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辅导员威信弱化视域下的职业困境研究

时间:2024-07-28

刘峰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高校辅导员威信弱化视域下的职业困境研究

刘峰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辅导员从单一的"政治引路人"角色转变为集教育、管理、服务等一体的多重角色,同时被赋予的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以及现实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必将面临比一般专业教师更多的职业困境。高校辅导员威信弱化的趋势逐渐显现,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内在抗拒的因素外,高校权威主义与社会性贬损、辅导员职业认同迷失,辅导员自身素质提高与自我价值超越的局限性等职业困境与角色冲突是造成高校辅导员威信弱化的重要成因。

辅导员;威信弱化;职业困境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于一身的专门人才。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辅导员从单一的“政治引路人”角色转变为集教育、管理、服务等一体的多重角色,同时被赋予的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以及现实工作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必将面临比一般专业教师更多的角色冲突的困扰。

随着90后大学生的到来,辅导员群体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在某种程度上面临信任危机,高校辅导员威信弱化的趋势逐渐显现,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内在抗拒的因素外,高校权威主义对辅导员话语权的消解与社会性贬损、辅导员深陷角色丛林引发的职业认同迷失,辅导员自身素质提高与自我价值超越的局限性等职业困境与角色冲突是造成高校辅导员威信弱化的重要成因。

一、威信弱化的发端:深陷角色丛林

2006年9月1日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确定辅导员有八项工作职责,包括理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疏导、困难学生资助、就业指导与服务、组织学生活动和指导党团建设等,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却扮演了“超级保姆”的角色,凡是涉及学生的事务性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辅导员身上,过多的角色扮演,随之带来的是来自于学校职能部门、院系领导、专业教师、学生等不同异质的高期望。辅导员每一阶段角色的变化并不是简单地以后者代替前者,而是角色的不断复合化[1]。由于角色丛的存在,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将不同角色加以融合,势必会遇到满足所有角色期望的不可能性而造成的角色紧张和角色失败。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无论在时间或空间上都具有连续不断扩张的性质,具有“无边界性和不可测性”的特征,由于辅导员从事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辅导员因工作职责的划分问题导致自我角色的混乱,从而进一步加剧角色系统的失衡状态,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二、威信弱化的强化:传统权威主义对辅导员话语权的消弭

我国高校从组织形态上基本是科层组织结构,呈现大学党务和行政两个权力系统,辅导员在人事管理和工作评价上归属于学院,在接受任务过程中又垂直于学生处、团委等相关学校职能部门,从而辅导员组织本身具有典型的科层特征,辅导员在涉及学生教育管理的决策过程中,作为最基层人员,参与度低,缺乏话语权;作为基层管理者,工作缺乏自主权,事事要逐层请示汇报;学校几乎所有的职能部门都可以向辅导员发号施令,辅导员处在一种被多重管理的工作环境之下。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批独生子女成为学生主体,这部分群体面临着情感交往、学业焦虑、就业压力、心理健康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随时引发校园危机。学校、院系领导是安全稳定的第一责任人,而辅导员是直接责任人,面对种种可能影响安全稳定的问题,辅导员往往采取高压策略来规避职业风险。在日常学生管理中,辅导员在推优入党、评奖评优、困补资助、违纪处理等方面即便严格按照规则执行,也会引起部分学生不满,而行政上层潜意识中出于安全稳定的考量,惯性地认为是由于辅导员工作失当而加以干涉,导致的结果是“辅导员必须在工作中时时追随行政话语,仔细地揣摩行政话语的意图后,将自己的话语自觉隐藏或限制在制度许可的界限内”[2]。辅导员既是大学生的“引路人”,又是大学生权益的维护者,但在学校政策与学生意愿发生冲突时,辅导员往往深陷角色冲突中,在率先维护行政权威的同时付出在学生心目中威信弱化的代价。

三、威信弱化的催化:高校亚环境下的社会性贬损

在教学、科研作为主旋律的高校主流环境下,同时还长期存在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工作亚环境,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大学生教育和培养的骨干力量,社会各界、教育职能部门、专业教师、家长、学生均对辅导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当出现教育质量下降、学风滑坡、学生心理危机,就业率、毕业率下降以及校园安全稳定问题时,社会就会认为高校教育工作没做好,作为直接面对学生和负责学生事务管理的辅导员工作没做好。在校园流行的语境中,一旦学生惹出麻烦时,问责者的第一问题是“你的辅导员是谁”;当学生寻求帮助时,有关部门的第一回答是“找你们辅导员”;当学生出现问题时,领导的第一反应是“辅导员有问题”,辅导员似乎成为学生大学四年里的“镜中人”,一切好恶的评价都被折射在学生的好恶之中。

与此同时,专业教师群体对辅导员教师身份的认同度却不高,理应在教学中的育人功能潜行地转嫁给了辅导员,在教学与科研为中心的背景下,辅导员的影响力很难超越教学科研人员,更谈不上在培训、进修、晋升、待遇等方面与专业教师相提并论了。辅导员申报课题资质天生不足,造成思政科研能力较弱,研究氛围淡漠;作为行政管理者角色,高校行政“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使得辅导员晋升空间狭窄,“职业高原”现象造成了辅导员群体自感职业卑微,“黑色玻璃天花板”情绪蔓延;学生认为辅导员不像专业教师那样具有学术话语权,只懂得管管“大学生”,搞搞“大活动”,说说“大道理”,导致部分学生在心理上抗拒辅导员、行为上惧怕辅导员、学术上轻视辅导员。专业教师排斥、行政冷漠、学生抗拒并存,辅导员边缘化倾向严重。

四、威信弱化的固化:职业身份认同的迷失

我国高校将辅导员发展方向主要定位于两个维度,一是党政管理干部,二是思政教师。也就是说,辅导员的出路一般有两条:要么专心于学校党务或行政事务,要么潜心于专业教学与研究。这种定位只是政府行政性地解决了辅导员工作身份的问题,但在高校现实的环境下,辅导员同时扮演好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角色是有难度的,辅导员岗位在高校权力构架的设计中被视为一种过渡性角色。由于辅导员并没有像专业教师那样成为一种长期从事的职业,也无法像法官和医生那样用行业的专用术语来捍卫自己的角色权威,常常陷入角色迷糊与角色怀疑的矛盾之中。

斯特赖克的认同理论认为,认同是一种推动力量,“投入影响认同的显著性,认同显著性影响角色行为”[3],而在现实境遇中,辅导员工作往往具有时间性、重复性、杂合性,工作成果具有滞后性,很难量性测定,一旦学生出现异常事故,辅导员是第一被问责者,职业风险较高,再加上学术建树十分有限,在职称评定上常常处于劣势;辅导员行政化出路随着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趋向也越来越凸显其瓶颈,除极个别优秀辅导员能够走上领导岗位,大多数辅导员面临二次转岗问题,而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道路目前尚处于讨论示范阶段,辅导员这种所特有的“职业化岗位”属性缺失,致使辅导员处于一种“非职业化”的状态,必须依附于某一种社会职业身份如教师而存在,辅导员面临的职称职位提升前景、薪酬增加前景等等不可预期的压力,致使其职业认同感普遍较差。

五、威信弱化的余波:自我超越的困扰

现代社会,以所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作为评价个人价值的标准已被广泛接受和认可。辅导员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其自身的思想觉悟、文化修养决定了他们具有敏感的自我意识、较强的自尊心、强烈的社会被认同感和被尊重感。在高校内,承载了重要使命和责任的辅导员队伍却尴尬地处于一种边缘地位,职业声望不高,职业前景黯淡,难以从工作中找到职业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

在价值复杂多元的现实社会,辅导员个体往往难以实现价值观念的超越,辅导员为了成功扮演这一角色,有时不得不在面对学生时压抑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念,由此,辅导员在“面对不同价值观念或对新旧价值观念冲突而进行调适时,会出现心理冲突而导致自身压抑和困扰”[4]。基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价值的变化,辅导员似乎也在渐失传统的话语身份和能力,更多的时候,辅导员与大学生必须共同面对新的现象和问题,如果辅导员自身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事务管理专业水平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角色失败的自觉将进一步激化职业挫折感。作为大学生的德育教师和人生导师,辅导员还时时处在楷模角色的无形压力之下,“陷入模范公民与自由个体相冲突的境地”[5]。

辅导员威信弱化在组织和个体环境交叉影响中激化和震荡,关注辅导员职业问题,可以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辅导员职业困境和角色冲突暴露了现有教育运行机制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些问题和弊端,如何重塑辅导员威信,厘清辅导员工作职责,建立与辅导员身份相匹配的职能发展体系,使辅导员合理自我评价、正确归因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1] 李望平,刘配欢.高校基层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3).

[2] 禹旭才.高校德育话语权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7(5):107.

[3] Stryker,Sheldon.The Vitalization of Symbolic Interactionism[J].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1950:89.

[4] 明庆华.试析教师的心理角色及其冲突[J].湖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5] 黄赐英.角色冲突: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J].大学教育科学,2008(1):65-68.

G645

A

河海大学学生工作研究会重点课题“高校辅导员威信弱化与重塑研究”

刘峰(1976-),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行政伦理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