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李燕飞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南宁 530007)
SWOT分析法,S(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es)是劣势,O(opportunities)是机会、T(threats)是威胁,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旨在寻找最佳的、可行的战略组合,是产业发展分析常用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种子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蚕种是特殊的农业种子,具有不可替代、季节性强、技术要求高、生产风险大等特性。广西是中国蚕桑生产第一大省,蚕种的安全供应对全区蚕桑产业稳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分析了广西蚕种产业发展的内部因素(优势和劣势)和外部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对蚕种产业发展提出了提高蚕种业高效发展对策的几点建议,供业内人士参考。
据统计,2010年以来,广西区每年饲养蚕种的量都在500万张以上。2018年广西区蚕种饲料量达850万张,占全国饲养量一半以上,是中国最大的蚕种市场。广阔的市场容量支撑了广西区蚕种业的发展,2013年广西区蚕种场规模达到顶峰,生产单位达30家,具备600万张蚕种生产能力。
广西区的蚕种市场是最早开放的市场,上世纪末广西就开始实行蚕种生产经营市场准入制,凡具备条件者可从事蚕种生产蚕种经营活动。从2002年起又实行蚕种生产经营单位资格认定,各蚕种场蚕种可在广西范围内生产经营。2007年正式实行蚕种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只要有许可证就可以生产经营蚕种。蚕种场生产经营方式灵活,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方式,极大的调动了蚕种场生产经营的活力。
广西蚕种生产实行的是三级原种四级繁育制度。经过50多年的发展,广西区已经建设成较为完善的现代蚕种生产体系,建成了中国最大的桑蚕原种繁育基地广西桑蚕良种繁育试验示范基地,占地71.6hm2,具备20万桑蚕原种生产能力。建成了一批繁育能力强的蚕种生产企业,目前广西区获得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生产单位有20家,实际投产生产单位16家,年生产蚕种300万张以上。
建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站,对蚕种进行统一强制性检验检疫。建立了一支技术过硬,获得资质认证的检验检疫队伍。通过母蛾检验检疫、成品卵抽检、母蛾动态抽检、蚕种检疫准出制度等方式开展蚕种生产经营监督管理,使广西区的蚕种经营有序管理规范化。
各市县农业执法部门根据《广西蚕种管理条例》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指南》,每年都进行蚕种市场执法,防止不合格蚕种流入广西区蚕种市场,保障了广西蚕种市场秩序和广大蚕农的用种安全,促进了蚕种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各级政府和部门对种桑养蚕基础设施投入缺乏,蚕室、蚕具等养蚕设施投入不足,导致设施陈旧简陋,饲养方法粗放简单,“人蚕共居”常见,消毒防病措施无法落实,造成蚕茧质量差、等级低。桑园更新换代投入大,低产桑园量大面广,追肥、防病、防虫都要资金投入。先进实用技术不能很好推广,养蚕前统一消毒、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蔟具改良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产实用技术也因资金不足不能有效持续开展。
蚕种监管难度大,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准入门槛放宽加大监管难度。20世纪末广西就开始实行蚕种生产经营市场准入制,凡具备条件者可从事蚕种生产蚕种经营活动。由于个体经销商多,蚕种销售渠道复杂,蚕种销售市场混乱,质量监管困难。二是区外蚕种大量进入广西市场,并且没有在广西当地农业主管部门登记备案,以各种方式逃避监管或以低价倾销扰乱广西蚕种市场的正常秩序。三是小蚕共育户数量多分布广,农业主管部门对其蚕种来源是否合法很难监管到位。四是市县一级农业执法基础薄弱,执法队伍不够,与蚕桑产业发展壮大不匹配,无法开展有效的监督执法[1]。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商务部8部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茧丝绸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扎实推进茧丝绸行业转型升级。2018年2月,广西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自治区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规模化集约化桑蚕示范基地建设推进茧丝绸产业提质增效的通知》,推进广西区规模化、集约化桑蚕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蚕桑产业发展,正申请把蚕桑产业列入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并印发了《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广西九张创新名片工作方案(2018-2020)》〔桂政办发(2018)9号〕文件,重点打造蚕桑等传统优势产业[2]。
蚕桑产业不需要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对肥、水、地要求低,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是广西扶贫的优质产业,也是很多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目前全区54个贫困县中有46个发展种桑养蚕。2018年贫困县桑园面积11.69万hm2,约占全区51.16%,同比增长10.26%;蚕茧产量16.8万t,约占全区41.17%;蚕农售茧收入约78.41亿元。
广西6个蚕桑生产重点市非常重视发展蚕桑产业,把蚕桑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支柱产业来抓。百色市的平果、凌云、靖西、那坡等市县先后出台政策,由财政统一购买桑苗无偿提供给农户扩种桑园,对标准大蚕房、小蚕共育室、蚕沙池建设给予财政补贴,聘请农民桑蚕生产技术员指导生产。河池市的宜州区出台以奖代补政策,对蚕沙池、大蚕室等蚕桑基础设施设备给予补贴。
近年来,特别是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多端,蚕桑产业链各环节所涉及到的蚕种、蚕茧、生丝等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加剧了企业与蚕农的风险,大大挫伤蚕农养蚕积极性。同时以印度、越南等为代表的国家在日本等国援助下,加大投入发展蚕桑产业,使得这些国家蚕桑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对广西构成一定的潜在威胁[2]。
广西蚕桑产业大部分以传统小规模家庭分散经营为主;养蚕劳动力老龄化严重,文化素质较低;机械化、组织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偏低,标准化、省力化等先进实用技术应用率不高,生产管理较为粗放;桑蚕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标准化蚕房、高产桑园等各方面基础条件仍比较落后。2019年极端气候多次发生、蚕桑病虫害频发,蚕茧价格大幅度下降等不利因素加大养蚕风险,与水果、甘蔗等农作物相比,蚕桑比较效益有所下滑。广西区部分蚕桑主产县农业产业结构出现调整,存在农民挖桑改种水果或甘蔗现象,造成桑园面积下降,产业增长空间有限,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冲击。
广西作为全国最大的蚕桑生产区,许多生产企业涌入广西区市场,蚕种、商品小蚕共育市场竞争激烈,以次充好,兜售假冒劣质蚕种等各种恶性竞争突出,蚕桑品种混乱,给蚕种市场秩序和质量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蚕种、商品小蚕共育、蚕药、蚕茧市场监管难度大。
提高政治站位,把蚕种业体系建设放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高度来思考,进一步完善广西区蚕桑种业体系建设。
各地政府要加大对蚕种场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要设立专项资金或加大部门预算用于扶持蚕种场的发展,对投资蚕种场的资金给予政策支持,对原蚕基地建设在土地流转、蚕农培训及设施设备的购置上给予扶持。同时鼓励蚕种场通过有关渠道争取发改委、农业农村厅、科技厅等有关部门的项目与资金支持,为蚕种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根据《广西蚕种管理条例》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指南》,加强指导市县对蚕种质量各环节进行检查监管,包括蚕种场、小蚕共育室(场)、蚕种经营场所的日常检查指导,提高蚕种生产水平。二是加强区外流入蚕种的监管,防止不合格蚕种流入广西区蚕种市场。三是针对广西区蚕业系统技术干部、管理人员、农业执法人员、对口蚕种生产单位、小蚕共育户、种养大户、蚕农等进行技术和普法培训[3]。四是做好广西区蚕种生产情况统计,及时做好全区蚕种生产信息收集整理与信息发布,完成各冷库数据统计、上报、分析和共享工作,做好全区每半月蚕种生产发放数量统计工作,为各蚕种场进行蚕种生产供应提供参考和指导。
加强生产研发,重点开展轻简化、省力化种养配套技术及蚕桑病虫害绿色防控实用技术的研究,发挥蚕桑产业创新团队功能,多级联动推广推广应用优良蚕桑新品种,加大条桑育、轨道式喂蚕车、方格蔟自动上蔟等省力化种养技术和机具的推广力度,力争小蚕共育率、方格蔟应用率达80%以上,以技术应用提升蚕茧质量,推进产业提质增效[4]。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网络,依托科技平台和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生产一线加强蚕桑生产指导,加大各级蚕业技术人员培训及农民培训,提高养蚕基地的防微能力和蚕种生产技术水平。
鼓励公司、企业、个人建设投资蚕种场,投入资金通过承包、合资等方式淘汰或整合一些基础弱、规模小、信誉差的制种单位,扶持和建设一批质量好、信誉好的蚕种场,提高蚕种产量质量,积极推进蚕种生产经营向区域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打造广西蚕种品牌,以抵御市场的波动和风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