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AHP模型分析出版专业学生数字出版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时间:2024-07-28

王丹丹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基于AHP模型分析出版专业学生数字出版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王丹丹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首先依据出版教育现状以及各门课程的特点提出了若干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主要有改革教学模式、本科教学方向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等,然后运用AHP算法分析了这些培养模式的相对合理性。

AHP;出版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出版专业学生在就业时需要多种技能的支撑。例如:文本解析与文本构建能力、图书信息捕捉能力、图书运作整合能力、图书营销与市场预测能力等。[1]

学生要具备这些能力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功底,更需要经过实践的打磨。然而我国目前的出版教育体制是难以提供这种锻炼环境的。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从根本上改革出版教学模式,并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实现学生能力的快速提高。

一、改革现有教学模式,使出版专业教育成为弹性学制(2+1+2(可变)的形式)

当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采取弱化专业差别进行招生的培养模式,即学生进入学院两年内不分专业,主要学习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的基础知识,进入三年级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专业,通过考核后,即可确定专业,学习该专业的相关课程。

虽然这种模式是编辑出版学教育走出的可喜的一步,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特色出版与目前编辑出版教育存在的矛盾,即学生缺少扎实的其他专业背景知识的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该专业的教育应当不局限于本专业,更应当走出学院,按照学生的志愿,在进入大学后选择他们所喜欢的专业,在两年时间内完成该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公共必修课的学习,两年后回到编辑出版学专业学习该专业目前所设的专业课,平均每所学校开设18门,学生可以在三年级第一学期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二学期进行实习。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专业方向课程,下学期继续实习。五年级开设编辑出版学前沿课,学生在此期间开始撰写毕业论文,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础科研能力。[2]如果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可以将第四、第五学年的授课内容自学修完,则三年即可毕业。

二、本科教学方向化,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

本科阶段的教育也可以按照就业的不同去向,开设不同的研究方向,如:报纸编辑出版、图书编辑出版、电子音像制品出版等,当然这种方向课是在保证学生学完专业必修课基础之上开设的,学生培养不会脱离“大编辑学”的方向。毕业生培养仍符合出版物“编印发一体化”的宽口径要求,系统掌握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可以从事出版单位的编辑、出版、发行业务与管理工作。不同的是,如果学生选择与自己专业方向相同的单位,则进入角色更快,业务和科研能力更强。

这种完全以学生兴趣为起点考虑教学计划,是一种“因地和因时制宜”的方式。培养的学生在各类出版单位中可以担任学科内容编辑、策划编辑、书业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三、教学模式改革后的课程设置计划表

根据上述本科教育模式,笔者提出如表1所示的课程设置,以供参考。这一设置根据各个方向课程的多少以及学生的特点可以适当调整学期安排。该课程体系紧扣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与目前四年制的课程体系相比有以下特点:

其一,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专业背景。该计划中为学生学习自身感兴趣的专业知识,提供了两年集中学习的时间,避免了以往学生只能在选修课中间断地学习其它专业的某些基本知识,导致学习不深入、不系统的现象,如果学生以这两年所学为基础,继续深入学习,则很有可能获得双学位。

其二,核心课程设置符合宽口径的要求。即8门课程高度概括了出版物的编、印、发全过程,包括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出版管理技能、出版法律法规环境等,这些知识适用于书报刊以及网络等各个编辑领域,具有一般性,学生即使跳过第四学年,也完全可以达到就业要求。

其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程采用学习半年、实习半年的方式,使学生在学完理论知识后能够快速地将其应用于实践,并找出两者不同之处,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新问题,以补充理论知识的不足。用实践来巩固所学,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操作能力,学生不再学多少、忘多少。而且实践安排进度合理,学生首先了解编辑出版实务各个环节,然后通过毕业设计完成各个环节的串联,达到独立运作整个流程的水平。

其四,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课程体系中的文献阅读课与专题研究课意在使学生能运用专业期刊与网络获取最新的知识,把握行业脉搏,掌握行业前沿动态,充实自己的头脑,完成对某一专题的研究,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表1 课程设置计划表

其五,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设置方向课。通过1—3学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专业背景和编辑出版基础知识,基本达到就业要求,然而传媒业范围如此宽广,各领域都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如果学生不是在校期间根据爱好系统地学习某一方向的理论知识和具体业务,那么工作之后也要接受各领域的继续培训,因此,笔者大胆地将学制改为5年,增加方向课的设置,以提高学生的业务水平,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其六,设置出版职业资格考试科目培训。我国编辑出版学专业是为编辑出版行业培养从事业务和管理工作高级专门人才的,即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的学生除少数外,绝大多数在我国编辑出版发行行业就业。在他们进入编辑出版行业之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职业资格考试。因此,在第五学年,加入培训课程,以使学生了解出版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在大学毕业进入出版行业后就能顺利通过出版职业资格考试。[3]

上述课程体系,并不意味着要用这种固定的模式去做规范。创新、求变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社会的灵魂,每所学校都可以依托自身优势构建自己的办学模式。笔者所提出的这个课程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时代变化、用人单位的要求,及时调整。继承那些对于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的课程,摒弃过时的、与现实要求对立的课程,同时不断开发新课程,使整个课程体系处于变动之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完成能动教育的目标。

四、改革后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分析

在此用Saa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来对比分析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改革后教学模式所培养的两类学生,哪一类更适合出版工作的需要,最终证明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更合理。

层次分析法(AHP)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各因素的重要性,然后综合人的因素决定各方案顺序的一种数学推导方法[4]。它的基本思路与人对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判断过程大体上是一样的。出版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型有P1、P2两个教学方案供选择,根据其他专业背景、实践操作能力、编印发理论知识基础、自主创新能力、知识连贯性等一些准则去反复比较这两个候选教学方案。首先,确定这些准则各占多大比重,其次,就每一个准则将两个教学方案进行对比,最后,将这两个层次的比较判断进行综合,在P1、P2中确定以哪个作为最佳方案。

比较第i个元素与第j个元素相对上一层某个因素的重要性时,使用数量化的相对权重 来描述。设共有n个元素参与比较,则称为成对比较矩阵。

成对比较矩阵中 的取值可参考Satty等人提出的1—9比较尺度进行赋值。 在1—9及其倒数中间取值。

结合实际构造AHP模型时,模型中的目标层O定义为“工作适合度”,影响这一目标层的准则层C,可以分为若干要素,具体定义准则C1为“其他专业背景”,准则C2为“实践操作能力”,准则C3为“编印发理论知识基础”,准则C4为“某一出版方向知识”,准则C5为“自主创新能力”,准则C6为“知识连贯性”。其中可供选择的方案P为:改革后的教学方案(P1)、原四年制教学方案(P2)。其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工作适合度的AHP模型

具体的1—9比较尺度表,如表2所示(表中数据是经过对大量的出版企业进行调查得出的)。

表2 1—9比较尺度表

然后,对AHP模型进行求解,使用和法计算。由1—9比较尺度获得C对O的比较判断矩阵

五、教学活动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种方式

纯理论教学对于编辑出版学这个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来说是相对落后的。在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并不能够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思维僵化,显然不符合该学科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迫切要求,所以高校教育要积极丰富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教学方式可以增加以下几种:

(一)案例教学

是指在积极吸纳已有的编辑出版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从选题、审稿、宣传评论等角度精选典型个案,从出版物市场获取公开面世的出版物和从出版单位获取内部书稿档案,师生之间一起解剖这些案例资料,共同探讨其中的成功原因和存在的问题的教学形式。[5]

(二)论坛教学

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清楚,他希望能够获得指导,或者通过讨论的方式使得观点明晰,然而课堂上是没有充足时间解决这个问题的,因此各学校应当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建立自己的学术站点和论坛,可以由老师做版主,组织大家对某一问题进行相关的讨论。在论坛上,学生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文章,供大家参阅。目前,论坛建设较好的有北京大学的“新传人论坛”、北京印刷学院的“网上教学”,华中科技大学的“传媒人”、河南大学的“编辑出版人沙龙”等。

(三)专题指导教学

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需要通过对某一专题的研究达到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扩充,一般苦于没有恰当的选题和获取最新资料的途径,不同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在每学期初给学生提供明确的研究题目,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他们介绍自己得到资料的途径,例如:编辑出版相关专业网站、杂志、学术期刊、报纸、数据库等。在学期末,对乐于提供其研究成果的学生给予评价和相应修改意见并指导学生将其发表。

(四)学术活动教学

设有编辑出版专业的院系可以经常请一些知名的编辑学教授或出版业精英就某一专题作报告,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多向专家提问。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按计划地参加“双语论坛”,学生在论坛上不但可以锻炼表达能力,而且能够借此机会熟悉专业外语。

六、根据课程需要,灵活安排实习

传统模式下,出版专业学生主要是在大四期间,根据学院安排到某几家出版社进行实习,实习内容主要是帮助社内编辑人员做校对工作,至于生产核算、选题策划、与作者签订合同、稿件付印、市场推广等项内容,几乎都是跟随相关人员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其中具体会遇到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以及一些相关细节等内容,在这样的实习环境下以及有限的实习时间内是难以学到的。而且这种传统模式的实习单位往往局限在出版社内,使得学生学到的报刊编辑、网络信息处理、电子音像制作、图书营销等方面的知识难以得到实践。

因此,出版专业教育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边学边练,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利用业余时间到各种相应的单位进行实践。例如:对于出版发行学基础和图书营销学的内容,学生能接触到的实习环境,就是去做市场调研和担任书店营业员的工作,在书店里,学生通过实践不仅能了解到哪些书是比较畅销的、畅销的理由,而且还可以通过对比同类书籍的优缺点,找到选题的切入点,同时通过调研书店,学生还可以了解到书店的图书分类方法,与图书信息检索系统的使用等情况,这些知识实际上就是分类法与主题法、社科信息检索这两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对于印刷学基础,学生认为这门课的内容非常的晦涩难懂,所以在学习之后应当立刻安排他们到各种印刷单位去熟悉印刷流程中的各个细节,并进行实际操作。

出版行业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以及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使高校和学生都意识到了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培养这些能力一方面要求学校积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本人能够积极使用学校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去锻炼自己的能力。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出版专业实践教育会越办越好。

[1] 南长森.数字传媒语境下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J].出版发行研究,2007(7).

[2] 黄凯卿,熊玉莲.跨世纪出版业发展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4.

[3] 陈燕,张文彦.对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的观察与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04(1):34-35.

[4] 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大出版社,1989.

[5] 张天定.河南省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略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3):175-178.

G645

A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黑龙江省出版产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研究”(11554150);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营销手段研究”(QW200939)

王丹丹(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出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