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思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

时间:2024-07-28

葛敬豪,李 南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思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

葛敬豪,李 南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对以“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和重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化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应对国际社会挑战与机遇的必然选择,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的延伸与落实。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与飞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理论指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1]18“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1]19十七大报告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改动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变动,而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飞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核心

十七大召开前夕,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第一次以“经济发展方式”取代了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他强调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这一改变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寓意深刻,表明了对以“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调整和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只有一词之差,但本质内容却有深刻的差异。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投入组合和配置方式,亦即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手段、方法、形式的总和。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法、途径和模式,它不仅包括推动经济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其组合方式的变化,“还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上的改变,意味着产业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间投入分布的改变,这里有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要素和质的变化过程,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方面”。[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外延上更宽泛、内涵上更丰富深刻。既包括了经济效益提高、资源消耗降低的要求,也包含了经济结构优化、生态效益改善、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的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差异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量”;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质”,通过结构比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过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来反映。它不仅强调经济领域中数量变化,更加强调经济运行的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关系协调、利益均衡和生态平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式,实现经济系统协调性、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增长成果共享性,尽快把经济发展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思想的现实针对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1]20我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思想是根据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矛盾而提出的,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化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矛盾的必然选择

近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高速增长,基本上是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与低产出、低效益、低科技”来实现的。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两大矛盾日益尖锐化,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1.资源供求压力加大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近年来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的生产和消耗迅速增长,高耗能产业比重增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第一,高能耗增长模式加剧了自然资源的供求矛盾。现有资源储量已难以满足我国经济后续发展的需要,土地、淡水、矿产等资源成为越来越紧缺的珍贵资源。其次,对能源、土地和矿产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提升了资源成本,导致经济运行成本进一步上升,会使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减弱,大大削弱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三,经济增长依赖物质投入拉动,必然造成投资与消费失衡,带来产能过剩的直接恶果,拉大生产和供给能力与最终消费需求能力的缺口,扩大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矛盾。最后,资源供求短缺推动资源价格上升,资源价格上升的压力下压了劳动力价格上升,牵制了劳动者收入的提高,加大了劳动力所有者与其它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差距与社会不公平,最终造成社会总消费需求的萎缩。

2.环境承载能力脆弱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排放增加,使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日趋严重。我国二氧化硫与烟尘排放量超过了环境理论容量的一倍以上,酸雨区面积已经占到国土面积的1/3。城市河段90%以上受到污染。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重化工业和制造业规模迅猛扩大,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和高污染物排放的传统制造业发展过快;相反,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低污染物排放的现代产业规模小、发展慢。我国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对能源的物理利用效率偏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难度很大。部分行业生产管理水平低下,高物料消耗和低技术含量的生产工艺还大量存在,企业缺乏生态环境友好意识与环境治理有效激励。在产业结构重型化的推动下,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总量仍会继续增加。资源也许可以通过进口和替代来补偿,环境容量则由于其不可移动性而无法替代,只能通过治理来改善。目前对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速度远远慢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蔓延的速度。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整体环境质量会进一步恶化,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脆弱。因此,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是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来释放资源环境压力,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转换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社会的挑战与机遇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30年多来,我国经济运行和世界经济运行不断交融,中国市场已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站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经济已崛起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和扩展,我国经济既面临着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金、技术、能源、人才加快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着贸易摩擦加剧、金融安全风险加深、宏观调控难度加大等方面的新挑战。世界经济经受过了上世纪末东南亚金融风暴的猛烈冲击,目前还没有完全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金融海啸对各国经济的重挫与打击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无疑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几十年来东南亚新兴工业国家经济非同寻常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政府的强大资源动员能力所实现劳动和资本要素的大量投入,因此伴随着这些地区经济增长高速度的是技术进步的相对慢速度,伴随着资本与劳动要素高投入的是科学技术的相对低含量,导致了这些地区经济难以持续增长。

目前国际社会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我们既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竞争中还占优势的压力,也面临着发展中国家正在群起追赶和竞争的压力。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原材料增量消费国,总的资源消耗量排在世界前列,但我国绝大多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要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必须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实行低碳经济模式,大幅度地提高生产与产品科技含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1]20才能应对国际社会的挑战与机遇。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思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站在国际国内时代发展全局的高度,依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求而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全面深入的把握,同时也符合世界性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一般规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协调“快”与“好”关系经验教训的概括总结。建国后,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发展中大国,只有保持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尽快增强经济实力,才能改变落后被动挨打的地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恶果日渐显现,资源环境矛盾日趋加剧。我党新一代领导集体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敏锐觉察到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深刻认识以追求“速度”作为首要目标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的重大问题,及时调整了发展思路。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战略思想的提出表明党和国家指导经济发展思路的重大调整,表明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与飞跃。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突出了“好”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好”摆在优先考虑的重要位置,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又好又快”是对“又快又好”的进一步拓展和升华。在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以“好”为先,“好”中求“快”,这就把握住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才能实现经济发展质与量的契合统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的延伸与落实

经过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长期探索,我们党在认识经济发展规律方面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建设,衡量经济成就高低的标准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增长速度这一指标,还应当包括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等一系列综合性指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建设,就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谋发展、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建设,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发展。如此的发展目标,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覆盖面所难以达到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重要原因就是将经济增长视为经济发展,把增长与发展等同起来,把增长速度作为首要的追求目标。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仅仅依靠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能保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但涵盖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而且还包括了由片面追求数量的扩张转向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和质量的提升以及结构的优化的转变,包括了由“竭泽而渔”的资源掠夺向“环境友好”的生态平衡的转变。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加科学合理,更符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更准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实现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的延伸与体现;是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贯彻与落实。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终极目标的路径依赖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与最终归宿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在我国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增长追求的是GDP的扩张,追求经济总量的扩长并不一定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物质与精神生活得到全面改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强调GDP的增长之外,更加注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不但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而且要注重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协调统一,而这都有赖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只有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让全体人民真正分享改革发展的硕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但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与根本利益。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十七大报告中确立的新时期我党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与准确把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日益成熟化与科学化的表明。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8.

[2] 中心学习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2.

F123.1

A

葛敬豪(1953-),女,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