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罗国庆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2018年度广州综合试验站组织召开了桑果种植技术、菌核病防治技术、桑园管理技术、菜桑生产技术等技术培训班、研讨会10期,现场观摩会4期,开展广东省蚕桑生产调研61次,技术咨询181次,发放培训资料1028余份,培训基地县岗位人员25人次,农技人员数80人次,农民602人次,种养大户数89人次。广州综合试验站育成桑树新品种6个,其中果桑新品种粤椹123(CNA20160060.5)、粤椹143(CNA20160061.4)、粤椹145、(CNA20160062.3)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抗青枯病杂交桑新组合粤桑110、粤桑119、粤桑120通过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现场鉴定。广州综合试验站团队与泰国签订《养蚕与蔬菜兼用桑叶品种选育及配套应用技术研发》1份,并赴泰执行政府间合作项目1次;与缅甸签订《中缅抗性蚕桑品种高效种养技术示范与推广》 1份。广州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发表论文1篇,申请专利3项,获授权专利2项。
2018年度广州综合试验站育成的3个桑树品种“粤桑11号”、“粤桑51号”、“粤椹大10”和3个家蚕品种“粤蚕6号”、“粤蚕8号”、“粤蚕9号”被列为2018年广东省主导蚕桑品种,占广东省蚕桑全部主导品种的100%,果桑种植管理技术列为广东省主推技术。广州综合试验站2018年生产推广“粤桑11号”桑种子416.5kg,“粤桑51号”桑种子366.5kg,“塘10×伦109”166.5kg,“69×851”桑种子2374kg,繁育“粤椹大10”、“粤椹28”、“粤椹74”等各类果桑苗木30万株,并在全国推广果桑品种及多倍体杂交桑品种,其中杂交桑品种“粤桑11号”、“粤桑51号”辐射到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东盟国家。广州综合试验站在阳山基地县的小江、高峰、水口等乡镇建设了年产优质蚕种15~20万张规模的原蚕生产和新蚕品种试繁基地,全年繁育“粤蚕6号”原种830张,制种1.8万张,在翁源、罗定、仁化等全年繁育“粤蚕6号”原种9653张,生产一代杂交种6.7万张,该品种实用经济性状和丝质性状优良,受到蚕农和丝厂的一致好评。在阳山、罗定等基地县建立了家蚕天然彩色茧研发与生产应用示范基地,全年繁制彩色黄茧品种“粤蚕黄茧1号”普通种425张。广州综合试验站还在各基地县生产示范“华康二号”、“粤蚕10号” 、“粤蚕细纤1号” 等家蚕新品种,完善了其配套繁育、饲养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广州综合试验站在翁源、英德等地区建立了桑树抗青枯病新品种选育评比示范基地,开展桑树抗青枯病新品种选育的多点试验,选育出了桑树抗青枯病新品种110、粤桑119、粤桑120等3个强抗青枯病杂交组合,并通过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现场鉴定。在韶关市翁源县建立了桑树种植修复重金属污染基地,并建立了重金属污染温室内人工圃,培育重金属耐受性强的育种材料。在广州市白云区周家庄村和钟落潭镇流溪河地区分别建立了菜桑生产试验示范基地,研究不同品种、栽培密度、收获间隔、修剪模式等试验处理对菜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佛山市伦教镇、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建立了果桑采摘示范基地2个,示范展示果桑良种良法栽培模式,为蚕桑都市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样板。
广州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继续参与了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从国内新收集桑树种质资源21份,并先后从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收集果桑种质资源8份。广州综合试验站通过航天诱变创制新种质资源,通过返回时卫星搭载了8个组合的种子,育苗获得了320个航天诱变单株,并入库保存。试验站对保存的桑树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分子标记遗传背景等进行了全面鉴评,构建了桑树种质数据库,对保存的家蚕种质资源的多酚、黄酮等活性物质进行了鉴评,筛选出一批高活性家蚕种质;利用鉴评出的优良育种素材,先后选育出了粤椹123、粤椹143、粤椹145等3个果桑新品种,并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广州综合试验站在佛山顺德区建立了1个蚕沙饲料草鱼生态健康养殖饲养示范基地,进行了水产养殖试验,推动了蚕桑生态草鱼料在广东水产养殖业的推广与应用。试验站调查了翁源蚕桑病虫害发生情况,按照蚕业经济岗位专家的要求,开展了多项问卷调查,并已汇总相关岗位专家。试验站与阳山县兴达蚕业有限公司、广东信达茧丝绸股份公司、罗定市奔康茧丝绸有限公司等继续研究与完善了熟蚕收购、投资型种桑养蚕农场或农庄、“公司+研究所+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2018年度建立了“投资型种桑养蚕”家庭农场(蚕桑农庄)8个,作为高效生态蚕桑产业技术试验与示范基地,实现了提质增效。
2.1.1 蚕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推广
(1)“粤蚕6号”的推广应用
为了加快家蚕新品种“粤蚕6号”的推广力度及成效,试验站总结了“粤蚕6号”原蚕在饲养及繁制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了该品种的原蚕饲养技术要点,在阳山基地县的小江、高峰、水口等乡镇建设了年产优质蚕种15~20万张规模的原蚕生产和新蚕品种试繁基地,在阳山繁育“粤蚕6号”原种830张,制种1.8万张,在翁源、罗定、仁化等繁育“粤蚕6号”原种9653张,生产一代杂交种6.7万张,全年繁育生产“粤蚕6号”原种1.1万张,生产一代杂交种8.5万张,该品种实用经济性状和丝质性状优良,受到蚕农和丝厂的一致好评。
“粤蚕6号”品种原种繁育成绩表明其适应性强,强健好养,繁育系数较高,原蚕抗性强,死笼率低,茧形大而匀整,担茧制种比普通品种提高约18%。“粤蚕6号”一代杂交种经农村饲养推广应用以来,具有发育快,眠起齐一,抗性强,茧型匀整的优点。对新品种的蚕茧进行缫丝成绩表明,该品种蚕茧上一米丝长较长,解舒性能好,茧丝质优良,生丝品位提高,平均出丝率13.5%,比普通品种提高1%,生丝品位提高1~2级。实用经济性状和丝质性状优良,受到蚕农和丝厂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粤蚕黄茧1号”的推广应用
“粤蚕黄茧1号”作为一种特色家蚕新品种,为了加快该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及成效,广州综合试验站与阳山和罗定基地县蚕种场签订该品种蚕种生产协议,2018年繁制彩色黄茧品种“粤蚕黄茧1号”普通种425张,并在阳山、罗定等基地县建立了家蚕天然彩色茧研发与生产应用示范基地,引进先进彩色茧丝生产技术,共同建立从品种、农村饲养基地、协会、缫丝、产品的彩色茧研发生产体系。该品种农村饲养成绩表明:新品种发育快,眠起齐一,强健好养,抗病、抗高温多湿能力强,茧色金黄、均匀,缩皱中等,茧层结实,万蚕产茧量高,全茧量大。单张蚕种产茧约50kg,比普通品种“两广二号”增加4.5kg,受到蚕农的一致好评。缫丝成绩表明,新品种蚕茧上车茧百分率高,解舒好,茧丝质优。利用彩色茧壳生产丝绵呈黄色、鲜艳、柔软、透气性强,初步确定黄茧丝的缫丝与应用技术,极大地加速了彩色茧蚕种的应用推广。该品种综合经济性状优良,是一对适合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特殊多用途家蚕新品种。
(3)其他家蚕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广州综合试验站还在各基地县生产示范“华康二号”、“粤蚕10号” 、“粤蚕细纤1号” 等家蚕新品种,完善了其配套繁育、饲养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2.1.2 “粤桑11号”等优质高产杂交桑树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广州综合试验站选育的3个桑树品种“粤桑11号”、“粤桑51号”、“粤椹大10”被列为2018年广东省主导蚕桑品种,其中“粤椹大10”被列为2018年度最受欢迎主导品种,果桑种植管理技术列为广东省主推技术。试验站2018年生产推广杂交桑种子2539.7kg,其中“粤桑11号”桑种子416.5kg、“粤桑51号”桑种子366.5kg、“塘10×伦109”166.5kg、“69×851”桑种子2 374kg。与广东省翁源县、增城市等合作繁育“粤桑11号”、“粤桑51号”等杂交桑苗800万株,在全国推广果多倍体杂交桑品种,已辐射到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东盟国家。除杂交桑外,试验站还繁育“粤椹大10”、“粤椹28”、“粤椹74”等各类果桑苗木30万株,极大的促进了中国果桑产业的发展。
广州综合试验站在已建立的“粤桑51号”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制种地,先后进行了两期“粤桑51号”父母本的嫁接繁育,在已建立的制种地里,择选一年生健壮无病的父母本枝条为接穗,用6个月龄的广东桑塘10×伦109苗木为砧木,总计嫁接母本3.5万株,父本0.5万株,经精心培育,母本成活率76%,父本成活率约61%,新扩建了“粤桑51号”制种地2hm2,按行距1.5m,株距1.0m,母本∶父本为7∶1的规格种植,确保了优质桑种的生产。为保证优质种苗的生产,分别在南海、增城扩建了为保证优质种苗的生产,分别在南海、增城扩建了“粤桑51号”种苗繁育基地, 生产的“粤桑51号”种子一部分由种苗繁育基地繁育桑苗,一部分供应桑苗生产专业户繁育桑苗,对育苗数量较多的农户,进行定期进行技术跟踪指导,从而保证优质种苗的生产供应。试验站在阳山县的小江镇沙寮村建设1 个桑树新品种“粤桑51 号”的连片种植示范基地3.3hm2,建立示范点,进行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示范与应用。试验点调查结果充分显示:示范点每667m2桑园产叶量3523.2kg,每667m2桑园产茧量172.4kg,平均张种产茧量58.3kg,每667m2桑园产值3309元,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有效提高了桑园单位面积桑叶产量和经济效益,每667m2桑园纯收入可提高20%~35%,示范效果显著,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2.1.3 桑树抗青枯病新品种选育
广州综合试验站在翁源、英德等地区建立了桑树抗青枯病新品种选育评比示范基地,完成了3个抗青枯病杂交品种粤桑110、粤桑119、粤桑120区域性多点比较试验,3个品种的抗病能力、产量、品质均优于现行抗病品种,符合育种目标,并通过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现场鉴定。
桑树抗病基因克隆及功能验证研究,基于桑树抗青枯病转录组结果,筛选了一批抗病转录因子基因。克隆了3个WRKY基因、1个NAC基因和1个MYB基因,检测的这5个基因在病原菌侵染后的表达,选择3个WRKY基因进行启动子克隆,并转化了拟南芥进行功能鉴定,拟解析这些转录因子抗病的分子机理。
2.1.4 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广
广州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继续与阳山县兴达蚕业有限公司、广东信达茧丝绸股份公司、罗定市奔康茧丝绸有限公司等继续研究与完善了熟蚕收购、投资型种桑养蚕农场或农庄、“公司+研究所+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2018年度已在阳山县、翁源县、罗定县等示范基地县建立“投资型种桑养蚕”家庭农场(蚕桑农庄)8个,作为高效生态蚕桑产业技术试验与示范基地,实现提质增效。
2.2.1 菜桑品种选育与示范
在广州市白云区周家庄村和钟落潭镇流溪河地区分别建立了菜桑生产试验示范基地,面积分别为4.0hm2和2.3hm2,研究不同品种、栽培密度、收获间隔、修剪模式等试验处理对菜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菜桑配套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研究不同品种、栽培密度、收获间隔、修剪模式等试验处理对菜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菜桑的产量和质量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广东杂交桑的桑芽产量显著高于浙江嫁接桑,不同修剪模式和种植密度也对菜桑产量有明显影响。
对44个菜桑杂交组合桑芽营养成分和口感品质进行研究,检测水份、蛋白质、粗纤维、灰分、可溶性糖、总酸和VC等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并对桑芽的嫩度和鲜甜度等食用口感品质进行评价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检测的营养成分和口感指标都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其中C9、C16和C33三个组合综合评分最高;桑芽的嫩度与粗纤维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鲜甜度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综合评分与粗纤维呈极显著负相关且与可溶性糖呈显著相关。据此确定粗纤维和可溶性糖含量作为菜桑口感品质评价的指标。
以感官品质和桑叶菜POD 活性为主要指标,进一步优化了现行菜用桑品种粤桑11号速冻桑芽菜的加工工艺,有效减少速冻后桑叶菜营养成分的损失及最大限度保持了桑叶菜的食味和品质。
2.2.2 果桑不同用途新品种选育研究
广州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继续参与了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从国内新收集桑树种质资源21份,并先后从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收集果桑种质资源8份。试验站通过航天诱变创制新种质资源,通过返回时卫星搭载了8个组合的种子,育苗获得了320个航天诱变单株,并入库保存,进一步充实了果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2018年度通过种间杂交创制果桑新种质资源,以白桑为母本、广东桑为父本组配杂交组合,获得杂交种子,已育苗移栽建立鉴评筛选圃,下一步从杂交群体中筛选不同成熟期的果桑种质资源。继续对保存种质资源进行特早熟、特迟熟及高活性成分果桑品种选育,初步评价筛选了特早熟及特迟熟果桑种质8份;继续对人工诱导获得的85份四倍体果桑资源进行经济性状及理化性状调查,为多倍体果桑品种选育提供优良育种材料。对来源于不同国家、不同桑种的160份桑种质资源其桑果中DNJ活性物质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桑果鲜果中DNJ活性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变幅为0.01~0.31mg/g。
广州综合试验站对利用鉴评筛选出的优良育种素材,利用倍性育种、杂交育种等新技术从杂交后代群体中筛选优良单株,经定向培育育成优质高产桑果新品种粤椹123(CNA20160060.5)、粤椹143(CNA20160061.4)、粤椹145、(CNA20160062.3),并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2.2.3 蚕沙饲料研究应用
在佛山市顺德区建立了1个蚕沙饲料应用于草鱼生态健康养殖饲养示范基地,进行水产养殖试验,继续确定蚕桑生态草鱼料的最适饲料配方,最适养殖阶段与养殖时间,明确其对肉品质、机体抗病能力、水质改善等方面的作用,推动蚕桑生态草鱼料在广东水产养殖业的大量推广与应用。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效果明显,蚕沙组肌苷酸含量较对照组提高33.3%,肌肉EPA、DHA、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等有益物质及风味氨基酸含量提高13.8%,腹脂明显减少(降低50.0%),肌肉中蛋白质含量提高15.3%,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提高108.0%。说明蚕沙配合饲料在草鱼的生态养殖中使用,对改善肉品质、提升风味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2.2.4 蚕沙生物菌肥研发及推广应用
在广州综合试验站阳山县、化州市等基地县继续开展“蚕沙消毒堆肥一体化”安全生产模式及示范推广。在阳山县与珠海市植物龙公司合作在小江、高峰、水口、黎埠等蚕区设置10个蚕沙收集点,集中收集1050t,经化学处理后,制成有机生物肥,减少蚕沙对环境的污染,有机肥返施桑园,促进种桑养蚕良性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推广效应,为净化蚕区、蚕农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
2.3.1 “粤蚕6号”的推广应用
为了加快家蚕新品种“粤蚕6号”的推广力度及成效,广州综合试验站总结了“粤蚕6号”原蚕在饲养及繁制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了该品种的原蚕饲养技术要点,在阳山基地县的小江、高峰、水口等乡镇建设了年产优质蚕种15~20万张规模的原蚕生产和新蚕品种试繁基地,在阳山繁育“粤蚕6号”原种830张,制种1.8万张,在翁源、罗定、仁化等繁育“粤蚕6号”原种9653张,生产一代杂交种6.7万张,全年繁育生产“粤蚕6号”原种1.1万张,生产一代杂交种8.5万张,该品种实用经济性状和丝质性状优良,受到蚕农和丝厂的一致好评;该品种原种繁育成绩表明:适应性强,强健好养,繁育系数较高,原蚕抗性强,死笼率低,茧形大而匀整,担茧制种比普通品种提高约18.0%。“粤蚕6号”一代杂交种经农村饲养推广应用以来,具有发育快,眠起齐一,抗性强,茧型匀整的优点;对新品种的蚕茧进行缫丝成绩表明,该品种蚕茧上一米丝长较长,解舒性能好,茧丝质优良,生丝品位提高,平均出丝率13.5%,比普通品种提高1.0%,生丝品位提高1~2级。实用经济性状和丝质性状优良,受到蚕农和丝厂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3.2 特色蚕品种粤蚕黄茧1号的应用
“粤蚕黄茧1号”作为一种特色家蚕新品种,为了加快该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及成效,广州综合试验站与阳山和罗定基地县蚕种场签订该品种蚕种生产协议,全年繁制彩色黄茧品种“粤蚕黄茧1号”普通种425张,并在阳山、罗定等基地县建立了家蚕天然彩色茧研发与生产应用示范基地,引进先进彩色茧丝生产技术,共同建立从品种、农村饲养基地、协会、缫丝、产品的彩色茧研发生产体系,该品种农村饲养成绩表明:新品种发育快,眠起齐一,强健好养,抗病、抗高温多湿能力强,茧色金黄、均匀,缩皱中等,茧层结实;万蚕产茧量高,全茧量大。单张蚕种产茧约50.0kg,比普通品种“两广二号”增加4.5kg,受到蚕农的一致好评。缫丝成绩表明,新品种蚕茧上车茧百分率高,解舒好,茧丝质优。利用彩色茧壳生产丝绵呈黄色、鲜艳、柔软、透气性强,初步确定黄茧丝的缫丝与应用技术,极大地加速了彩色茧蚕种的应用推广;该品种综合经济性状优良,是一对适合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特殊多用途家蚕新品种。
2.3.3 多元化专用蚕品种的选育研究
对筛选出的17个家蚕品种的茧层总多酚和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筛选出了富含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的保健活性高的家蚕种质资源5份。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家蚕品种蚕茧层中的总多酚和黄酮含量差异较大,在所测品种间的多酚含量变幅为0.75~14.27 mg/g,含量最高的为绿茧品种301,质量比达14.27mg/g,最低的是白茧品种研7,质量比为0.75 mg/g,仅为绿茧品种301的5.3%。总黄酮含量含量最高为绿茧品种大造,质量比达2.09mg/g;最低为白茧品种高白,质量比为0.23mg/g,仅为绿茧品种301的11.02%。检测了50份代表性家蚕种质资源3龄盛食期体内的粗多糖含量。实验结果发现蚕品种“655”体内粗多糖含量最高,“望城5号”的粗多糖含量最低。
广州综合试验站还在各基地县生产示范“华康二号”、“粤蚕10号” 、“粤蚕细纤1号” 等家蚕新品种,完善了其配套繁育、饲养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2.4.1 多倍体杂交桑树系列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广州综合试验站选育的3个桑树品种“粤桑11号”、“粤桑51号”被列为2018年广东省主导蚕桑品种,试验站全年生产推广杂交桑种子2539.7kg,其中“粤桑11号”桑种子416.5kg、“粤桑51号”桑种子366.5kg、“塘10×伦109”166.5kg、“69×851”桑种子2 374kg,与广东省翁源县、增城市等合作繁育“粤桑11号”、“粤桑51号”等杂交桑苗800万株,在全国推广多倍体杂交桑品种,已辐射到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东盟国家。
广州综合试验站在已建立的“粤桑51号”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制种地,先后进行了两期“粤桑51号”父母本的嫁接繁育,在已建立的制种地里,择选一年生健壮无病的父母本枝条为接穗,用6个月龄的广东桑塘10×伦109苗木为砧木,总计嫁接母本3.5万株,父本0.5万株,经精心培育,母本成活率76.0%,父本成活率约61.0%,新扩建了“粤桑51号”制种地2.0hm2,按行距1.5m,株距1.0m,母本:父本为7:1的规格种植,确保了优质桑种的生产。为保证优质种苗的生产,分别在南海、增城扩建了为保证优质种苗的生产,分别在南海、增城扩建了“粤桑51号”种苗繁育基地, 生产的“粤桑51号”种子一部分由种苗繁育基地繁育桑苗,一部分供应桑苗生产专业户繁育桑苗,对育苗数量较多的农户,进行定期进行技术跟踪指导,从而保证优质种苗的生产供应。试验站在阳山县的小江镇沙寮村建设1 个桑树新品种“粤桑51 号”的连片种植示范基地3.3hm2,建立示范点,进行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示范与应用。试验点调查结果充分显示:示范点每667m2桑园产叶量3523.2kg,每667m2桑园产茧量172.4kg,平均张种产茧量58.3kg,每667m2桑园产值3309元,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有效提高了桑园单位面积桑叶产量和经济效益,每667m2桑园纯收入可提高20%~35%,示范效果显著,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2.4.2 果桑品种选育研究
广州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继续参与了全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从国内新收集桑树种质资源21份,并先后从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收集果桑种质资源8份。试验站通过航天诱变创制新种质资源,通过返回时卫星搭载了8个组合的种子,育苗获得了320个航天诱变单株,并入库保存,进一步充实了果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2018年度通过种间杂交创制果桑新种质资源,以白桑为母本、广东桑为父本组配杂交组合,获得杂交种子,已育苗移栽建立鉴评筛选圃,下一步从杂交群体中筛选不同成熟期的果桑种质资源。继续对保存种质资源进行特早熟、特迟熟及高活性成分果桑品种选育,初步评价筛选了特早熟及特迟熟果桑种质8份;继续对人工诱导获得的85份四倍体果桑资源进行经济性状及理化性状调查,为多倍体果桑品种选育提供优良育种材料。对来源于不同国家、不同桑种的160份桑种质资源其桑果中DNJ活性物质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桑果鲜果中DNJ活性物质含量差异较大,变幅为0.01~0.31mg/g。
广州综合试验站对利用鉴评筛选出的优良育种素材,利用倍性育种、杂交育种等新技术从杂交后代群体中筛选优良单株,经定向培育育成优质高产桑果新品种粤椹123(CNA20160060.5)、粤椹143(CNA20160061.4)、粤椹145、(CNA20160062.3),并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2.4.3 桑树修复重金属污染模式研究
在韶关市翁源县建立了桑树种植修复重金属污染基地,继续总结矿区重金属污染地种桑养蚕可行性模式,并制定出了矿区重金属污染地桑树种植配套技术。
建立了重金属污染温室内人工圃,培育重金属耐受性强的育种材料,对前期在重金属重度污染农田筛选出的一批死剩株移至温室内人工圃,继续用重度污染土壤进行抗性诱导,提高对重金属耐受性,以培育重金属耐受性强的育种材料。
2.4.4 菜桑品种选育与示范
在广州市白云区周家庄村和钟落潭镇流溪河地区分别建立了菜桑生产试验示范基地,面积分别为4.0hm2和2.3hm2,研究不同品种、栽培密度、收获间隔、修剪模式等试验处理对菜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菜桑配套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研究不同品种、栽培密度、收获间隔、修剪模式等试验处理对菜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菜桑的产量和质量存在明显的品种差异,广东杂交桑的桑芽产量显著高于浙江嫁接桑,不同修剪模式和种植密度也对菜桑产量有明显影响。
对44个菜桑杂交组合桑芽营养成分和口感品质进行研究,检测水份、蛋白质、粗纤维、灰分、可溶性糖、总酸和VC等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并对桑芽的嫩度和鲜甜度等食用口感品质进行评价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检测的营养成分和口感指标都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其中C9、C16和C33三个组合综合评分最高;桑芽的嫩度与粗纤维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鲜甜度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综合评分与粗纤维呈极显著负相关且与可溶性糖呈显著相关。据此确定粗纤维和可溶性糖含量作为菜桑口感品质评价的指标。
以感官品质和桑叶菜POD 活性为主要指标,进一步优化了现行菜用桑品种粤桑11号速冻桑芽菜的加工工艺,有效减少速冻后桑叶菜营养成分的损失及最大限度保持了桑叶菜的食味和品质。
2.5.1 分别调查了翁源连片示范区和非示范区的养蚕成绩,详见表1。
2.5.2 调查了粤北翁源和粤西罗定蚕桑病虫害发生情况,详见表2。
表1 翁源连片示范区和非示范区的养蚕成绩
表2 粤北翁源蚕桑病虫害发生情况
2.5.3 按照蚕业经济岗位专家的要求,开展了“桑园病虫害调查”、“基地县蚕桑资源多元利用情况”、“基地县蚕桑生产情况”和“体系基地标准化生产情况”等调查,并已汇总相关岗位专家。
2.6.1 蚕沙饲料研究应用
在佛山市顺德区建立了1个蚕沙饲料应用于草鱼生态健康养殖饲养示范基地,进行水产养殖试验,继续确定蚕桑生态草鱼料的最适饲料配方,最适养殖阶段与养殖时间,明确其对肉品质、机体抗病能力、水质改善等方面的作用,推动蚕桑生态草鱼料在广东水产养殖业的大量推广与应用。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效果明显,蚕沙组肌苷酸含量较对照组提高33.3%,肌肉EPA、DHA、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等有益物质及风味氨基酸含量提高13.8%,腹脂明显减少(降低50.0%),肌肉中蛋白质含量提高15.3%,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提高108.0%。说明蚕沙配合饲料在草鱼的生态养殖中使用,对改善肉品质、提升风味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2.6.2 蚕沙生物菌肥研发及推广应用
在广州综合试验站阳山县、化州市等基地县继续开展“蚕沙消毒堆肥一体化”安全生产模式及示范推广。在阳山县与珠海市植物龙公司合作在小江、高峰、水口、黎埠等蚕区设置10个蚕沙收集点,集中收集1050t,经化学处理后,制成有机生物肥,减少蚕沙对环境的污染,有机肥返施桑园,促进种桑养蚕良性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推广效应,为净化蚕区、蚕农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
广州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继续与阳山县兴达蚕业有限公司、广东信达茧丝绸股份公司、罗定市奔康茧丝绸有限公司等继续研究与完善了熟蚕收购、投资型种桑养蚕农场或农庄、“公司+研究所+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已在阳山县、翁源县、罗定县等示范基地县建立“投资型种桑养蚕”家庭农场(蚕桑农庄)8个,作为高效生态蚕桑产业技术试验与示范基地,实现提质增效。
果桑种质收集评价、优质高产品种创制及应用。本成果根据果桑产业发展的需求,针对果桑种质资源分散、品种缺乏、繁育栽培技术研究不足等问题,系统开展了果桑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创新、优质高产果桑新品种选育、苗木高效繁育及栽培技术体系构建等研发工作。该成果的果桑资源收集最多、分类鉴定和评价最深入、育成的果桑品种推广面积最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收集鉴定了果桑种质资源585份,创制了多倍体果桑种质276份,建立了中国首个果桑种质资源圃和数据库,科学提出优质高产果桑育种目标,建立了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杂交、化学诱变等多种育种手段和定向培育相结合的果桑育种关键技术,育成了“粤椹大10”等6个优质高产专用果桑新品种,其中“粤椹大10”是中国首个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目前占全国果桑种植面积的80.0%左右; “粤椹74”、“粤椹28”等专用果桑新品种填补了中国果桑育种的空白,推动了行业科技进步。建立了果桑苗木快速高效繁育技术规程及果桑规范种植技术规程,苗木出圃率比常规扦插法提高50.0%以上,桑果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促进了果桑产业发展。
本成果审定果桑新品种3个,获植物新品种权6项,制定技术标准2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向科教单位提供果桑资源179份(次),成果在全国16个省(市、区)累计应用面积13.3万hm2,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广州综合试验站继续与蚕蛹加工岗位科学家廖森泰研究员协作,在佛山市顺德区建立了蚕沙饲料应用于草鱼生态健康养殖饲养示范基地,进行了水产养殖试验,确定了蚕桑生态草鱼料的最适饲料配方,推动了蚕桑生态草鱼料在广东水产养殖业的推广与应用;同时协作开展蚕沙菌肥示范推广工作,在阳山、罗定、翁源等基地县示范推广桑园蚕沙生物菌肥,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推广效应。
本试验站与桑果品质评价与加工岗位科学家肖更生研究员协作,在韶关市武江区建立了果桑采摘示范基地1个,示范基地核心区面积6.7hm2,示范果桑品种的良法技术,为蚕桑都市休闲观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样板,成为广东省发展蚕桑多元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示范基地。
同时本试验站还与桑树柞树细菌病毒病防控岗位科学家刘吉平教授合作,在基地县翁源县、阳山县、化州市等开展了蚕桑病虫害普查工作,分析不同蚕区蚕桑病发生基本规律,为病虫害综合防控提供依据。
(1)试验站承担着研究院所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到广东省蚕桑生产基层,经费支出较大,经费不足影响了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转化效率,建议加大对试验站的经费支持力度。
(2)试验站经费下拨较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示范推广的深度和广度。
目前中国菜桑产业蓬勃发展,但菜桑种植模式研究较少,广州综合试验站下年度将重点总结研究出一套菜桑种植技术标准,并建立示范基地示范推广不同栽培品种、栽培密度、采收模式、加工工艺等生产模式等。
目前中国桑果种植品种多为 “粤椹大10”、“云果2号”、“红果2号”等品种,桑果品种较少,已产业化的桑果产品主要的原料品种较为单一,不利于桑果产品质量档次的提高,广州综合试验站将继续开展不同需求的桑果新品种选育,对选育出的桑果新品种制定相应的快速繁育和高效种养技术标准,进行种植和加工产业化示范,以此为果桑多元化利用产业化提供品种支撑。
广州综合试验站已建立了“投资型种桑养蚕”家庭农场(蚕桑农庄),作为高效生态蚕桑产业技术试验与示范基地,下一年度将继续研究与完善熟蚕收购、投资型种桑养蚕农场或农庄、“公司+研究所+协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适度规模经营的高效生态蚕桑产业技术试验与示范基地,实现提质增效。
广州综合试验站下一年度将继续对粤北蚕区开展蚕桑病虫害普查工作,分析不同蚕区蚕桑病发生基本规律,为病虫害综合防控提供依据。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