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郭艳涛
(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河南洛阳,471000)
英语元语篇手段应用的实证研究
郭艳涛
(洛阳理工学院外语系,河南洛阳,471000)
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对中国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60篇作文进行分析,旨在得出学生作文中元语篇手段的使用和学生作文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谨慎、合理地使用元语篇手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元语篇;作文质量;差异显著性;相关性
近年来,元语篇引起了来自不同学科研究者的关注,他们从定义、分类以及功能等多个方面对元语篇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由于元语篇理论涉及多个学科,对元语篇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心理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以及修辞和教学等几个视角进行的。就实证研究而言,大多是把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而对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使用元语篇的情况,研究的却很少[1]。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作文中使用元语篇手段的情况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其与学生作文质量之间的关系,为外语教师的写作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关于元语篇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Vande Kopple认为,元语篇指的是不增加命题信息,但标明作者存在的那部分语言材料[2]。Schiffrin则认为“元语篇更多地被认为是作者为了把篇章组织和其所要表达的含义进行分类而使用的语言和修辞方法在语篇中的体现”[3]。Crismore,Markkanen,and Steffensen把元语篇定义为:篇章中不增加命题内容,但是用于帮助读者对命题信息进行组织,解读和评价的书面或口头材料[4]。李佐文认为元语篇是“可以在话语不同位置出现的、本身不给话语增添新内容但能标记话语结构、体现发话意图的词短语或句子[5]。有些学者认为元语篇也涉及命题,Hyland也认为元语篇和主语篇经常同时出现,一段语篇可能同时行使命题和提示读者的两个功能[6]。
从最早的元语篇研究开始,很多研究者都对元语篇的分类进行过尝试,如国外的Crismore,Mauraneu,Vande kopple等[2,7,8]。但由于不同学者对元语篇持有不同的看法,分类也就自然不尽相同。其中,长期从事元语篇研究的学者Hyland把元语篇手段分为篇章内互动手段和读者-作者间互动手段[6]。篇章内互动手段又具体分为五类:(1)过渡标示词,表明主要小句之间的各种语义关系如追加、对比等。这一类词大部分为连词。(2)框架标示词,表明篇章之间的界限,语篇行为,顺序等。一般包括标明语篇的目的,暗示话题转变的词或短语。(3)语篇内信息标示词:通过运用语篇其它部分的一些信息使追加的材料更加显著,同时有助于读者找出作者的真正目的。(4)语篇外信息标示词表明一个语篇运用的来自外部信息的来源。(5)语码解释词表示对概念信息的重述。读者—作者间互动手段也分为五类:(1)委婉词表明作者在呈现命题内容时的婉转程度。(2)强调表示作者对命题的确信程度。(3)态度标示词表明作者对命题信息的评价,如惊叹、赞同、反对等等。(4)读者标示词旨在通过第二人称代词、问句等形式引起读者对命题的关注及理解。(5)自我提示词通过第一人称以及所有格表明作者在文中的存在。
参加本次研究的是随机抽取的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两个班级的60名四年级本科生。
60名受试对象都被要求根据提示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同题议论文。题目为“上海大学——你我明智的选择”,为了求得数据的可信度,真实充分地反映学生的写作水平及其元语篇手段的使用情况,我们为学生规定了统一的时间完成作业并上交老师。本次研究采用Hyland﹠Tse的做法,把元语篇手段分为“篇章内互动手段”和“读者-作者间互动手段”,数据采集到手后,对每篇作文中包含的元语篇手段进行详细的统计和记录[6]。为了防止有所遗漏,在完成所有统计工作后,我们对样本逐一进行了核查,在确保无误的情况下把数据输入电脑保存,以求最大限度保证数据的可靠效度。
根据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标准,由一位经验丰富,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和两位英语写作方向硕士研究生采用15分制对学生作文进行评分,在评分之前所有的作文都被标上数字作为代码,然后三位评分人分别就同一篇作文给出分数,取其平均值作为学生的最终分数。对所有评分差值大于4分的作文,三位评分人要重新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讨论,最终确定一个统一的分数[9]。
对于数据的分析,我们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首先计算出60篇学生作文中每100个单词内使用的元语篇手段的数量,求得它们在这些作文样本中的整体分布情况及出现频率。这样可以避免作文长短不同而造成的影响,得出每100个单词内使用的总的元语篇手段以及各个元语篇子类别的情况。
按照学生成绩把60篇作文分为好、中、差三类各20篇,运用SPSS14.0中的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分析好作文与差作文中使用的各种元语篇手段的差异显著性。
运用SPSS14.0中二元相关的相关分析,取得学生作文中元语篇手段的使用情况与作文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其中输入的变量分别为60名学生每百字正确使用的元语篇手段的数量和学生作文的平均分。
表1 元语篇手段在所有作文中的整体分布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在这60个学生的文章中,使用的过渡标示词最多,这说明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在写作时注重篇章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希望通过过渡标示词的使用使自己作文中的论据对于读者来说更加清晰、明了。学生用的比较多的还有读者标示词和自我提示词,这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中是相当普遍的,虽然这表明学生的读者意识和自我意识,有利于实现篇章的人际功能,但过多的使用却使文章句法结构过分简单,而且重复过多也使文章显得冗繁。出现最少的是语篇内信息标示词和语篇外信息标示词,在60篇作文中分别只有6个和3个,所以在表中没有显示这两类。这一方面表明学生普遍对这两种元语篇手段的用法不熟悉,不能合理地利用它们帮助作文的写作;另一方面则说明即使是高年级学生,对于英语中的谚语、习语等的运用也不是很熟悉,需要加强。
表2 好作文与差作文的元语篇手段使用的差异显著性
从表2可以看出,除框架标示词之外,p值均大于0.05,也就是说在0.05的水平上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在各类元语篇标示词的使用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分别对20篇好作文和20差作文的框架标示词进行了统计,发现好作文每百字中正确使用的框架标示词大大多于差作文,几乎是其两倍。
表3 学生作文中元语篇手段的使用情况与作文质量之间的相关性
如表3所示,总的看来,学生作文中总的元语篇手段的使用情况与作文质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5,即r<0.3,p= 0.253。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性正负相关情况。从单个元语篇手段的使用情况来看,框架标示词的使用与作文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态度标示词的使用虽然与文章质量之间也存在相关性,但并不显著。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委婉词和读者标示词虽然是负方向,但|r|<3,p>0.05,所以是极弱的负相关,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过渡标示词、语码标示词、强调和自我提示词与文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也极弱,可以认为不相关。
那么,为什么在学生作文中,只有框架标示词和态度标示词与文章质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而其它元语篇手段的使用对学生的作文基本有没有影响呢?而且在好作文与差作文中元语篇手段使用的差异显著性分析(表1)中,也只有框架标示词的使用存在显著差异。好作文每一百个单词中使用的框架标示词明显多于差作文。这说明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及写作练习,在写作时更加注重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框架,正确使用的框架标示词越多,文章的质量就相应的越高。态度标示词与文章质量之间虽然相关性不显著,但其正确的使用对文章的质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正确使用的态度标示词越多,文章的质量也就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因为态度标示词不仅可以表明作者的态度和立场,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其它元语篇标示词的使用虽然和文章质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并不是说它们在文章中没有作用。正如文章开头的元语篇量表中所述,每一种类别的元语篇标示词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说它们用的越多,文章的质量就越高;或者用的越少,文章的质量就越高,关键在于度的把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作文中,普遍使用了很多的过渡词,读者标示词和自我提示词元语篇手段,而我们的研究表明好作文和差作文在元语篇手段的使用上差异并不显著,元语篇手段的使用和学生作文的质量也基本上不相关。但元语篇手段的正确使用在文章中的作用又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加深学生对元语篇的理解,加强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指导学生慎重、合理地使用元语篇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元语篇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参考文献:
[1] 徐海铭,潘海燕.元语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综述[J].外国语,2005(3):54-61.
[2] Vande Kopple,W.J.Some explanatory discourse on meta-dis⁃course[J].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1985:81-93.
[3] Schiffrin,D.Metatalk:Organisational and evaluative brackets in discourse[J].Sociological Inquiry: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1980(50):199-236.
[4] Crismore,A.,R.Markkanen,M.Steffensen.Metadiscourse in persuasive writing:A study of exists written by American and Finnish university students[J].Written Communication,1993,10(1):39-71.
[5] 李佐文.论元话语对语境的构建和体现[J].外国语,2001(3):44-50.
[6] Hyland,K.&P.Tse.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A re⁃appraisal[J].Applied Linguistics,2004,25(2):157-177.
[7] Crismore,A.Talking with Readers:Meta-discourse as Rhetori⁃cal Act[M].New York:Peter Lang,1989.
[8] Mauranen,Anna.Contrastive ESP rhetoric[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3(12).
[9] 肖福寿.语域特征与英文写作[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72-80.
H319
A
河南省2010年软科学计划项目(102400450319);河南省2011年软科学计划项目(112400450392)
郭艳涛(1980-),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