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耿敬北(宿迁学院外语系,江苏宿迁,223800)
从权势和等同关系看“小姐”一词在社会称谓中的应用
耿敬北(宿迁学院外语系,江苏宿迁,223800)
称谓语是说话人用来称呼与其对话者的用语。“小姐”一词是当代汉语语言生活中的一个极为常见的称谓语,因此在“权势”和“等同”语义对立模式基础上,分析“小姐”称谓语的历史演化、语用特点以及交际功能。
称谓语;小姐;权势;等同
称谓语(Addressforms)是说话的人用来称呼与其对话者的用语[1]。称谓语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是开口交际的第一关。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谓是最基本的策略[2]。称谓语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小姐”是当代汉语语言生活中一个极为常见的称谓语,但这一称呼却有着多种不同的语义内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作为青年女性的泛尊称。本文主要分析在“权势”、“等同”关系模式的大原则下“小姐”一词在社会称谓中的应用。
称谓语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杰·布朗(Roger Brown)和阿伯特·吉尔曼(Al-belt Gilman)关于代词对称中的权势与等同语义关系的研究分不开[3]。布朗与吉尔曼通过对欧洲主要语言系统的调查,概括出代词对称的两种基本语义关系,即权势与等同(powerand solidarity),并分别用相应的拉丁语词vos和tu的首字母大写形式V和T来表示。前者指代表示礼貌客气的尊称形式;后者体现表示亲近随和的通称形式。权势指的是至少两个人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关系,因为两个人不能在某种行动范围内同时对对方拥有权势,因此权势语义也有主从之别。等同比较难定义,它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距离:共享的经历、共享的社会特点(宗教、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兴趣等等)。等同关系可能是所有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这是因为等同反映着社会上的平等关系,也是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
在称谓语研究中,社会语言学家运用了布朗和吉尔曼的代词研究成果,即“权势关系”与“等同关系”的模式,把称谓语分为两种:对称式称谓语(re-ciprocal addressing)和非对称式称谓语(nonreciprocal addressing)。在此基础上,罗杰·布朗(Roger Brown)和玛格丽特·福特(Marguerite Ford)把美国英语中的称谓系统又分为三种语义模式:(1)彼此直呼其名(the mutualex-changeoffirstname);(2)彼此选用头衔加姓氏的方式(the mutual exchange of title+last name);(3)非对称性选择方式(the nonreciprocal pattern)[4]。
从布朗与吉尔曼所建立的权势与等同语义对立模式看,汉语称代系统的一般用法可被概括其中,即汉语称谓语的选择、使用同样受到权势关系和等同关系的制约。职位的高低、年龄辈份的大小等因素支配着非对称性选择,且权势高的一方在称谓系统中的语义关系选择中拥有首选权利。这一点在语言学家们对汉语称呼的研究中均有反映(转引自任海棠,冯宁霞,王荣花,2004)。“小姐”一词属于非对称性选择方式,本文主要研究小姐这一称谓语的语用特点。
最初,“小姐”并不是用来表示尊敬或者客套的称呼语。在宋代的时候,“小姐”的应用客体一般都是那些裨女、侍妾、女艺人、妓女等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女子,对于应用客体的婚姻状况也不作具体的限定。如宋代钱惟演《玉堂逢辰绿·荣王官火》中的宫女韩小姐,宋洪迈《夷坚志·林素云》中的乐伎林小姐都是一些处在社会底层的低贱女子(转引自刘晓玲,2002)。当时在社交场合中并无称官宦或富家未婚女子为“小姐”的言语习惯,后来,“小姐”的应用客体不断增多,一些社会地位比较高的未婚女子也慢慢加入了这个称呼语应用客体的行列。然而,“小姐”这一称呼语的特殊性注定了它所具有的强烈独占性和排他性。于是,在演进过程中,以前的应用客体逐渐被排挤出来,“小姐”则成了对社会地位比较高的未婚女子的专门称呼语,而且其中的意味也逐渐完全转变为恭敬了。
“五四”以后,随着社会的演进,这种阶级烙印也逐渐变淡,“小姐”可以用作对任何未婚女子的敬称。然而,由于使用主体有意或者无意、主动或者被动的排斥,这一称呼语还是被打上了阶层的烙印,还是局限在对非体力劳动者的未婚女子的称呼上。改革开放以后,“小姐”这一称谓的应用范围扩大了,无论何职业、收入、阶层、籍贯的未婚女性,都可以被敬称为“小姐”。甚至到了20世纪后半期只要是女性,无论婚否,只要使用主体有这个意愿,都可以称之为“小姐”。
在现代汉语中,作为称呼语,“小姐”的语义内涵并不单一,其中:
1.类亲属称谓,“旧称缙绅仕宦家青少年女子”,与“少爷”对称[5]。其语用特点是:(1)前面可以加数词,表示其排行和位置,如”大小姐“”二小姐”“三小姐”等。(2)可以在前面加姓,表示“哪家的小姐”,如“王小姐”。(3)可以同时加姓再加排行,如“赵四小姐”。
这一义项由于社会生活变化现在已经很少用了,只在叙述旧时代的文学作品,或者作为一个人(或一种人)的行为、性格特点(娇气、任性等)出现,如“小姐”脾气。
2.泛尊称,指“对年轻的女子的尊称”,与“先生”对称[5]。由于中国同西方的语言及文化的接触,英语“MISS”进入汉语,经过音译“密斯”的形式最终被意译形式“小姐”所替代。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女性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这一称呼语趋向“平民化”和“大龄化”[6]。作为一种泛尊称,其语用特点是:(1)单独使用,如:“小姐,打扰一下,请问现在几点了?”这种情况一般用在面对陌生的女性时,表示礼貌和尊敬[7]。(2)前面加姓使用,即“姓+小姐”,如:“张小姐,电话!”“王小姐,早安!”这种情况一般是用于称呼较熟的女性;或者在媒体中为了顾及当事人的面子、防止给被提到者带来不良影响时也会采取不提名只道姓的方式,呼为“姓+小姐”。(3)姓名之后加小姐,即“姓名+小姐”,如“海外京剧票友之奇葩——记加拿大京剧名票伍秀中小姐”。一般来说这样称呼,双方的距离显得远,尊敬的意味则更浓。(4)职业+小姐,如“护士小姐”“导游小姐”“礼仪小姐”等等,但是,并非任何职业都可以加“小姐”,例如像教师这样偏于严肃的职业,则不能说“教师小姐”。
3.“最佳女性获奖者,选美活动中优胜者的称呼”。这一义项在新闻媒体的娱乐版中出现得较多。但是这个义项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加一定的修饰语,如“世界小姐”“击剑小姐”等等。这一义项有向专有名词发展的趋势。
4.亲属称谓,指“一个家庭中小的姐姐”[8]。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小姐”是“小姐姐”(家中小的姐姐)的省略形式,与“大姐”相对。
5.社会称谓,特指“色情业女性从业者”。近年来,由于服务行业的发展,“小姐”在某些地方被用来专指“服务员”,随之又由于服务业中一些色情活动的滋生蔓延,“小姐”分化出另外一种意思,成为“三陪女郎”的代称。
“汉语的精神,从本质上讲,不是西方语言那种执着于知性理性的精神,而是充满感受和体验精神”[9]。作为汉语称呼语系统组成部分之一的“小姐”同样也包含着这种人文感受和体验精神;它是社交中人际关系亲疏程度的标志,也是交际中对年轻女性的具体表现。
1.在相当陌生的场合,使用表示亲属关系的“小姐”去称呼无亲属关系的年轻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缩小人际间的社会距离,以利于言语交际的顺利展开。
例1:“小姐,你擦皮鞋吗?你这是从意大利进口的皮鞋,国内市场上极少,要经常擦油保养,才能延长寿命!”今天,司马汉青还没有揽着一个生意,看见石菁这么有钱的女人过来,肯定不愿放弃这笔生意。
——杜光辉《白椰子》(《鸭绿江》2000年第1期)
2.有些情况下,使用“小姐”称呼语,不仅仅是出于礼貌,更可能是为了含蓄委婉地表达他自己的观点、想法,以便达到交际目的而又不失身份,不失为一种发话技巧。
例2:“夏小姐,今天我没心思与你玩,我有件事想问问你?”“你有什么事这么急,玩玩再说嘛!”
——刘明恒《人事变动》(《当代作家》1998年第4期)
3.更多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娱乐场所,在不清楚对方的姓名、年龄、职业、身份等特征时,又要询问对方,此刻不称呼又显得无礼,仅仅用“喂”、“哎”等用语也显得缺少涵养甚至有失身份,于是用“小姐”称呼语不仅会引起对方的注意,还可能赢得对方(年轻女性)的好感,至少可减少女性对发话人的反感。
例3:“小姐哇,有没有毛片口罗?”马鳖学着广东腔。“没有。就算有,现在是严打时期,哪个敢放口罗!”
——谭纯武《同在屋檐下》(都市三部曲之一《芙蓉》1997年第1期)
“小姐”称呼语的言语交际功能,体现了称呼语的社会化用法的泛化。这也正是“小姐”生命力如此顽强的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称呼语的“小姐”既不再具有辈分、亲属、老幼等意义,也正在失去权势关系(上下、主仆关系)的象征,而向人际间的平等关系发展。
“小姐”称呼语的流行与泛化,实际上是“小姐”一词的旧词新用。它的发展一波三折,反映了语言发展变化的特点,体现了语言使用的社会现状。既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不会增加言语交际者及语言学习者的负担,同时,“小姐”称呼语的泛化还深刻地反映了几千年来人们传统伦理观念的突破、新的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解放,真实地折射出了语言与社会文化和政治历史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小姐”作为言语交际中称呼对方的礼貌用语,顺应了时代发展,满足了交际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1] Ralph Fasold.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guag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2] 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
[3] R.Brown&A.Gilman.ThePronounsofPowerandSoli-darity[G].社会语言学译文集,1985.
[4] R.Brown&M.Ford.Address in American English[J].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1964.
[5] 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6] 孙蔷.令人尴尬的小姐[J].新观察,2002(3).
[7] 李成军.小姐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1(1).
[8] 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9] 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1(1).
On the Application the Word“Xiao Jie”from“Power”and“Solidarity”Perspectives in Social Address Forms
GENG Jing-bei
Address forms are the words speakers use to designate the person they are talking to.The word“xiao jie”is a common appellation in our daily lif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anguage.Based on the opposite notions of“power”and“solidarity”,the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pragmatic features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the word “xiao jie”.
address forms;xiao jie;power;solidarity
H136
A
耿敬北(1979-),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文体学及外语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