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用德尔菲法构建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时间:2024-07-28

柯思思,朱朝阳,张刚,严亚琼,杨小兵,汪鹏

2017年流感的肆虐进一步凸显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医院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防治机构和优先感知部门,其应对能力将直接影响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成败[1]。武汉市人口众多、人群流动性大,新发传染病、摄入有害物质的食品引发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因有毒化学品泄漏造成的职业中毒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数据显示,2004-2012年武汉市共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60起,病例数2 427例,死亡3例[2]。虽然武汉市拥多家部省属医院、部队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稳居中部地区龙头地位,医疗卫生资源丰富,但目前缺乏对武汉地区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研究。本文采用文献调研和专家评分法,建立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源与方法

1.1 专家选择

本文咨询专家的纳入标准为:①工作单位包括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行政部门以及高等医学院校等;②工作年限为从事公共卫生工作或具有丰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经验10年以上;③学历为本科及以上;④职称为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副科及以上行政职务。

1.2 研究方法

1.2.1 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检索国内外大量文献和咨询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对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要求,初选出包含11个应对能力方面、39个具体指标在内的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

1.2.2 两轮专家咨询对18名专家进行两轮问卷调查,要求各位专家根据自身情况对调查问卷打分和提出建议。对各指标的重要性采用李克特量表,1~5分分别为不重要、一般、重要、很重要、极重要。专家对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熟悉程度按照“不熟悉、了解一点、一般、比较熟悉和非常熟悉”分别赋值“0.2,0.4,0.6,0.8和1”。专家的判断依据主要从个人感觉、参考文献、工作经验和理论分析四个方面综合考虑,对每一个方面的影响程度按照“大、中、小”赋予不同的分值。见表1。

表1 专家判断依据及影响程度赋值表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专家构成情况

18位专家中,其中男性11名,占61.11%;研究生15名,占83.33%;副高及以上职称16名,占88.89%;高等医学院校4名,卫生行政部门1名,医院8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5名;工作年限15年及以上有13名,占72.78%。见表2。

2.2 专家积极系数

本文共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第一轮发放专家咨询问卷18份,收回有效问卷18份,专家积极系数为100%;第二轮发放专家咨询问卷18份,收回有效问卷18份,专家积极系数为100%。两轮专家咨询均显示专家积极性高。其中12名专家建议将二级评价体系改为三级评价体系,10名专家建议调整部分指标。

表2 专家构成情况 n,%

2.3 专家权威系数

本研究18名专家的平均判断系数为0.878,熟悉系数为0.856,平均权威系数为0.867。

2.4 专家协调系数

第一轮专家的协调系数为0.328,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二轮专家的协调系数为0.439,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二轮专家协调系数比第一轮有所提高。见表3。

表3 专家协调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

2.5 指标的调整

2.5.1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第一轮咨询结果见表4。为了使评价体系的层次更加明了直观,根据各位专家的意见,文本将第一轮的二级指标评价体系修改为第二轮的三级指标评价体系,同时对部分一级指标的顺序和名称做了调整。一级指标中“应急制度”和“应急预案”合并为“应急制度建设”;将“实验室检测能力”合并到“监测与预警”,将“消毒隔离”合并到“医疗救治”;“应急体系”改为“应急组织建设”,“应急物资”改为“应急保障”,“信息报告与交流”改为“信息报告”。“公众宣传教育”的平均得分为2.28,变异系数为0.39,予以删除。

2.5.2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第二轮咨询结果见表4。根据各位专家第一轮咨询问卷的打分和建议,整理出了第二轮咨询问卷。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显示,所有指标的重要性平均数均大于3.5,变数系数均小于0.25,符合纳入标准,最终形成了包含7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的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见表5。

表4 两轮专家咨询各级指标重要性平均值和变异系数范围

一级指标重要性变异系数二级指标重要性变异系数三级指标重要性变异系数应急制度建设4.33±0.490.11应急工作制度4.00±0.690.17应急预案3.94±0.540.14院内制度4.50±0.510.11相关部门制度4.28±0.570.13不同类型预案4.67±0.490.10预案评估与修订4.28±0.670.16预案普及性3.83±0.790.21应急组织建设4.67±0.490.10领导小组4.56±0.510.11应急小组4.50±0.510.11应急专家库4.33±0.490.11监测与预警3.89±0.320.08疾病监测4.11±0.680.16检测能力3.94±0.800.20监测种类4.28±0.570.13监测信息汇报4.22±0.550.13检测种类3.89±0.760.20检测设备4.06±0.730.18医疗救治4.33±0.490.11现场救援4.44±0.700.16医疗诊治4.17±0.860.21传染病防治4.44±0.700.16院前救援4.56±0.510.11转诊能力4.56±0.700.15收治方案4.11±0.830.20院内治疗方案4.22±0.730.17消毒净化4.44±0.700.16防护设备4.22±0.880.21隔离措施4.33±0.770.18应急保障3.78±0.430.11应急资金4.11±0.760.18应急物品4.00±0.770.19应急资金筹集3.94±0.730.18应急资金管理3.78±0.730.19应急物品管理4.17±0.710.17应急药品储备4.28±0.570.13应急防护储备4.06±0.730.18应急培训与演练4.17±0.380.09应急培训4.28±0.570.13应急演练3.83±0.710.18应急培训种类4.56±0.510.11应急培训考核4.11±0.470.11应急演练种类3.78±0.550.15应急演练考核3.67±0.490.13信息报告4.78±0.430.09卫生行政报告4.72±0.460.10疾控部门报告4.39±0.500.11

3 讨论

3.1 建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失误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6]。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是指一个机构所拥有的能承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任务的各要素的总和[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救治工作需要多部门共同采取应对措施,而医院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提供医疗救治与心理服务的关键场所[1],其应急能力的强弱引起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关注。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张慧[8]首次在国内建立了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综合评价体系;朱德香[9]对广东省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和验证;陈虹等[10]在军队数字化医院中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目前医院应急能力相关研究发现,当前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医院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全面,设计不严格;②指标设计不合理,实际操作性不强;③评价指标体系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因此,本研究拟根据武汉市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科学、合理、适用的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2 德尔菲法咨询结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德尔菲法是专家会议预测的一种发展,依据若干不同领域专家的知识、经验,对已拟出的指标进行分析、判断,并根据重要性赋予相应的数值和权重,与其他经验预测方法相比较,获取的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因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德尔菲法在国内医学、卫生领域应用最为广泛[11]。专家咨询过程中,评价指标和专家的选取至关重要[12]。本文在广泛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咨询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参考国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要求,结合武汉市实际情况,最终拟定了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报道[13],德尔菲法咨询的专家人数应控制在15~50人,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各个部门的意见,本文最终选择了来自省部级医院、市属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行政部门、高等医学院校等多个部门的18名专家参与。一般认为,专家积极系数达到50%比较合理、60%比较理想、70%以上非常好[13]。本文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均达到100%,说明专家的积极性高,咨询结果稳定可靠。专家权威系数为0.867,大于0.7,说明专家的权威程度高,对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相当熟悉。一般认为协调系数在0.5[14]波动区域,说明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本文第二轮专家协调系数为0.439,且经过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专家的意见较为集中。两轮专家咨询后,所有指标专家给出的重要性平均数均大于3,变异系数均小于0.25,满足德尔菲法的要求,说明专家各指标的意见比较集中,对评价体系较认可。

3.3 该评价体系能较全面反映区域应对能力

本研究利用德尔菲法筛选出了包含7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的武汉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全面地反映武汉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完善的应急工作制度,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应急预案是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提;成立领导小组、应急小组、应急专家库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卫生行政和疾控部门报告是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扩散、蔓延的关键;充足的应急资金和应急物品是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开展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是提高应急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意识、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关键举措;疾病监测和检测能力是衡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能力的重要指标;现场救援、医疗诊治和传染病防治是评价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核心内容。本研究从应急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信息报告维度方面,确保合理的政策,以便医院进行科学化的管理,提高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从应急保障和应急培训与演练维度方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保证医院应急队伍的知识更新和应急战斗能力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物资和药品及时供应;从监测与预警和医疗救治维度,强调医院的应急能力,保障医院能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避免和减少人员的伤亡。

3.4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虽建立了武汉市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但由于缺乏对评价体系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导致该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同时,未统筹考虑各地经济水平、医疗卫生资源的差异,导致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质量和水平,不仅需要各级医院的重视和参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和各级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的指导,更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有效转变政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观念、完善卫生行政部门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参与是提高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重中之重。在信息化一体化的当下,建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医院,更应该考虑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这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下一步将对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尝试增加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指标,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制订更加符合现代化、人性化需求的评价体系,为卫生行政部门指导二级以上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