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新时代多维需求的新医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时间:2024-07-28

张守华, 陈俊国, 王方芳, 沈娟, 商蓉郁, 倪庚, 秦宇彤, 黄春基

2019年4月,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发布“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重点强调了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1]。其中,“新医科”是教育部提出的概念,是依据新时代社会发展、科技革命及医学进步等方面的新情况和新需求,在传统医科基础上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新医科”体系,培养能够支撑健康中国建设、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卓越医学人才[2]。研究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医科”人才培养策略,能为推进“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从社会、科技、医学3个维度研究明确“新时代”的多维内涵及需求,构建“新医科”人才培养策略,以期为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1 问题的提出

人类历史上,从远古时代的医巫传承、古典时代的师带徒、中古时代的经院教学、近代的早期院校教学,再到现代的医学教育,医学人才培养历来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一方面,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或范式,如目标、内容、方法等,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另一方面,医学人才培养需求也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不同时代的医学人才培养需求也不尽相同。“新时代”通常指与旧时代相对应的“新的历史时期”,其内涵具有多维性,可以从社会、科技、医学等维度来解读,如社会的新时代、科技的新时代、医学的新时代等。“新时代”内涵的多维性决定了其对医学人才培养需求的多维性,即“新医科”人才培养应满足的“新时代需求”具有多维性,如社会维度需求、科技维度需求、医学维度需求等。“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新医科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载体,应与“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多维需求相适应[3]。

2 新时代的多维内涵及需求

2.1 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时期指党的十八大到21世纪中叶[4]。作为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其内涵及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全面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构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需要培养世界一流的医学人才队伍,为解决全球健康问题与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5]。

2.2 科技发展的新时代

科技革命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创了蒸汽时代;以电力大规模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创了电力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创了信息时代。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开创人工智能时代,并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影响着全球医学教育改革[6]。

2.2.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契机,持续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创新成果在医药卫生领域的转化和运用,使更多科技创新成果惠及人民健康,需要进一步提升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发展生物医药前沿学科专业和关键核心技术,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世界科技强国,为维护人民生命和健康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也需要大力加强医学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2]。

2.2.2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育人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新兴和交叉学科及产业领域超越了传统学科门类,不仅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新要求,也对当前医学学科专业门类划分提出新挑战。另外,健康影响因素的多维复杂性,对整合运用医、理、工、文等多学科知识和视野应对未来健康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

2.2.3 探索智能时代培养范式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临床诊疗、医疗装备、药物研发等医药卫生行业正呈现出数据化、精准化、智能化特征,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需求;同时,医学教育正呈现出数字化、全球化、智能化的趋势,也将重塑医学人才培养范式[7]。

2.3 医学发展的新时代

人类医学先后经历了原始医学、经验医学、实验(生物)医学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时代,正迈向“医+X”时代。人们的医学观、健康观及疾病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医药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拓展和提升,对推进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创新提出了新需求。

2.3.1 更新传统医学思维观念当前,医学人才培养仍然受传统医学模式和思维理念的较大影响,如在医学实践中习惯从生物学视角运用还原方法分析研究人体健康问题,注重用手术、药物及理疗等方法改变病理变化,而忽视影响人体健康的心理、社会等维度变量及情感需求等。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深刻变化和医学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迫切需要更新医学人才的思维理念,从根本上消除传统医学思维定势和医学实践习惯的影响。

2.3.2 培养多学科知识和视野随着医学专业和职业横向划分越来越精细,医学人才视野范围和职业领域越来越狭窄,逾越“知识的狭窄”和“狭窄于知识”,需要医学人才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广博的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视野来分析、预测和应对未来的健康问题。

2.3.3 进一步提升岗位胜任力随着现代医学由以疾病为主导转向以健康为主导的趋势,医学服务内涵不断拓展,如由医疗为中心转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四位一体,由关注少数伤病人员健康拓展为关注全民健康,由关注伤病及康复周期延长为关注生命全周期等,因此对医学人才的岗位胜任力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8]。

3 新医科人才培养策略

3.1 社会维度的培养策略

3.1.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改革创新医德培育体系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将人文教育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由专业思政课程、健康人文教育、文化通识教育组成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升医学人文和职业道德素养;通过多维课程设计、典型案例示范与英模言行感染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效应,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提升政治品德和职业道德,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大医精诚” “医者仁心” “敬畏生命”等职业精神,积极营造“崇医、爱医、敬医”文化氛围,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和文化熏陶;开设医德课程教学,使医学生充分认识高尚医德的重要意义,系统掌握社会义医德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要求,在学习和实践中自觉地以医德准则要求自己,不断提升医德素养水平[9]。

3.1.2 以“健康中国”为目标,探索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宏观层面,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优化学科、专业分类及布局,如加强全科、儿科、精神科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学制、学位和培养类型及质量结构,推进院校、学科、专业、学制、学位及考评等一体化改革。在院校层面,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保障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氛围,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在微观层面,更新“教”与“学”的观念及习惯,推动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创新等。

3.1.3 以“民族复兴”为引领,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打造世界一流人才培养平台。瞄准全球医学教育发展前沿及趋势,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教学及科研平台:成立以中国为核心或主导的国际医学教育学术组织及合作组织,强化全球协同创新与经验交流;以中国专家为核心或主导,吸引全球各国专家参与,打造面向全球、顶级权威的学术刊物及学术网络等。二是培养世界一流人才队伍。追踪世界医学教育及科技发展前沿,对接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领域,开展“医学+X”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和国际视野的医学领军人才[10];依托世界一流实验室或实践教学设施,开展国际联合攻关科研项目,吸引和集聚全球优秀师资和拔尖创新人才。三是引领全球医学教育发展。主动应对国际医学教育竞争,根据世界医学教育发展走势,打造可供各国借鉴或采用的中国理念、中国标准和中国范式;建设国际医学教育研究中心,积极寻求行业、学科或专业创新突破点,如以影响全球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防治为突破点,创建可供全球推广的制度、模式、经验及技术、方法体系[11]。

3.2 科技维度的培养策略

3.2.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一是重塑体系结构,加强医学教育与医学服务、医学研究、医学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增进“医” “教” “研” “产”体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和协同创新,探索构建“医教研产”一体化的育人模式,着力提升医学人才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健康服务能力[12]。二是转变教学流程。由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积极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大力提升医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三是升级核心要素。积极将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升级教学计划、运行、评价、质量监控及教学督导等教学管理体系,重塑课程形态(如建设智慧课程、翻转课程、在线课程等),改革教学模式方法,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等。

3.2.2 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育人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新时代包括医学在内的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应着眼新兴和交叉学科及产业发展趋势,及时修订人才培养的学科门类划分,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方式等;鼓励前沿科技和新兴行业参与,打造涵盖医、工、理、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医+X”人才培养体系,赋予医学人才扎实的基础、高超的医疗技能、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广阔的全球视野以及引领科技发展的创新力[13]。

3.2.3 探索智能时代培养范式依据人工智能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顺应医学教育数字化、全球化、智能化趋势,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创新成果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探索智能时代医学人才培养新范式,如开发智能医学类专业、课程;重塑课程形态,建设智慧课程、翻转课程、仿真课程等;改革教学模式,基于人工智能过程化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智能推荐等,实现教师精准化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3.3 医学维度的培养策略

3.3.1 更新传统医学思维观念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应转变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大健康”人才培养理念,重塑医学人才的思维观念,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中与“大健康”理念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一要转变传统以“疾病诊疗”为中心的狭隘“学科教学”观念的影响,重塑以“人体健康”为中心、基于整体医学观的“大健康”教学理念,强调人体健康的整体统一性,在关注人体生物学变量的同时,重视情感、精神等方面需求,在重视科技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文关怀等;二要转变传统以“学科专业”教学为中心、以职业谋生为目的的“专业学习”观念,基于健康影响因素的多维复杂性,重塑“大健康”学习理念;三要转变传统以“分科分阶段”教学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观念,基于医学教育系统完整性重塑系统整合教学管理理念。

3.3.2 强化系统整合思维能力应对学科专业过度分化而带来的人的片面化发展问题,需要强化系统整合思维能力培养。未来“医+X”时代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对口专业”能力,更需要“跨界整合”思维能力,以更好地整合利用理、工、农、文等多学科知识为人类健康服务。为此,应推进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整合再建,特别是在学科专业层面推进医学与人文、医学与工程、医学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整合建设,在课程层面推进基础与临床、正常与异常、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整合再造,在教学方法层面推进线上与线下、课堂与课外、科研与教学等方面的整合改革。

3.3.3 培育卓越的岗位胜任力依据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服务内涵拓展现状及趋势,科学预测、分析和判断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的新需求,为改革优化新医科人才岗位胜任力培育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当前,临床医学人才的岗位胜任力中,除应具备疾病预防、临床诊疗、健康促进及人民健康权益维护等方面过硬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好的人文素养、良好的身心素质、较强的创新精神和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