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和运行模式的探讨

时间:2024-07-28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上海,201203)

罗月琴

·杏苑纵横·

高校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和运行模式的探讨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上海,201203)

罗月琴

承载着中医药大学文化精神与历史积淀的高校中医药博物馆,在全国各省市中医药院校内如火如荼地建立起来,成为21世纪弘扬祖国医药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在当前博物馆建设热潮中的问题,是必须首先转变高校对博物馆建设的认识,把博物馆的建设看成是一种有价值的投资,看到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必将对自己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明确中医药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建馆前做好可行性研究和论证,改变原先高校博物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本文以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为例,认为高校博物馆可以通过大力开展科普活动、主动走出原有的圈子、加大开放力度、不断实现展览创新,由点及面打造一批优秀的中医药科普示范学校和社区、形成中医药科普活动辐射点,积极开发科普活动资源包、实现资源共享,运用互联网系统给社会观众传递信息、开发中医药类的益智游戏等一系列科普宣教的工作方法建立公共服务机制,来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高校 中医药博物馆 建设 运行模式 科普

承载着中医药大学文化精神与历史积淀的高校中医药博物馆,在全国各省市中医药院校内如火如荼地建立起来,成为21世纪弘扬祖国医药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因此,中医药博物馆也成为了中国高校博物馆建立的主要学科门类之一。随着各地中医院校新校区的扩大,中医药博物馆的馆舍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但在其迅猛发展的势头下也暗藏隐忧[1]。现在很多高校,校领导看到别的学校都在建造博物馆,觉得自己不建,好像没有面子。所以在当前博物馆建设热潮中的问题,是必须首先转变高校对博物馆建设的认识,要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即对博物馆的建设和支持不是面子问题,而是一种有价值的投资,看到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必将对自己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博物馆,不只是高校自己的博物馆,而是“在高校的公众博物馆”。对高校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行模式进行探讨,可以增强高校博物馆对公众的服务意识,创新思路,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认识博物馆,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明确定位目标,做好可行性研究

诚然,中医药博物馆的定位一般是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中医药的悠久历史和和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人们对中医药的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推动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促进人们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和保健意识;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促进中医药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2]。但是各个地方高校的特长有所不同,因此在建馆时不应只关注博物馆的建筑本身和建筑外观,一味追求大面积,高投入,停留在硬件建设的层面,不考虑原有的文物以及标本的数量,不考虑博物馆建成以后究竟如何运行,特别是陈列展示如何在当地的科学文化教育中发挥作用。目前普遍的问题是重建筑轻功能,重硬件轻软件。学校建造博物馆,一般都是先有投资规模和建筑方案,甚至是博物馆建成后,再交给博物馆人员搞陈列展览设计、考虑博物馆里面的运行。而在使用时发现问题多多,很不实用,由此带来“中看不中用”的后遗症。学校建造博物馆,应该先考虑其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要做好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馆舍建设应该围绕如何实现博物馆的功能来进行,还要充分考虑博物馆的收藏研究、陈列展示、文化交流、智性休闲和综合运营,要依据博物馆现在已有的和未来可能拓展的内容、功能和运行状况,以务实的态度来考虑博物馆建筑硬件的设计,不但要满足专家和学生的需求,而且要适应一般普通观众的要求,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并融入当地城市的主旋律或民族医药文化的特色,这是当前和今后高校搞博物馆建设尤其应该重视的问题。认清自身的优劣势,确定自己的特色,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使命。

博物馆的管理体制

高校博物馆应该成为高校的二级独立机构,实行校党委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无论是新建的中医药博物馆还是老的医史馆与标本馆合并,都应当成为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而非挂靠在某个学院、学校的宣传部、图书馆,甚至是某个教研室门下。因为一些高校仅将博物馆作为科研、教学的载体,忽略了它的社会属性,忽略了它是对外进行科普宣传的窗口和加强学校与社会交流的平台,这也是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新筹建的博物馆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明确归口管理是博物馆长远发展的保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90%的高校博物馆都是挂靠在宣传部、图书信息中心或主要学科专业的教研室下,这也制约了这些博物馆,使其难以走出高校的象牙塔,去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而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下属的独立二级部门,走在全国高校博物馆的前列,也使其新馆在落成的10年间,率先成为全国、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3A级旅游景点,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上海市工业旅游基地,浦东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技教师拓展课程教学实践基地以及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教学基地。已接待中外观众近20万人次,得到国家和地方各级领导以及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参观者的高度赞赏和普遍好评。每年积极组织、举办和参与面向中小学生和市民的丰富多彩、富有特色、效果明显的科普活动,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的窗口。

另外,中医药博物馆馆内的机构设置也需改革配套,不能简单地以中医部、中药部和校史部进行划分,而是要以适应博物馆发展或观众需求为主线进行机构设置。可以成立藏品和标本研究保管部、文物征集和标本制作部、陈列展览部、科普教育部、外联策划部等等,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编制应当扩大,正所谓“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他们应该是专职人员而非兼职人员,他们的学缘结构可以广泛一些,不仅仅是医学或药学专业人员,还可以是文博、历史、中文、新闻、计算机、广告设计等专业人员,对馆内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包括管理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因事设岗,以岗选人,实行贤者上、庸者下,有上有下的灵活机制,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励和调动馆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打破高校博物馆传统单一的封闭运行模式,改变其与世隔绝、闭门造车和门庭冷落的被动局面,而换之以面向社会、面向观众,主动服务于社会,在服务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新的管理体制。

建立公共服务机制

作为科普教育前沿阵地的高校中医药博物馆,其功能不再局限于围绕教学和科研展开。因此,与一般重视科普性和趣味性的社会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更强,这就决定了博物馆在先天方面便难以对本专业之外的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这就需要我们的博物馆在公共服务和科普活动上下功夫。

1.要加大开放力度,不断实现展览创新

博物馆不能为了节约开支,每周只开放1~2天,更不能实行只在有观众来参观时才开门的开放制度。高校中医药博物馆应该实行全天候开放,尤其是在节假日,更是接待普通非专业观众的大好时机。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民众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促使了养生概念的红火。“神医”张悟本、“养生大家”李乙骗术的披露,折射出的是大众中医药知识的匮乏。由于公众没有受过普及教育,缺乏相关知识和判断能力,因此,他们会在休息空余的时间到中医药博物馆来汲取相关知识。只要博物馆开放,就会有人来参观,这样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博物馆的建筑是硬件设施,但提供的展览与服务,则是配套软件。只有硬件、软件双双达标,才能吸引参观者反复走进博物馆。再精的展品、再好的展览,日子久了也难免出现“审美疲劳”。为让博物馆“常展常新”,可以定期开设临展,比如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相关的医药文化展,符合当地民族特色或流派的医药展,也可以定期更换部分展品,最好是每两至三年更新或增加一个展项,展项应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在吸引更多新观众的同时,也“挽留”住了大批老观众。

2.建设中医药科普示范学校和社区,形成系列可辐射的科普活动点

尽管来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参观的学生人数在逐年递增,中医药科普大篷车越开越远,但是每次参观和临展的时间都太短,无法满足一部分同学探究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愿望。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依托自身标本馆丰富的药材标本和百草园药用植物栽培经验以及百草园的建设经验,为中医药科普示范学校的中药标本馆和百草园的建设提供参考和积极的指导。在我馆开展的中医药科普进中小学活动中,巡展的中药标本、药用植物盆栽让许多学生和老师们都很感兴趣。很多学校都希望建立百草园和教学中药标本馆。如南码头小学、张江高科实验小学、长岛中学、上海中芯国际学校等8所学校建设了百草园和小型中药标本馆,在其中医药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科普教育参与机制,注重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对青少年独立思考、动手能力的培养。采取启发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趣味性。我们和中小学的骨干教师一起编写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科普书籍,并把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关系,药用植物的识别、观赏、养护等知识,药食同源的认知,眼保健操穴位保健知识等列入学校的校本课程中。把首批的8所中医药示范学校作为辐射点,经常举办中医药科普活动,带动周边学校的学生们一起参与,可以彰显出中医药科普工作的实效性,效果明显,同时又提高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知名度,可谓是一举两得。

对于社区的中医药科普活动,则需要更加注重实用性。可以为社区学校开设《中医药社区教育》课程,经常到居委会、敬老院举办中医药科普讲座,甚至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巡展、测血糖、量血压、赠送药用植物盆栽和中药香囊等一系列活动,让居民感受中医药理论源于生活,并为我们日常生活所用。通过建设若干个中医药特色示范学校和社区,总结出一整套较为稳定的博物馆-学校-社区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形成系列有形和可辐射的科普活动点,具有不小的社会影响力。

3.开发科普活动资源包,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高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大都来自于本校的专业教师,他们具有扎实的科研功底,颇高的科研水准,无论从藏品研究抑或标本制作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开发科普活动资源包更是驾轻就熟,这都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当然每所高校的优势专业不尽相同,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发具有自己专业特长的中医药科普活动资源包,如果各自开发一个,则有几十个资源包可供高校中医药博物馆之间共享和交流。我们就可以利用“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使全国各地的人们能在自己的家门口,同时参与体验丰富多彩的中医药科普活动。

开展中医药科普教育,设计活动资源包时,特别需要以人为本,能够以“实践——创新——发展”为指导思想,让人们在学习有关中医药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一些养生保健的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评价和解决人体健康问题。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让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4.充分利用信息互联网,科普宣传全天候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上网了解信息,上网学习,上网休闲娱乐,不只限于青少年,一些中老年人士也很有兴趣。博物馆应该拥有自己的网站,将馆藏精品数字化后,随时随地可供大家欣赏;注册博物馆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来传递业务信息,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同时,每一位前来参加中医药科普活动的观众都可以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使者,他们将展厅图片,或者自制的香囊、护手霜、树叶书签等作品上传于微博、微信、QQ空间、论坛等这些新媒体时,也对我们所设计的科普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保持互动信息通畅,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这需要博物馆的信息员专门来维护,在发布信息的同时,也得到了观众的反馈,既能增加与观众的交流,又能促使我们的服务提升一个台阶。

利用互联网开发、设计蕴含中医药理论的益智游戏也是传播科普知识的途径之一。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加,玩游戏已悄然成为人们排解压力的流行方式。玩游戏不仅能够调节情绪,还可以锻炼提高反应能力、手脑的快速配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开发这种寓教于乐的中医药益智游戏也可成为今后科普工作的亮点和重点。

结 语

高校中医药博物馆从以往主要面向本校学生的专业教学和学校外宾、领导、客人参观转为更多地向社会开放,其影响也与日俱增,成为人们了解中医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祖国医药文化中一笔可再增值的无形资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科技的进步,“终身教育”的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高校博物馆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种,有着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新形势下,高校博物馆应该改变现状,面向社会,拓展服务功能,争取在人的终身教育中起重要的作用。所有的博物馆都遵循这样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运作模式:博物馆提供公众服务——获得公众的关注和支持——博物馆提供更好的公众服务——获得更多的公众关注和支持[3]。高校中医药博物馆通过这一运作模式,不断开拓新思路,运用新方法,设计出人们所喜爱的科普活动,将岐黄文化得以传承,并不断地发展创新。

[1] 和中浚.中医高校博物馆及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的喜与忧[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科学教育版),2010,12(1):49- 50.

[2] 罗月琴.浅论中医药博物馆的定位和建设[J].中医文献杂志,2006,24(1):56- 57.

[3] 夏婷.中美博物馆的运行机制比较及对我国博物馆发展的启示[J].科普研究, 2012,7(2):29- 33.

G268

A

1006- 4737(2016)06- 0064- 04

2016- 07- 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