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由四川蚕桑产业发展变迁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4-07-28

杨雯雯

(四川省崇州市崇庆中学1509班,四川 崇州 611230)

四川省作为蚕桑生产大省,蚕桑生产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几起几落。笔者收集了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历年蚕茧生产和农村人均收入数据(见表1),查阅了相关资料,解析四川蚕桑产业兴衰的原因,引发对四川蚕桑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表1 四川省历年蚕茧生产和农村人均收入数据

注:①表中发种量、产茧量、均价等数据由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提供;②表中农村年人均收入数据来自裴娟所著《四川农民收入增长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蚕桑生产起伏变化及原因分析

为更便于说明,现基于表1数据,将四川省在改革开放以来蚕桑生产的起伏变化情况绘制成折线图(图1)。

图1 四川省历年发种、产茧及单产

分析四川省蚕桑发种、产茧发展历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发展节点。

(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国农村实行分田到户、自主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由于当时农村产业结构单调、农民经济来源渠道少,载桑、养蚕是四川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从1989-1995年,1张种蚕茧收入占农民年人均收入的20%以上(见图1),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蚕桑产业呈现连年增长的势头,1995年达到历史最高峰,全省年发种量698.9万张。此阶段蚕桑生产特点为:①参与面广,几乎家家栽桑、户户养蚕;②单户养蚕规模小,以“四边桑、箔箔蚕、篼篼茧”为主;③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张种产茧量仅20多公斤。

其间,由于对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丝绸重登世界第一宝座和蚕茧生产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两项荣誉的片面宣传,忽视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利。①丝绸行业劳酬脱节、福利差、奖金水平低、劳动强度大,又多是女工,丝绸企业后继乏人;②生产资料议价供应,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而丝绸产品出厂仍执行1966年的老价格,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影响生产发展;③生产设备陈旧,同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拉大;④企业留利很少,职工收入很低,影响积极性的发挥;⑤栽桑、养蚕比较效益低:以每亩收入比较,比络麻少收入35%,比棉花少收入29%,比淡水鱼少收入26%,栽桑面积、养蚕数量逐年下降。造成丝绸企业大面积半停产、停产或关闭,1983年开始,蚕茧生产出现大滑坡。

(2)1987年开始的“蚕茧大战”,时断时续,到1995年发展到顶峰[1],原料茧价格高且质量差,造成丝绸企业普遍亏损,不仅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同时由于“蚕茧大战”后茧价低、农民卖茧难,蚕农丧失信心后大面积挖桑、毁桑,蚕茧生产基础遭到严重的损害。另一方面,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后,中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城市就业机会增加,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1995年后四川蚕茧出现历史上最大的滑坡。

(3)21世纪,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带动农村劳动力价格的增长,栽桑养蚕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效益未得到充分挖掘,出现农村养蚕队伍主要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局面,栽桑养蚕技术无法得到落实和提升;自1995年后,四川蚕桑产业一直处于低迷萎缩状态。

(4)商务部于2006年正式启动“东桑西移”工程,同时把东部现代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移到中西部,比如供应链理念、订单农业、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等,这些理念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逐步改变西部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产技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四川省蚕茧均价首次突破20元/kg,发种量和产茧量均小幅攀升。

此期间,受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蚕茧价格大跌,农民大量弃桑、毁桑,造成四川蚕桑产业出现新一轮滑坡。

(5) 2008年后,四川蚕桑生产进入规模保持稳定、产量和质量稳步提升阶段。痛定思痛,四川蚕桑产业回归以质量、效益为中心,注重科技带动的理性发展。借鉴东部现代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大力推广“公司+农户”生产模式,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后栽桑返租给农民,给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优良蚕种,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新技术,回收农民生产的蚕茧,保障农民的经济收益。这种生产模式取得很好的成效,如绵阳天虹公司就是示范这一模式的典范。

2 关于四川省蚕桑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2.1 蚕桑产业的发展需要提升效益

在农村,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必须保障农民有显著的收益。以1995年为节点,在此之前,养1张蚕种的收入占农民人均年收入的20%以上(见图2),养蚕收益占比高,栽桑养蚕为农村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出现蚕桑生产节节攀升的局面。1995年以后,张种收入与农民人均年收入的差距逐步拉大(见图3),呈离散状,由于蚕茧价格增长相对较慢,而农民经济收入渠道增多,养蚕收入占农村家庭经济的比重逐步下滑,蚕桑产业逐年萎缩。

如今,按当前四川省的一般情况预算,每个劳动力一季能饲养2张蚕,从饲养到上蔟售茧所需时间为25d左右,收入2400多元,而外出打工一人一个月可获得工资3000元及以上。用老百姓的话说,他们更愿意从事打工的单一而且单纯的工作。

2.2 蚕桑生产需要提高劳动效率

劳动密集型的蚕桑产业,在提供农村大量劳动力就业机会的同时,必须考虑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新中国建国以来,蚕桑发展了几十年,至今仍离不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归根结底还是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劳动效率低的缘故。其它如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农作物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已相当高,劳动效率几十倍的增加,已经迈入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模式。如何突破蚕桑产业机械化生产瓶颈,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关键。动物养殖方面,如今家禽和家畜的饲养都进入了工厂化时代,蚕茧生产仍主要是一家一户的传统生产方式。蚕桑生产组织方式需要大力改进,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

图2 1张蚕种养蚕收入占农村人均收入比例图示

图3 张种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比较图

2.3 蚕桑产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蚕桑生产大国,但是长期以来蚕、桑优良品种的选育进步不大,至今仍在沿用19世纪80-90年代选育的品种。加之蚕桑生产自动化程度低,丝绸产品的后加工技术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使得行业发展受到很大局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突出地需要科技进步支撑和带动。如蚕、桑优良品种选育方面的突破,推进蚕桑生产的自动化,提升丝绸产品的后加工技术等。家蚕人工饲料研究及适宜人工饲料饲养蚕品种的选育将是蚕茧生产能否进入工厂化时代之关键。

2.4 蚕桑产业应走规模化种养道路

未来农业生产,将是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主力军,蚕桑产业亦然。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利于规模化种养经营,提高效益。根据四川省2016年统计数据,全省农户1813万户,耕地面积673.54万hm2,农村户均耕地面积约3713m2,有限的土地资源,已不能满足农民从土地生产获得理想效益的需求。加快城镇化建设,让大部分农民进城,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让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从事农业生产是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就蚕桑产业而言,以家庭夫妻或回乡创业大学生为主体,创建以3.3hm2桑园为起点的小型蚕桑家庭农场,是未来推进蚕桑产业的希望之路。目前,在江苏和安徽已在推广3.3hm2蚕桑家庭农场生产模式[2]。

以3.3hm2桑园的蚕桑家庭农场为例,做简要分析如下:

(1)产茧生产效益:3.3hm2桑园,夫妻二人经营,根据四川地形地貌情况,每667m2桑园产茧量以120kg计,参照2013-2017年四川蚕茧均价5年平均为36.28元/kg,667m2桑园产值4353.6元,扣除蚕种250元、农药100元、化肥200元、雇佣临工800元(四、五龄大蚕期饲养用工)等费用,亩桑纯收入3000元左右,则3.3hm2桑园年纯收入约15万元。

(2)省力化作业:运用桑园养蚕大棚饲养,耕作使用小型旋耕机,伐条用电动桑剪,蚕座消毒使用电动喷粉机,以及条桑育、自动上蔟等省力化养蚕技术,降低劳动成本。

(3)调整养蚕布局节本:将原来每年养四次蚕改为六次,降低单次养蚕数量,减少雇佣劳动力投入,增加收益。

(4)多种经营增效:充分利用桑园土地资源和废弃桑枝条开展多种经营,增收增效。根据当地气候、土质、市场情况,合理安排多种形式的桑园套种,如:桑树+中药材、桑树+冬季蔬菜、桑树+牧草等;利用废弃桑枝生产食用菌;桑园放养土鸡、鸭、鹅[3];具备条件的可栽植果叶兼用桑,开展以桑葚采摘,桑、蚕美食为主题的休闲农业。

[1] 吴清德. 由“蚕茧大战”到“挥泪毁桑”引发的思考[J]. 农村经济与技术,1996:33-34.

[2] 朱训庆. 蚕桑家庭农场,未来蚕桑产业崛起之希望[J].科学与财富,2015(7):92.

[3] 朱永群,杜周和,左艳春.“桑草套作,蚕鸡套养”效益分析[J]. 四川蚕业,2009(4):55-5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