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蚕桑体系红河综合试验站2017年度进展*

时间:2024-07-28

黄 平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云南 红河 661101)

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

2017年累计推广优良家蚕品种1.91万盒,其中云蚕9号、华康2号等抗病性品种6100盒,秋华×平30、秋华×平30等雄蚕品种1.3万盒,鲜茧产量804t,产值3252万元,优良家蚕品种养蚕量、鲜茧产量及产值较上年分别增加了7.7%、8.1%、23.5%。推广优良桑树品种女桑、强桑1号、农桑14号、农桑8号617hm2,较上年增长了12.8%,每667m2桑园产茧量达140kg,产量较老品种增长了30%。开展67hm2高产创建示范桑园,实施了桑园节水灌溉(滴灌)、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集成技术,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平均667 m2桑园产鲜茧达209.8kg,比对照增长了18.3%。开展适度规模示范20 hm2,示范户53户,人均桑园面积3773m2,通过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平均盒种产茧量达到45kg,667 m2桑园产茧量达155kg,户均收入达到3.95万元。在祥云、鹤庆、陆良等蚕区推广优质果桑品种苗木及穗条,推广优良果桑品种47 hm2,通过鲜果采摘、休闲观光等经营模式,667 m2桑园产值达到1万元,较常规667 m2桑园养蚕产值最高8000元算,667 m2桑园收入增加25%。推广省力化地蚕育3万m2,缓解了夏秋季养蚕量大、蚕房不足、劳动力短缺的矛盾,推广小蚕环境控制仪300台,消毒机500台,切桑机50台,省力化桑剪3000把,小蚕塑料共育盒8530个。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集成创新,累计新增鲜茧403.2t,蚕农增收1814.4万元。

2017年,在鹤庆县、巧家县、大姚县、镇沅县、景东县等地建议了专家基层工作站,加强科技推广与服务,对陆良不结茧蚕、鹤庆倒春寒等应急性事件进行了跟踪调查及应急处理。开展茧丝绸企业及蚕桑基层部门技术服务,组织安排30余名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培训及服务,并与基层技术部门共举办培训160次,累计培训基层农技术人员和养蚕大户1309人次,培训蚕农1.39万人次。在鹤庆县六合乡、昌宁县勐统镇、大姚县石羊镇和元阳县沙拉托乡建立了4个脱贫工作点,并与当地签订了扶贫协议,涉及桑园面积200 hm2,养蚕农户867户,共3121人,蚕农合计收入1094万元,户均收入1.26万元,人均收入3505元,较去年增收13%。

2 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2.1 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

2017年在鹤庆、陆良、蒙自、景东、祥云5个示范县累计推广云蚕9号、华康2号等抗病性品种6100盒,平均盒种产茧量45kg,产值1153万元;在鹤庆、景东推广秋华×平30、秋华×平30等雄蚕品种1.3万盒,平均盒种产茧量41kg,产值2099万元。优良家蚕品种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蚕农积极性较高,养蚕量、鲜茧产量及产值较上年分别增加了7.7%、8.1%、23.5%。

推广优良桑树品种女桑、强桑1号、农桑14号、农桑8号617 hm2,较上年增长了12.8%,其中新植桑园417 hm2,桑园嫁接200 hm2。通过桑树新品种示范推广,桑叶产量提高了30%,667 m2桑园产茧量达140kg,此外,桑褐斑病、桑白粉病等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开展67hm2高产创建示范桑园,实施了桑园节水灌溉(滴灌)、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集成技术,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平均每667m2产鲜茧达209.8kg,比对照增长了18.3%。

开展适度规模示范20hm2,示范户53户,人均桑园面积3773m2,通过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平均盒种产茧量达到45kg,667 m2桑园产茧量达155kg,户均收入达到3.95万元。

2.2 蚕桑资源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

在祥云、鹤庆、陆良等蚕区推广优质果桑品种苗木及穗条,推广优良果桑品种47hm2,通过鲜果采摘、休闲观光等经营模式,667 m2桑园产值达到1万元,较常规养蚕667 m2桑园产值最高8000元算,667 m2桑园收入增加25%。

在祥云推广桑叶茶5t,带动农户生产桑叶茶27t,推向了市场,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在鹤庆制作了12道桑、蚕食品菜,并由鹤庆广播电视台进行了报道,促进了桑、蚕食品的推广普及。

2.3 高效专用多元化蚕品种的研发、选育与示范

在蒙自、鹤庆、陆良开展人工饲料共育技术试验,试验品种为云蚕9号,共推广300盒,疏毛率90%以上,发育整齐,其中蒙自蚕茧单产41.2 kg/盒、鹤庆蚕茧单产37.5 kg/盒、陆良蚕茧单产38.7kg/盒,大蚕期改喂桑叶后产茧量与全龄桑叶育相比,张种产茧量减少幅度在3%以内。用人工饲料养蚕,有效避免环境污染、农药中毒,简化了养蚕环节,大幅度提高工效,但生产成本较高,专业化程度较低,今后将进一步提高发育整齐度和饲育成绩、改进饲养技术和饲育形式。

与赵爱春岗位专家合作研究转蜘蛛丝基因的转基因家蚕。以家蚕实用品种932为材料,将构建好的含有蜘蛛丝基因的转基因载体与辅助质粒一起注射进932母蛾刚产下的卵中,在辅助质粒的作用下将蜘蛛丝基因转移到家蚕基因组上,使其在家蚕体内表达。经过多代自交筛选,目前已纯化得到3种转基因家蚕,分别是带有EGFP绿色荧光标记的转基因家蚕932-M1FG和932-M2G,带有红色荧光标记DsRed的转基因家蚕932-FM1和932-FM2。对932-FM1和932-FM2的茧层率和全茧量调查发现,932-FM1和932-FM2的茧层率和全茧量均明显高于野生型家蚕品种932。由于932-M1FG和932-M2G含有EGFP绿色荧光,对蚕茧影响较大,未做调查。

2.4 高效生态多元化桑品种研发、选育与示范

利用资源圃保存的野生桑资源中筛选获得一株开雄花较多,叶片大并且柔软,叶片质量较好且发芽较早的优良野生资源作为杂交父本,以云桑2号和云桑798杂交选育的优良F1代作为母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优选并利用秋水仙碱处理其冬芽获得变异的枝条,经过鉴定其为同源四倍体,命名为云桑5号,进行了区域品比试验,在楚雄州的大姚、姚安、永仁、陆良、鹤庆、景东、巧家等地推广45hm2,表现良好。通过产叶量和养蚕成绩的调查发现其年产叶量显著高于目前云南主要栽植的农桑14号,其养蚕成绩和湖桑32号无显著性差异,而高于农桑14号和云桑2号。

通过野外考察搜集云南地区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优选出10份性状特异的野生桑树资源,并进行桑叶营养成分、主要经济性状、种子萌芽率、挂果性状等调查分析。在10份云南特异野生果桑种质资源中,有2份资源开雄花,雄花花序特长,易收集花粉,可作为育种的父本;1份资源为广东桑,挂果性强,果大且成熟整齐,可直接应用;1份资源为蒙桑,桑果虽小,但结果多,且结实率和发芽率高,是抗旱砧木选育的理想资源;6份资源为长果桑,果大且长、挂果能力强、生长势强,可与栽培品种进行杂交培育长果型果叶两用新品种。这10份云南特异野生桑树种质资源作为可多元化开发果桑的基础品种,可选择适宜地区栽植,或进一步与栽培品种杂交,培育出新的品种材料。

通过杂交选育获得一表现优良的果桑品种,暂命名为云果2号,然后对其品质进行了检测,测试的品种为云果1号、云果2号、云桑2号和粤椹大10,测试的项目有蛋白质、粗纤维、矿质元素、水分、灰分、总糖、总酸、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花青素、总黄酮和氨基酸,测试中心为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测试结果显示云果2号蛋白质含量偏中;粗纤维含量较高;灰分含量适中;总糖和总酸含量较高,具有酸酸甜甜的特殊风味,口感较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维生素C含量适中;花青素含量和其余三个品种无显著性差异;其总黄酮含量为最高;氨基酸含量适中;重金属含量在标准范围内,因此云果2号为品质较佳的优良果桑品种。

2.5 蚕桑病虫害流行监控和绿色生态防控技术研发

完成蚕体蚕座消毒剂艾叶粉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艾叶作为蚕体蚕座消毒的蚕座稍潮湿,石灰的吸湿性较好。早晚秋两季用艾叶粉和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均没有发生严重的传染性蚕病。4龄起蚕上蔟率、结茧率、收茧量来看,用新鲜石灰粉消毒的区4龄起蚕结茧率、收茧量都稍高一点,用艾叶粉消毒的区茧层率和好蛹率稍高一点,差异不明显。

表1 鹤庆早秋蚕试验成绩调查

表2 鹤庆晚秋蚕试验成绩调查

在鹤庆和景东蚕区进行了蚕用添加剂(苏大蚕之宝)178张蚕的试验示范,添食苏大蚕之宝后,各项饲养成绩试验均好于对照,表现为蚕茧茧形大,产量高,抗病力增强,尤其是产量增产效果显著,两季平均万蚕收茧量比对照高1.46kg,每张种按2.8万头计算,增产4.09kg,增产幅度达到8.10%,按夏蚕茧56元/kg计算,张种增收229元,增效明显。

桑花叶萎缩病在云南蚕区发生为害逐年加重,春季发生桑花叶型萎缩病,桑叶皱缩、卷曲、不能正常展叶。为了缓解或控制此病的流行,选择市售药剂:①花叶良方(新型病毒修复剂+葡聚烯糖≥0.5%可溶性粉剂,山东寿光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00倍+600倍;②5%氨基寡糖素水剂(上海沪联物业(夏邑)股份有限公司)500倍、750倍、1000倍;③2%氨基寡糖素水剂(山东申达作物科技有限公司)推荐剂量500倍,并于3月22日、4月1日、4月7日连续三次用药,各药液剂量浓度分别喷雾处理10株发病桑树,另选10株发病株空白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3种药剂各处理药前病情指数介于65.0-82.5间;1次药后病情指数介于60.0-82.5间;2次药后病情指数介于55.0-72.5间。说明试验用药前发病也较为严重,用药时间应尽早为宜。各药剂剂量喷雾后,比较于对照处理,以5%氨基寡糖素水剂喷雾的桑树病枝生长增长率较高,说明此药剂对桑花叶萎缩病株恢复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由于此病害主要于春季发生为害,初步试验说明5%氨基寡糖素水剂对病株具有促生长作用,但该病防治尚需在用药时间、用药方法方面进行改进并试验验证。

桑花叶萎缩病发生时期,采集病株上桑粉虱成虫样本,分批次提取单头成虫基因组DNA共计40份样本。应用MMDaV引物978F/1229R进行样本基因组PCR扩增、目的条带送华大基因公司测序、与NCBI数据库比对,检测桑花叶萎缩病携带。应用本研究设计引物CA/CS进行样本基因组PCR扩增、目的条带送华大基因公司测序、与NCBI数据库比对,检测其桑双生病毒携带。明确桑粉虱是否为桑双生病毒携带者,进行两对引物PCR扩增、检测结果的比较。MMDaV引物978F/1229R对40份桑粉虱样本均可扩增213bp目的条带,选择15个样本条带测序结果表明,12个样本碱基相似性99.53%,与NCBI中桑树皱叶相关病毒(MCLV,kr131749)部分碱基相似性为99%-100%,与桑花叶萎缩相关病毒(MMDaV,kp728254)部分碱基相似性为97%-98%;3个样本因结合问题测序不成功,桑粉虱携带双生病毒检出率80%。

比较了43%联苯肼酯SC不同浓度(100 mg/L、50 mg/L、25 mg/L、12.5 mg/L、6.25 mg/L、3.125 mg/L)及施药量(3.0 mL、2.0 mL、1.0 mL、0.8 mL、0.5 mL、0.3 mL、0.2 mL、0.1 mL)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差异,喷施0.1-3.0 mL的联苯肼酯药液在叶片上的沉积量随着施药量的增加而显著递增,二者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施药量对高浓度(100 mg/L和50 mg/L)的联苯肼酯杀螨活性无显著性影响,而对低浓度(3.125-25 mg/L)的联苯肼酯的杀螨活性有显著影响,其与药液沉积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且联苯肼酯对朱砂叶螨的LC50与药量及沉积量间呈幂函数关系,故联苯肼酯对害螨存在明显致死剂量效应。

表3 联苯肼酯不同剂量对朱砂叶螨的杀螨活性

注: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列数据间在P<0.05存在显著差异性;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同行数据间在P<0.05存在显著差异性(Duncan新复极差测验)。

注:图A为不同喷雾药量下的沉积量箱线图,图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各沉积量平均值间的差异性(P<0.05);

图2 联苯肼酯对朱砂叶螨的致死剂量关系

为了筛选安全高效的生物源杀菌剂,选取了12种市售的植物源和微生物源杀菌剂,开展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试验。每种农药设置5-7个浓度梯度,以推荐浓度为中间浓度,采集健康的桑叶备用。每10 mL药业浸渍10 g桑叶,尽量使药业均匀的浸在桑叶上,浸叶时间为10 s。浸药后将桑叶置于通风处自然晾干,放入塑料盒内,每盒接入30头三龄起蚕作为一个处理,每个处理设三个重复,连续饲喂药叶48 h,以清水处理作空白对照。处理后的试虫置于室温饲养,并于药叶处理后24 h、48 h调查家蚕的死亡率及中毒症状观察。结果:供试杀菌剂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如下表。有表可以看出,饲喂48 h药叶后,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寡雄腐霉菌可湿性粉剂和10%宁南霉素三种杀菌剂高浓度处理的家蚕出现中毒症状和死亡率,其余9种杀菌剂处理组未出现家蚕中毒症状。

在鹤庆、陆良、景东、祥云建立了统防统治示范桑园533hm2,在春蚕前、夏蚕前筛选富桑、桑宝、保桑灵、桑裕、炔螨特、残杀威、咪锰多菌灵等桑园专用农药,采用统一连片防治、统一用药时间、统一用药品种、统一药剂浓度的“四统一”防治方式,同时对蚕区饲养环境、农户蚕室蚕具开展了统一消毒防病。全年桑园病虫害发生均较轻,没有大的蚕病暴发,达到了稳产增产的效果。

在鹤庆县金墩乡邑头村、陆良县板桥镇摆羊村设立13hm2桑园病虫害防控试验点,将桑红蜘蛛、桑蓟马、桑粉虱、桑褐斑病、桑白粉病的化学、生物、物理防控技术进行配套组合,在生产桑园开展应用示范,全过程试验地桑蓟马叶均虫头数、虫叶率得到效好控制,低于对照地(常规防治)相应数值,并且投入成本分别降低了30%。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高效复配杀螨剂”ZL201410333604.8

2.6 桑蚕高效省力机械设备的改进与示范

推广省力化地蚕育3万m2,节省蚕室蚕具投资85万元,节省工费14万元,缓解了夏秋季养蚕量大、蚕房不足、劳动力短缺的矛盾。

推广小蚕环境控制仪300台,消毒机500台,切桑机50台,省力化桑剪3000把,小蚕塑料共育盒8530个,通过蚕业新机具的推广,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对蚕农增收、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2.7 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研究

配合产业经济研究室完成基地县蚕桑生产情况、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调研问卷;对蒙自、陆良、鹤庆、景东和祥云5个基地县的桑园面积、蚕茧生产情况、成本收益、技术培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跟踪调查。

3 重要科研进展

完成“云南桑园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成果申报,并获得2017年云南省科技技术发明3等奖(已公示)。该项技术调查研究了云南桑园主要病虫害的种群分布、消长动态和遗传分化,从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了桑园朱砂叶螨对主要药剂的抗性机理,为优化桑园化学防治技术和专用杀虫杀螨剂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调控等安全性防控措施有机结合,集成构建了桑园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实现综合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应用。

2014-2016年间,该项技术在曲靖、大理、红河、楚雄、保山、昭通、普洱等(州)市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累计推广应用72万hm2,较常规化学防治用药减少2次,667m2桑园平均增加经济收入175.65元,新增蚕茧收入1.9亿元,新增利润4711.80万元,且实现化学农药减施减量,在全省30个蚕桑产区(县、乡、镇、村)培训基层农技和种养大户累计2800人次,技术覆盖60%以上云南蚕桑主产区,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 扶贫工作情况

2017年,共组织开展了蚕桑科技培训16期,培训蚕农1040人次,同时安排8名科技人员长期驻扎在扶贫点进一步深入田间和农户家中指导蚕农栽桑养蚕,确保小蚕共育率在95%以上。通过技术培训与服务,加强消毒防病意识,有效提升了蚕农(特别是种养大户)的技术水平,保障蚕桑产业的稳产增收。

具体技术措施:一是加大蚕桑专用肥投入补助的力度,确保每一年春季和正秋前统一施两次肥;二是强化养蚕过程中消毒防病工作,加大药物、设施、设备的投入,确保无病高产;三是加大对桑园、标准化大蚕房、固定蚕台等基础设施和补湿器、机动喷雾器等设备的投入力度,打牢蚕桑产业的发展基础。2017年共补助购买切桑机12台、消毒漂白粉27t、复合肥15t,省力化大桑剪200把,支持蚕农改善生产工艺和生产环境,省力化先进生产机具得到进一步推广,对提高蚕茧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巩固和发展蚕桑生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7年新植桑园13hm2,嫁接改造桑园33hm2,蚕户养蚕6000张,平均盒种产量38.5kg,鲜茧产量231.2t,产值1040万元,加上桑园间套种收入54万元,蚕农合计收入1094万元,户均收入1.26万元,人均收入3505元,较去年增收13%。其中,养蚕量达到10张以上,户收入2万元以上的有102户。

5 机制创新情况

结合本试验站工作任务,积极同岗位专家展开合作,共同推进抗NPV品种、雄蚕品种、转基因家蚕、人工饲料、果桑资源等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按照岗位专家的要求,对病虫害调查、桑园间套种、蚕桑生产技术等数据进行统计调查。

依具体情况作为技术支撑机构与本地企业联合开展工作,为企业基地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培养提升企业的科技工作能力。

6 宣传报道情况

2017年8月15日到19日,由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办公室主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承办的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会议、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新进岗位人员培训会和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启动及重点任务推进会三个会议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18个省、区、直辖市35家大学、科研院所、管理部门和企业的7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认为“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已正式启动,进一步推动“十三五”蚕桑体系建设和更好地落实各项重点任务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各岗位和团队成员要围绕各项重点任务,积极行动,努力工作,为“十三五”蚕桑体系建设和产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促进蚕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7 存在问题

(1)示范基地经费不多,基地人员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对基地工作开展和任务完成督导不足。

(2)试验站与岗位专家工作对接力度不足,科技亮点和突破点不多。

8 2018年工作计划

(1)按照“十三五”发展规划年度任务目标积极开展工作,继续开展抗NPV品种、人工饲料、多元化桑树品种、病虫害防控、桑树节水节肥、省力化设备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

(2)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补好科技创新这块短板,增加有效的技术供给,做好技术示范与服务工作。

(3)继续重点推进一些突破、亮点性技术创新工作,突出技术示范带动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