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探讨

时间:2024-07-28

吕新艳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发展速度和社会认可度上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和模式建设上,依然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1]。理工科院校的学科特点和学生重理轻文的思想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理工科院校应根据这些特点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

一、理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教育理念的片面性

长久以来,我们都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片面理解为是只针对存在心理问题或者障碍学生的诊治、咨询和辅导工作,因此只关注那些有问题的学生,而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形成,往往是长期负性情绪积累而无法释放的情况下形成或加重的。正常人都会有负性情绪出现,可以通过调动自身调节系统得到改善,也可以通过外界帮助缓解或消除。只关注有心理问题学生的诊治和应急,忽视大部分正常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发展,就会走弯路。

(二)教育途径的单一性

由于教育理念的片面导致理工科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也过于单一,大部分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单纯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员也被称之为“消防员”、“情感垃圾桶”。部分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也只是讲解心理卫生课程,主要罗列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分析原因,再讲解解决办法,而且教学方法只重视讲解,采取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这样往往使学生容易将各种心理问题先套在自己身上,增加心理压力。

(三)教育机构的简陋性

据调查,全国高校中77.78%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校学生工作部(处),90%的高校至少有一间专门用房场所[2]。大部分理工科院校由于没有心理学科,只是虚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挂靠在学生处思想教育科或者学生管理科,有的挂靠在党委办公室;要么没有心理咨询室,有心理咨询室的地点设立不恰当或者建设不符合要求(隔音、室内布置),学生无法放下心理包袱得到真正的心理辅导;专项教育经费十分紧缺,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项教育经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得不到保证。

(四)教育队伍的匮乏性

理工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多数由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兼任,专职的专业心理学毕业的工作者很少。未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思政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很容易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方法应用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原则、方法等都存在明显区别,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遵循公开性、说服性、灌输性等原则;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解决的是学生心理问题或障碍,塑造人格的问题,遵循保密性、自愿性、疏导性等原则。为此建设高素质、综合型的工作队伍必须要采取专兼职结合,加强培训,吸纳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

二、解决措施

理工科院校强调培养专门人才、营造工程学科学习氛围的同时,容易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学生容易形成技术万能或技术至上的观点。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十几年时间里,国家教育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通知下发了许多,其中,16号文件和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出明确意见和建议。下面结合长春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经验,探讨一下理工科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观念——教育理念要全面、发展且积极

长期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处于只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补救性、诊治性的援助和支持,而轻视健康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塑造。理工科院校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以就业、学习、生活压力为主[3],长春理工大学自2002年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积极人格,促进潜能开发的工作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是修复创伤,而是发展和塑造一个坚强、乐观的人,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在一、二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通过案例研讨、成长小组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增进心理调节能力。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学校另设90平米左右房舍,建设两间个别心理咨询室和一间团体心理活动室,每天都有2人次以上的咨询量,主要解决多数学生学习、交际、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困扰,使心理咨询室成了学生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二)建设队伍——工作队伍网络化、层次化、深入化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增强科学性、实效性,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综合素质强的工作队伍是重中之重。这是构建“班级—学院—学校”三级预防工作网络和“个人—咨询中心—专业医院”转介治疗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的制定、监督、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工作人员应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学科背景,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证,并定期参加业务培训和交流学习,及时掌握先进的咨询方式,提高专业技能,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域,引进音乐治疗、催眠治疗、沙盘治疗等普遍应用技术,这些技术更容易被好奇心强的大学生所接受并喜爱。

其次,兼职的心理辅导员负责本学院学生心理动态,组织心理班会等集体活动,促进全院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同时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应激源,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和转介,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出现。长春理工大学各学院都设有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这些辅导员分布在各个学院,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熟悉入校新生、就业学生、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生理缺陷、迷恋网络、情感失败等群体基本情况,并及时发现问题,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给予干预,或者转介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学院心理辅导员必须定期参加一定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原则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区分出哪些学生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哪些需要心理疏导,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工作方法。

心理辅导员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极大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人员的紧缺问题,有调查表明,国外高校心理健康专职人员与学生比在1:2000左右,而我国在1:10000人左右。心理辅导员参与其中,成为兼职心理工作人员具有年龄和专业优势,与学生年龄相仿,易与学生沟通;辅导员专业构成很丰富,文理兼有,这对指导理工科学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再次,学生中建立朋辈辅导组织,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观察员、汇报员、介入员、转介员,更易形成安全和信任感,更易沟通,更具号召力和亲和力,化解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上的怪圈,即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排斥或不愿意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心理问题比较轻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问题不需要接受心理帮助。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及其帮助的过程。朋辈心理咨询员必须接受严格的培训和督导,掌握心理咨询的原则和规范,帮助年龄相近或性别相同的同龄群体,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扰,给予适当的心理帮助。据调查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的是向朋友倾诉(79.8%),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倾诉的仅占到3.2%[4]。可见,同龄人之间更容易沟通、更容易接纳,相互交谈、倾诉烦恼。长春理工大学成立了心理支援团学生心理互助组织,经过严格培训和督导,分布在各个学院,帮助同学提供心理服务和转介,让许多心理问题和困扰在萌芽阶段就消除掉。同时设立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培训分布范围更加广泛,覆盖每一个班级,作为班委成员和班级同学的好朋友,随时掌握同学的心理健康状态,发挥着朋辈心理咨询员的作用,深受学生的欢迎,一定程度上做到“助人自助”,有利于开展学生自我心理探究和训练。

(三)组织活动——校园文化形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及丰富性

校园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多种形态,依托校园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对理工科院校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一,建设校园心理网站。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校园心理网的关注度高达 94.18%,浏览时间在 1小时以上的占26.58%,83.07%的人主要关注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和心理文摘等板块,52.6%的学生为了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寻求问题解决办法[5]。可见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很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便捷、保密。长春理工大学为提高实效性,引进心理网站、心理测评、心理咨询服务于一体的心理管理系统,可以在网站上实现浏览心理健康知识、在线测评和咨询,仅一年多的时间,浏览及使用量超过4万人次。

其二,组织大型主题心理健康活动。长春理工大学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心理健康节活动,如:专家心理咨询、现场心理测评、经典心理影片展播、专家报告会、心理剧大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心理沙龙、拓展训练、图片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针对不同群体,如毕业生中开展求职技能团体辅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自信心和潜能开发的训练等,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方法,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其三,其它校园文化宣传渠道。发挥校园广播、报刊、橱窗、板报等阵地的作用,校园广播定期心理节目播报;编纂心理报纸,发放到每个学生寝室,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到心理健康信息和各类新闻;制作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安放在图书馆或者食堂门前,为学生课余时间随时随地营造心理文化氛围。

[1] 卢爱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7(3):80-82.

[2] 屈正良,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教育,2008(5):85-88.

[3] 王富荣,茅默.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31-36.

[4] 胡伟,胡峰.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高校中的运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5):21-23.

[5] 严由伟.大学生对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J].中国心理卫生,2008(1):2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