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模型构建

时间:2024-07-28

王芳芳 沈海涛(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模型构建

王芳芳 沈海涛(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格完善、生涯发展、家庭责任等问题日益突出,这需要高校、政府、社会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健康的成长环境。通过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模型,尝试使用心理测量的手段对学生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进行量化研究。

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模型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成本不断上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学习、就业等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政府和高校通过建立“奖、贷、助、补、减”、绿色通道等一系列资助政策来保证考入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格完善、生涯发展、家庭责任等问题仍然存在。

曾经有学者提出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应该从经济资助、心理帮扶和思想政治工作三方面相结合来进行帮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他们不仅仅在以上三方面需要帮助,甚至在学习、自我认识等方面也存在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政府、社会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健康的成长环境。

一、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是特困生比例有所下降,这一方面这体现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成绩,全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在拉大,同时给高校的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在我国高校中贫困生占在校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特困生约占在校生总人数的一成。他们在高校的健康发展和营造和谐校园过程中都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对华东理工大学2008年入学的学生进行跟踪测试发现,在新生入学初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有心理焦虑等问题的学生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总人数的15.01%,一年后这一比例为28.45%,翻了接近一番。对近三成的非心理健康学生的测试数据分析发现,由于成长环境、学习基础等各方面因素,这部分学生在校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过分敏感、焦虑忧郁、自我封闭、偏执偏激等几方面,各种表现分布如图1所示。

(一)自卑心理

有过半数以上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主要问题,说明一般这部分群体的学生并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处境,不能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应该说只有贫富差异的家庭而没有贫富差异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处处低人一等,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贫困让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没有时尚前卫的衣服,没有流行漂亮的手机,没有足够的钱去买电脑、mp4等奢侈品,甚至没有条件去参加辅导班或者买自己喜爱的书籍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他们很容易在和周围同学的比较中产生一种自卑心理。

图1 非心理健康学生主要问题分布图

(二)过分敏感

过分敏感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本来就对任何事物都十分敏感。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这个时期充满了好奇,对周围的事物很敏感。但是由于经济的不佳,他们更容易过度敏感,可能同学的一句话,周围人的一个眼神,都会使之联想到自己,觉得他们是在评论自己。尤其是对于那些虚荣心很强的学生来说,可能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使他受伤。他们既想表现自己的优秀、与众不同,又担心别人知道自己家庭经济困难而看轻自己。

(三)焦虑忧郁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表现出焦虑忧郁。一方面这些学生过早地担负了家庭的重任,家庭的责任让他们更希望毕业后能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另一方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使他们很容易对自己前途产生担忧。他们担负着家庭的期望、社会的希望,又没有合理有效的解压方式,常此以往,这些学生容易变得脾气暴躁,焦虑忧郁。虽然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不高,却需要学校教师对他们给予特别关注,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压力,他们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自我封闭

表现为自我封闭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也占了相当的比重。他们往往觉得自己已经成年,遇到事情应该自己去解决,加上过分敏感,自卑心理作祟,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不愿意寻求帮助,而更愿意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很少主动和教师、同学接触的原因。他们更愿意封闭自己,独自面对困难。一部分学生从小信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高中以前他们就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学业上,认为唯有成绩优异才可以表现自己。这也减少了他们对沟通能力的锻炼机会,所以在大学后遇到问题时他们更容易自我封闭。

(五)偏执偏激

大学生大多已经年满18周岁,已经成为成年人,但由于还不能够完全独立,有很多事情还需要依赖家庭、依赖社会,这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大学又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需要学校教师的及时引导与帮助,否则他们很容易走向歧途。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比一般学生更容易偏执偏激,他们过早地担负起家庭的重任,想问题往往视角单一,视野不够开阔,如果不能够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对待问题的处理往往比较偏激。

产生以上现象究其根本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这个特殊时期需要比同龄人承担更多的压力,包括来自社会、父母和自身的压力。一方面他们受经济条件制约,不能够任意享受学习、生活的乐趣,一方面家长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父辈的重望给了他们学业上的更大压力,加上对前途的担忧,使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无法在校更好地充分地享受高等教育。

二、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模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面临了很多问题,包括心理、物质、发展等多方面。究其原因和影响因子,心理、物质、发展等六方面对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模型起关键作用(如图2所示)。下面主要从这六方面来解决如何促使贫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1]。

图2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模型

(一)物质解困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物质解困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就是政府学校建立的资助体系,包括“奖、贷、助、补、减”、绿色通道等一系列资助政策;第二,可以通过社会救助来帮助学生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第三,可以通过学生本人的努力来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在学习之余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物质保障是基础。只有做好物质解困工作,才能够全面有效地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

现在一般高校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资助体系,政府正在逐步扩大资助范围,对大专、职业技术学校也相应采取了一定的补助措施。但是就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情况来看,除了学校的资助体系,绝大部分还是以勤工助学为主要补助途径的。社会救助体系还不能占主体,虽然汶川地震后,有很多企业社会团体希望能够帮助灾区的孩子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由于这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给企业的直接资助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有关部门应该提高认识,更多地发掘社会资源,让贫困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有社会责任感。

同时也应该大力宣传社会的慈善事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一项统计表明,目前在我国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1000万家企业中,仅有10万家曾经为慈善事业捐过款物,另外99%的企业则从未有过慈善捐助记录。据悉,在贫富差距严重的美国,富裕阶层每年通过各类基金会做出的慈善公益捐助达到了6700多亿美元,供第三次分配的财富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9%;而目前我国全部100多家慈善公益组织所掌握的资金只有50亿元左右,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5%。这说明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有关媒体等也应该大力宣扬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之成为一种长期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能够时时回馈社会,而不是在出现特大灾难时出资捐款的一时之举。

(二)心理解困

心理解困是关键。只有做好心理解困工作,才能更加有效地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针对贫困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建议为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建立健全心理档案,并且对其进行测量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行相关的心理教育,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防止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自卑、焦虑、偏激等问题。同时,还应该为这些学生提供必要的宣泄通道,当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无法用普通的教育手段解决时,可以让其有地方宣泄,防止出现其他意外[2]。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建立相关的心理案例档案,并通过这些问题及时发现这一群体可能产生的其他问题。

华东理工大学新生入学调查数据及一年后调查数据显示,在入学初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有心理焦虑等问题的学生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总人数的15.01%,一年后这一比例为28.45%,翻了接近一番。这说明在高中阶段,因为有高考的压力,家庭的贫困并没有给学生自身带来太大的影响,而进入大学后,家庭的贫困对学生的影响逐渐显现。当学生不再有强烈的奋斗目标,逐渐将精力分散,更容易产生和周围同学攀比的心理。当自身的经济条件不能满足虚荣心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问题,而产生这些前期心理问题时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就很容易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通过对部分因为家庭经济压力产生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的个案研究发现,学生更多地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情绪上并不是完全消极,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更希望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能够得到教师、同学的肯定。研究同时发现,这些学生中有相当多的同学更愿意从事志愿者服务,希望在帮助他人中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他们更愿意回馈社会,有一部分学生在通过自己努力改变自身的经济状况后,会主动要求放弃学校的资助,希望更多的贫困学生享受学校的优待。

虽然这部分学生是心理问题多发人群,但是他们更有社会责任感,更有家庭责任感,也是可塑性非常强的一个群体。只要对这个群体多加关心,他们会有更大的作为。

(三)发展解困

大学生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不明确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大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多半面临毕业后的还贷压力,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更需要一个明确的定位来解决他们的发展困难。针对现有的条件,主要应从综合素质训练、职业发展规划、生存技能培养三个方面来帮助这些特殊人群。

高中以前的教育主要是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很久,但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素质教育方面更处于劣势地位。他们没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甚至普通话也不标准,这给他们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带来了一定困难,尤其是毕业后的去向,更容易使他们产生恐慌心理。高校需要针对这些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其提供必要的技能训练,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针对就业问题,需要学校进行全面细致的引导,既要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不要对就业产生恐惧心理,帮助他们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又要让他们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确地自我定位,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此外,在求职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也会面对很多障碍。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净化求职市场;另一方面,应该全面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求职能力。在日常教育中,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配以适当的生存技能培训,改变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错误思想,杜绝高智低能现象,让他们懂得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更多地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学校在就业时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开展心理咨询,及时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四)思想解困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需要教师帮他们解放思想,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要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远离心理危机。首先,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困难,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念。要让贫困大学生懂得,贫困不是错,只有正确对待困难,才能变消极为积极,才有可能克服困难。其次,宣传优秀贫困大学生事迹,增强贫困大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通过优秀事迹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树立自立意识,增强信心。

同时,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理解家庭经济贫困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党和政府正在通过各种途径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他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社会。各学校应该加强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建设,让更多的学生,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志愿者服务中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五)自我解困

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强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学会自我调适、参与集体活动,使高校中的特殊群体树立自信心,与其他大学生一样享受平等的高等教育。

学校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提倡体育锻炼,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来,积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帮助他人意识,既锻炼他们的组织沟通能力,又为以后他们顺利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自我调适,为日后迎接更大的挑战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六)学习解困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大部分来自边远山区等经济不发达地区,他们的知识基础可能比较薄弱,具体的实验操作能力可能较差。针对这种现象,高校中有关部门可以对这部分学生“开小灶”,帮助他们补基础,班级或学院里可以组织“一助一”的帮助,为他们补习专业等知识,弥补他们前期教育的不足。同时,政府应该积极营造公平教育的氛围,减少区域间的教育差距。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如果不能在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下成长,担负过重的负担很容易引起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在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过程中,主要应该从疏导其心理着手,同时也要从物质上为其解决实际困难。另外在自我解困、学习解困、发展解困等方面,学校教师也应该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帮助这些特殊群体顺利度过“三观”形成期,使其全面健康发展,成为出色的人才。当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并不会同时具有以上六方面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问题加以分析,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因材施教才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是一项长久的工作。积极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并且合理规范高等教育收费。社会应该为这部分人群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歧视他们,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工作实习岗位。高校作为教育主体,应该合理安排资助资金和资助方式,并且在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全面发展工作中起重要作用,在教授他们文化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他们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有用的建设人才[3]。

[1] 金梅.新时期高等院校帮困工作模式探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19-21.

[2] 马福全.高校贫困生心理帮困探微[J].教书育人,2006(8):28-29.

[3] 闫丽莉.当代贫困大学生教育问题及其应对[D].华东师范大学,2007.

Work Model Construction of Promoting General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in Poor Economic Conditions

Wang Fangfang,Shen Haitao

Work modelconstruction of promoting general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in poor economic conditions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And quantitative aspect of improvement of development level by oneself by means of psychometry is also researched.

poor economic conditions;undergraduate;general development;model

G645

A

王芳芳(1982-),女,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