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英汉“近”的空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时间:2024-07-28

王 晶(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英汉“近”的空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王 晶(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才得以构建。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对比分析“近”的空间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近”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情感/态度域、知识/智力域、时间域和程度域,两者表现出一种“同异并存”的关系。

近;空间隐喻;英汉对比;隐喻范围

一、引言

概念隐喻是我们对世界加以概念化的一个主要的、必不可少的而又习以为常的方法(Lakoff,1993)。从本质上说,概念隐喻就是概念系统中跨领域的投射,是用一种迥然不同领域的经验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要表达复杂的事物和抽象概念,我们通常使用表达具体经验时所使用的语言和概念。一旦离开具体经验的话题,开始谈论抽象概念和情感时,我们总是采用隐喻来理解(Lakoff,1993)。根据Lakoff&Johnson,常规隐喻通常分为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空间隐喻(1980)。其中,空间隐喻(spatialmetaphor)是以空间概念为始源域向其他认知域或目标域进行映射从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Lakoff&Johnson认为,空间隐喻来源于直接的身体体验,也就是说,人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体验构成了空间隐喻投射的基础。人类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可能是从自身在空间环境中的位置和运动开始的,通过自己和外界事物的上下、前后、里外、远近、左右、高低、中心边缘等空间关系来表达对事物的认知,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空间概念,利用空间关系来描述社会关系、心智和物质世界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从这一角度看,“所有的抽象概念都是从语义上将具体的空间位置隐喻的结果”(Zelinsky-Webbelt,1993)。

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空间隐喻的研究已成为认知语言学里最活跃的领域。国内外不少学者致力于揭示空间隐喻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普遍性。例如,Hill(1982)对英语和豪萨语的Up/Down,Front/Back和Left/Right进行了对比研究。Lan(1999)分析了英语中Up/Down和汉语中的Shang/Xia隐喻的异同。其它相关研究还包括:Vanparys,1984; Klein,1987;Dahl,1995;Borneto,1996;Cook,1996;Dabrowska,1996;Bickel,1997;Yu,1996。纵观这些研究,我们发现,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近”的空间隐喻还无人涉足。基于这一点,本文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系统分析两种语言中“近”的空间隐喻,探讨其异同,以进一步丰富空间隐喻的研究成果。

“近”是人们认知的空间概念之一,人们对“近”的说法各种各样,如英语中的“near-sighted,thenearfuture,closefriend,be closeto…”;汉语中的“近亲、套近乎儿、言近旨远、(时间的)临近”等。人们在使用这些词语时,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它们是隐喻性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英汉语中的“近”都从原来的纯空间基本词义拓展出了丰富的隐喻意义。这些隐喻性词语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因此,深入研究英汉语言中有关“近”的空间隐喻,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提供新的视角,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

英汉语中表达“近”的概念的词语十分丰富,如:英语中有“near,close,recent,short”,汉语中有“近、临、邻、靠”等诸多表达方法,因此很难在一篇论文中将这些词全部包括进来。所以我们只选取了表达“近”的概念的焦点词语,即英语中的“near,close”和汉语中的“近、临”作为我们的考察对象。我们的语料主要来源于英国国家语料库、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以及权威的英汉语工具书(如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

二、英汉“近”的空间隐喻的对比分析

“近”与“远”相对,指空间距离短,人们最初形成“远/近”的观念是从空间距离的长短开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近”的概念也由原来单纯指称空间距离逐渐被用来理解其它抽象的概念。下面,我们将根据语料,具体考察“近”的概念在英汉语中的隐喻投射,先分析其共性,再探讨其个性。

(一)英汉“近”的空间隐喻的共性对比分析

1.“近”喻“关系亲密”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关系比较好时,他们经常会手拉手、肩并肩或挨得很近。此时,表示空间距离的“近”投射到表示人际关系的“近”,于是便产生了“近”喻“关系亲密”的隐喻表达方式。英汉语中都有这类隐喻。如:

(1)She's near of kin to me.(她是我的近亲。)

(2)A distant relative is not as helpful as a near neighbor.(远亲不如近邻。)

(3)She is very close to her father(.他和父亲的关系很亲密。)

(4)Marriage is not allowed between close relations.(近亲之间不可结婚。)

(5)他们两家关系特别好,平时走得很近。

(6)俗说近人不说远话,彼此都不必过虚面儿。

(崔巨昌《说聊斋》)

(7)两口子挺近乎儿的,有啥话不对他说。

(周立波《暴风骤雨》)

(8)他没有门户偏见,不搞近亲繁衍,有意识地吸收非清华的毕业生来校任教,以吸取其他学校的长处。

在古代汉语中,“近”还可以更进一步引申为“宠爱”,将“关系亲密”的程度加深:

(9)“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国策·赵策一》)

(10)齐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国策·齐策三》)

2“.近”喻“无预见性”

没有远见或思维不活跃的人由于缺乏对未来事物的观察和预见能力,往往难以或无法预测距离现在很远所发生的事情,他们关注更多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于是,英汉语中“近”便从原来的空间意义引申为对事物“无预见性”。如:

(11)You need to think of the future,don't make a nearsighted decision.(你要考虑一下将来,不要做目光短浅的决定。)

(12)This move is near-sighted.(这种做法很近视。)

(13)Allthe abovecanbe termed political and military nearsightedness.(所有上述一切,我们叫它做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

(14)We must not go by the short-sightedness of the small producer.(然而这绝不能依靠小生产者的近视。)

(15)这些人是近视眼,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16)我们大学的学院式的看法太近视了。

(闻一多《战后文艺的道路》)

(1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18)“圣策独发,非愚近所及,愿陛下必行无疑。”

(《北史·崔宏传》)

3.“近”喻“时间较短”

Samuel Alexander认为:“空间在本质上是时间性的,而时间则是空间性的”(Keshavmurti,1991)。正如 Gluckberg,Keysar&Mc Glone(1992)所说:“人类思维的一个普遍特征,是系统地使用空间概念和词汇来喻指时间概念。”不同的语言社团会选用不同的空间关系来喻指时间,比较常用的是“前/后”和“上/下”。但“远/近”意义所表示的空间距离关系也可以投射到时间域去,即“近”可喻指“时间较短”。因为新近发生的事情往往在时间上距离现在较短。英汉语中均存在着这一投射的语言表达。如:

(19)The conflict is unlikely to be resolved in the near future(.冲突短期内不可能解决。)

(20)The examination is near at hand(.马上就要考试了。)

(21)New Year's Day is drawing near(.新年即将来临。)

(22)He got more and more nervous as the day neared.(随着那个日子一天天临近,他变得愈来愈紧张。)

(23)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朱自清《背影》)

(24)也就在最近,名噪一时的何博传先生就给我们大家献上了一个这样的精彩节目。

(25)眼看春节就要临近了。

(26)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通过以上表达方式我们发现英汉语中均有“近”喻“时间较短”。从本文选取的“近、临”、“near,close”这四个焦点词来看,汉语中的关于“近”喻“时间较短”的词语表达远远要比英语的表达丰富,除了以上表达外,我们还有“近日、近期、近来、近代、近况、最近、将近、新近”等说法。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是不能用close来表示时间的,人们多用near和recent。我们再以recent为例。如:

(27)Ours is a recent acquaintance.(我们是最近才认识的。)

(28)They've recently bought a car(.他们不久前买了一辆新汽车。)

4“.近”喻“差距较小、(情况)相似”

事物之间越是相似、近似,差距就越小。“近”的意义从空间距离关系可投射到程度域中,即“近”喻“差距较小、(情况)相似”、英汉语中均有此类表达方式。如:

(29)Such systems can be seen to approach nearest to the ideal of the rational society.(这种制度可以被认为是最接近理性社会的理想。)

(30)Dark brown goes near(to)black(.深褐色接近于黑色。)

(31)The children are close to each other in age.(孩子们彼此的年龄很接近。)

(32)Werun ourcompetitors close forpriceandquality.(在价格和质量上,我们差不多都赶上了我们的竞争对手了。)

(33)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

(34)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上》)

(35)所选作品之后各有注释与析点,我们力求注释浅近明了,便于读者准确理解原文。而析点尽可能切近原文主旨,文字在五百字之内,又有析点者的一得之见。

(36)这么做近似无情,却体现了对子女的真爱。

随着差距越来越小,相似的程度加深,就会达到几乎完全相同的程度,因此,英汉语中用“近”表示“几乎、大概(的程度)”的说法很多,如:

(37)The war led to a near doubling of oil prices.(这场战争导致油价几乎涨了一倍。)

(38)He was the nearest thing do a father she had ever had.(她接触过的人中,他最像个父亲。)

(39)Thereis a closeresemblance/similarity(.有极为相像、相似之处。)

(40)目前,全世界的近千所大学采用GMAT考试。

(41)98年我国纺织品出口 428.65亿美元,占总数的23.3%,近四分之一。

(42)在美国500家大财团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决策经理们经历过HBS的洗礼。

显而易见,在英汉语中,当“近”表示差距更小时,其后一般都多接数词表接近的程度

很大。但在英语中却还有例外,其后不仅能接数词,还能接名词、动名词等形式,如:

(43)He was near dead with fright.(他几乎吓死了。)

(44)We didn't actually hit the other car,but it was a close call.(我们倒并未撞上那辆汽车,可险些出了事。)

(45)The army came near obtaining a complete victory.(这军队几乎获得全胜。)

因此我们得出:在英汉语中,“近”喻“差距较小、(情况)相似”这一概念隐喻在概念层面上具有共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细微差异。“近”表示程度的隐喻表达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用语的一部分,很少有人在使用时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

5“.近”喻“接触、接近”

越是容易接触或靠近的地方,在空间距离上越是离得比较近。因此,表空间意义的“近”便可喻指“接触、接近”。英汉语中均有此类表达方式。如:

(46)He who stays near vermilion gets stained red,and who stays near ink gets stained black.(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7)You don't work for money,the haves conceded,all you want is to be near us in order to become us.(你不是为了钱干活,有钱人说了,你的目的就是跟着我们、变成我们。)

(48)It was only when I saw the watch at close quarters that I realized how unusual it was(.当我凑近细看那表时,才发觉到它是何等奇特。)

(49)如今朝廷有甚分晓,走了的倒没事,见在的便吃官司。常言道:“近火先焦。”伯伯便替我们吃官司坐牢,那时又没人送饭来救你。(《水浒全传》四九回)

(50)“嗯!话倒也不错。到底他们是‘近水楼台’,万一事情闹急了,他们岂有个不先晓得的道理?”(茅盾《搬的戏剧》)

(51)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5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在汉语中,“近”喻“接触、接近”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多,如“近朱者赤,近墨者

黑、近水惜水、近水知水性,近山识鸟音”等,且一般多为成语或谚语。

(二)英汉“近”的空间隐喻的个性对比分析

语言是反映生活的,由于生活方式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很多事物的认识就存在着差异。由于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近”的概念隐喻投射在语言上也就有了差异,有些投射是英语所特有的,有些则是汉语所特有的。

首先看“近”在英语里所特有的隐喻投射:

6.“近”喻“吝啬、小气”

在日常生活中,朋友聚会结账时,迟迟未掏钱包而将钱包紧贴口袋的人一般被认为比较小气,而钱包与口袋的“近”从表空间距离便投射到了情感、态度域中,喻指且多指人对金钱的“吝啬、小气”。如:

(53)He is very near with his money,so we'd better go Dutch.(他很小气,所以我们最好各付各的帐。)

(54)Everybody knows she is close with money(.大家都知道她花钱很小气。)

其次看“近”在汉语里所特有的隐喻投射:

7“.近”喻“浅显/浅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验,越是水浅的地方离水面越近;越

是浅显、通俗易懂的知识越接近我们对世界的基本认知。由此,“近”的意义从空间距离关系投射到了心智域,即:“近”喻“浅显/浅陋”。如:

(55)“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孟子·尽心下》)

(56)“功小者,其禄薄,德近者,其爵卑。”

(徐干《中论爵禄篇》)

(57)成寒讲座的特色是:安于浅近。用语浅白易懂,内容贴近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词典中常常把“近”的两个隐喻义,即“无预见性”和“浅显/浅陋”作为一个义项来解释,并认为没有预见的人往往眼光短浅、认识浅显,但我们认为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前者多喻指头脑简单、目光短浅;后者多强调内容和意义没有深度。

8“.近”喻“追求、追逐”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想、愿望,这种理想和愿望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为了实现理想、愿望,人们往往努力缩短它们与现实的差距。当人们不断追求、不断追逐时,便离理想、愿望的实现越来越近。因此,“近”做动词时,可表示(对理想、愿望的)“追求、追逐”。如:

(58)人要多读书,他说辍学创业发财的人毕竟是少数,年轻人不能太急功近利。

(59)西藏的发展经验昭示,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遵循自然规律,兼顾长远利益与全局利益,避免急功近利,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60)为近利市三倍。

(《易·说卦》)

(61)“余老矣,死在旦夕,犹不免近名之累。”

(明·李贽《杂述·征途与共后语》)

9.“近”喻“知晓、接受”

比起将来要发生的事情,我们更容易知晓发生在身边能看到、能听到的事情。并且离我们越近,与我们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越接近的事物越容易被知晓、被理解进而被接受,所以“接受”在认识上比“知晓”要更深一层。于是,在汉语中表示空间距离的“近”便可以喻指“知晓、接受”。此类语言表达在现代汉语里不太丰富,仅在古代汉语中发现一例。如:

(62)“慈亲不能传于子,忠臣不能入于君,唯有其材者为近之。”

(《吕氏春秋》)

三、综合的分析与讨论

为了能更直观地对比英汉“近”的空间隐喻投射的异同,我们把以上讨论的结果归纳如图:

英汉“近”的空间隐喻的投射对比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英汉语“近”的概念的隐喻投射共有九个,其中五个是英汉共享的,一个为英语特有,三个为汉语特有,在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同异并存”的关系。由于人们对空间方位的感知及活动方式的一致性,不同民族通过空间所获得的信息及体验是基本相同的,所以英汉语中都同样存在着空间隐喻并共享了部分的投射。但是,不同民族对空间方位的各个方面,如远近、高低、上下、前后等的认识以及关注程度又不尽相同,即使选择同一个空间方位词进行投射,也会投射到不同的目标域中,因此产生了不同的隐喻投射,折射出各自不同的文化色彩。通过考察“近”的空间隐喻投射发现,汉语“近”的隐喻投射要比英语稍丰富一些,反映出汉语民族比英语民族更充分地利用“近”这一空间概念来理解并扩展出更多的抽象概念。我们还发现,英语有时候用“near”来描述向左的移动,汉语中却没有。我们没有将这种情况归入“near”的隐喻拓展,因为“左/右”也属于空间概念的范畴,故而只将这种情况视为“near”的原始空间义的扩大。不过,这种情况出现的频率很低,如:

(63)The near front wheel of a car.(小汽车的左前轮。)

(64)He didn't see the car approaching on his near side(.他没有看见从左侧接近他的车。)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近”的有些表达既有本义,又有隐喻义,这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具体分析。在英语中,如:Our leaderisnear-sighted.当此问话发生在眼镜店店员询问视力的语境下,可以理解为答话人说他们领导的眼睛视力非常不好,想让店员推荐几款质量好的近视镜片;当此问话发生在询问领导者能力的语境下,可以理解为答话人很间接、很含蓄地说他们的领导目光短浅、没有预见性。汉语中也有此类表达,如:在汉语尤其是在口语中,我们有时会说道:这两家儿很近。当此回答发生在询问两家家庭住址的语境下,可以理解为答话人说这两家住的地方离得很近;当此回答发生在询问两家关系的语境下,可以理解为答话人认为这两家关系很好、很亲密。除此之外,汉语中还有很多这种既有本义又有隐喻义的表达方式,如:“远亲不如近邻”、“近朱近墨”等。取其本义,此处的“近”均指空间距离上的近;取其隐喻义,此处的“近”可分别喻指“关系亲密”和“接触、接近”。

从整体上审视英汉语“近”的空间隐喻投射,我们可以将投射的范围大致归纳到以下四个目标域中:即情感/态度域,如“关系亲密”、“接触、接近”、“吝啬、小气”、“追求、追逐”;知识/智力域,如“无预见性”、“浅显/浅陋”、“知晓、接受”;时间域,如“时间较短”;程度域,如“差距较小、(情况)相似”。但比较而言,“近”作为始源域更多地投射到情感/态度域和知识/智力域的各个方面。

四、结语

人类尽管生活的地域不同,却有着基本相同的经历,在很多方面有着共性。这些共同的生活经验被投射到不同的目标域中,就形成大量相同或相似的隐喻。但不同民族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又不尽相同,反映在语言上就会形成很多各具个性的隐喻。本文通过深入对比地分析,揭示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近”的空间隐喻投射的共性和个性。由于人类在最初认识世界的时候可能是从自身在空间环境中的位置和运动开始的,人的身体结构和生活的体验构成空间隐喻投射的基础,所以不管是相同还是相异的投射,他们都是以空间距离为理据的。“近”的投射主要集中在四个概念域中,而这些概念域均为我们生活中基本的、重要的抽象概念域,由此说明我们必须借助空间隐喻来理解这些概念,而这一点本身也证明了空间隐喻对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性。

[1] Bickel,B.Spatial operations in deixis,cognition,and culture: Where to orient oneself in Belhare[A].In Nuyts&Pederson(eds.)Language and Conceptualiza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 Borneto,S.Polarity and metaphor in German[A].In Putz&Dirven(eds.)The Construal of Space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 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6.

[3] Cook,M.The Japanese verbal suffixes as indicators of distance and proximity[A].InPutz&Dirven(eds.)The Construal of Space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6.

[4] Dabrowska,E.The spatial structuring of events:A study of Polish perfectivizing prefixes[A].In Putz&Dirven(eds.)The Construal of Space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6.

[5] Dahl,O.When the future comes from behind:Malagasy and other time concepts and some consequences for communication[J].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5(19):197-210.

[6] Glucksberg,S.etal.Metaphor Understandingand AccessingConceptual Schema:Reply to Gibbs[J].Psychological Review.1992.

[7] Klein,H.The future precedes the past:TimeinToba[J].Word38,1987.

[8] 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9]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Z].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10] 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BNC)

[11] Vanparys,J.Source Metaphors in English[J].Pragmatics,1984.

[12] Yu,Ning.TheContemporary TheoryofMetaphor: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J].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1996.

[13] Zelinsky-Wibbelt,C.The Semantics of Preposition[Z].Berlin: Mouton de Gruyter,1993.

[13] 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15]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

[16]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

[17]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18] 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9] 王晶,覃修桂.“远”的空间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A Cognitive Contrastive Study on Spatial Metaphor of Nea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Wang Jing

Spatial metaphor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human cognitive activities in that many abstract concepts must be structured via spatial metaphor.This article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metaphorical mappings of“near”i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It is discovered that metaphorical mappings of“near”primarily cover the emotional and attitudinal domain,knowledge and intellection domain,time domain and degree domain.While some of these mappings are common,others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the two languages.

near;spatial metaphor;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metaphorical scope

H05

A

王晶(198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