子系统,包括语音、词法、句法、篇章等。这些子系统构成了一个人的独立的语言动态系统(De Bot,et al.,2007)。多个人的语言系统构成了一个更大的语言系统。
3.自我重组性。语言学习者通过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重组或调整自我的语言系统从而形成一个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例如中介语的形成(De Bot et al.,2007)。这种自我重组一般发生在二语或者多语习得环境下。
4.石化性(fossilization)。随着动态系统的发展,动态系统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attractor state)或者叫做石化状态(fossilization)(De Bot,et al.,2007)。Larsen-Freeman同意石化现象反应相对稳定状态的观点,同时认为石化现象是一个认知和社会现象,它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是一种结束状态,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更应该把它看做是无限的潜能发展的一种反应。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语言的石化与其变化均是动态系统的组成部分(van Geert,2008)。
5.相互连接性。从动态系统的角度出发,语言学习者被认为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动态子系统,这个子系统自身存在许多内部相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相互作用的动态子系统。学习者拥有学习一语或二语的自己的认知系统包括了意图性、认知力、智力、能力等。这个认知系统和能够接触社会生态系统的程度有密切关系。任何一个系统想要获得发展都需要一个最小量的外力或资源的供给。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包含的许多相互依赖的变量,不仅只存在于语言系统本身,而且还存在于社会环境和学习个体的心理构成中。一个可变因素的变化会影响到系统中其他可变因素的变化,每一个可变因素影响其他的可变因素,同时也影响着自己本身的变化[5]。
动态系统理论表明,环境这个外部因素对于人的语言变化起至关重要的作用[6]。语言学习者在外语课程结束后,由于其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停止或减少语言输入和使用所学外语,经过一段时间的语言磨蚀后所学外语就会退化或被遗忘。在中国,许多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国际化进程较慢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英语教学模式。除了课堂,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非常有限,针对这一问题语言学习者或教育者都有必要来思考如何改善语言学习的外部环境的问题。
语言习得包括了与他人的互动,然而心理因素对于学习者能够成功习得和使用二语有着重要影响。学习者自身具有的性格特点使其在不同情况的问题处理中,呈现不同方法和风格。 这些个体因素正如影响其一语习得一样也影响着二语习得。心理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情感因素,一类是认知因素[7]。
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者产生焦虑、紧张、疲劳、缺乏动机和兴趣等因素会对外语习得产生负面影响。根据二语习得的有关研究,学生的负面态度和缺乏动机会加剧其第二语言的磨蚀[8]。
多语言动态系统理论表明,一个人如果是双语运用者或多种语言运用者,大脑中的一种语言会与另一种语言竞争习得语言的有限精力资源[9]。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跨语言导致的干扰已经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针对三语习得所展开的探索研究还不够深入。从跨语言学习的影响出发,研究的重点在于在语言学习阶段,这三种语言彼此之间是如何互动的。有研究表明,在三语输出的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无意识地创造出一种具有第二种语言特征或形式的中介语。每个语言系统中的多种变量组合在一起,互相干扰,导致了多语的磨蚀现象。
每个语言系统变量随着学习者的年龄和语言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学习者在目标语言国家居住的长短,接受二语教学时间的长短。接触目标语的时间长短对于语言正负迁移的可能性起着决定作用。语言接触作用对于二语或三语的习得影响是相似的。二语接触的机会多,必然在三种语言的习得中占主导地位,甚至导致第三语向第二语的负迁移,反之亦然。
通过电视或收音机收听外语原声新闻,例如央视英语新闻频道(CCTV9)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内容包括国内外新闻,剪报集锦和各类系列的专题报道。除了英语标准流利的国内主播外,也有英语标准的外籍主播,语音标准、清晰、内容广泛、词汇丰富、接近生活,语速亦适中,学习者可以借此媒介训练或增进英语的听力,增加目标语的接触程度。
互联网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搜索信息,学习者还可以在线或下载观看英文原声影视作品。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有选择地观看一些外文影片,聆听地道外语,感受异国文化,欣赏不同风景;学习掌握发音、词汇、句子样式、思维方式和文化;场景鲜活逼真,能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和勇敢地实践英语,同时也能增加接触外语的机会。
此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开通facebook,googletalk,ICQ等网络工具与异国朋友进行网络交流,学习者使用英语的机会也会增加,同时也能学到来自目标语国家的朋友的英语表达,纠正中国语境内由于中文影响而产生的Chinglish(中式英语)。
音乐是学生在课外能够愉快地接受、接触外语的最好的资源。电视、电影作品中通常会配有母语字幕,学习者一般会无意识地去翻译字幕,某程度上会干扰学习者对目标语的专注程度。然而聆听外文歌曲一般没有母语字幕,会减少对学习者的干扰。此外,听外文歌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听力,学唱外文歌还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发音,特别是连读,弱读,重读的技巧。唱英文歌可以帮您练习发音,语调和节奏,又可以在很愉快的心情下,使学习者背会很多单词和句型。
以上介绍的三种途径都只涉及语言习得的输入阶段即语言的input,然而语言的输出即output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语言学习是无效的,足够的语言输入是正确有效的语言输出的重要保证。因此,学习者应有意识、积极主动地去参与一些活动,比如涉外活动,担任某些国际会议或比赛的翻译等,以最直接的方式面对目标语者,与之交流沟通,对比自己的表达,学习模仿,查缺补漏。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接触所学外语的方式,可以避免语言磨蚀后所学外语的退化或被遗忘。
语言磨蚀现象可能发生在无论是二语还是多语习得的任何环节中,研究动态系统理论为研究外语习得与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动态系统理论相互连接性特征,从外部因素,语言系统内部因素和多语之间的互动因素来分析外语磨蚀现象,有助于对和语言相关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对于促进外语习得,防止语言磨蚀,指导外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 Lambert,R.D.&Freed,B.F.(Eds).The Loss of Language Skills[M].Rowley,MA:Newbury House,1982.
[2] 杨连瑞.国外语言损耗研究现状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32).
[3] Larsen-Freeman,D.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Applied Linguistics,1997,18(2).
[4] Sparks,R.L.,&Ganschow,L.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differ⁃ences:Affective or native language aptitude differences[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1(75).
[5] Van Geert,P.The dynamic systems approach in the study of L1 and L2 acquisition:an introduction[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8(92).
[6] Ecke,P.Language attrition and theories of forgetting:A cross-disciplinary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2004,8(3).
[7] 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 Gardner,R.,R.Lalonde&J.MacPherson.Social fa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J].Language Learning,1985(35).
[9] Jessner,U.A dynamic approach to language attrition in multilin⁃gual systems[A]//In V.J.Cook(ed).Effect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n the First.Clevedon:Buffalo Multilingual Matters,20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