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菁松原种人工饲料摄食性品系的繁育试验

时间:2024-07-28

杨 斌 岳 玲 杜贝贝 顾海洋 黄希云 金欣烨 司马杨虎,3

(1.江苏省大丰蚕种场;2.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3.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江苏 苏州 215123)

菁松原种人工饲料摄食性品系的繁育试验

杨 斌1岳 玲2杜贝贝2顾海洋1黄希云2金欣烨2司马杨虎2,3

(1.江苏省大丰蚕种场;2.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3.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江苏 苏州 215123)

为了解决家蚕中系原蚕对人工饲料极不适应问题,提高现行主推蚕品种中系原种的人工饲料摄食性,苏州大学和大丰蚕种场联合协作,以家蚕品种菁松A系和菁松B系为选育素材,采用系统育种法和高选择压技术,经6个世代的系统选拔,显著提高了各品系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2016年春季大丰区蚕种场对该选育系杂交原种的人工饲料适应性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小规模繁育试验,结果表明:选拔系的饲料适应性显著好于对照, 为提高现行推广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的选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家蚕;人工饲料;菁松原蚕;繁育

家蚕人工饲料育是养蚕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蚕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是今后养蚕业发展的方向[1]。进一步开展家蚕人工饲料的实用化研究,对于促进中国的蚕业技术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研究和推广低成本人工饲料及适应性蚕品种,国内外学者在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人工饲料配方、加工工艺、饲养方法及适应性蚕品种选育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地研究,人工饲料育技术取得了较大进展,首先,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和适应性与蚕品种有关[2-3]。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蚕丝试验场、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等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调查,证明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基本规律是:日系品种一般优于中系和其它系统品种;中系品种中地方品种优于现行品种,杂交种优于原种[4-8]。各品种对不同人工饲料(包括LP饲料及不含桑叶粉的饲料)的摄食性差异表现同样的趋势,对某种饲料摄食性好的品种,对其它饲料一般也有较好的食性[9-13]。不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家蚕与昆虫的食性理论,而且为推进人工饲料养蚕技术的实用化,建立新型养蚕技术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解决家蚕中系原蚕对人工饲料极不适应问题,提高现行主推蚕品种中系原种的人工饲料摄食性。2014年春季,大丰区蚕种场邀请家蚕人工饲料专家张亚平主任为技术指导,开展原蚕人工饲料的研究实验,并与苏州大学联合协作,以家蚕品种菁松A系和菁松B系为选育素材,采用系统育种法和高选择压技术,经7个世代的选拔,各品系性状已基本稳定,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得到显著提高,2016年春季大丰区蚕种场春季对该选育系杂交原种的人工饲料适应性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小规模繁育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实验材料

试验种[菁(A×B)R]20.0g(菁松A和菁松B选拔系制备的杂交原种,苏州大学提供);对照种(菁松A×B原蚕)28.5g(东台蚕种场生产,由江苏省蚕种公司提供) 。

2 实验方法

2.1饲养条件的一致性设计

试验、对照区同室分区饲养,饲料(或桑叶)、饲育条件、消毒防病措施一致。

2.2饲料及饲养环境的设计

1-3龄选用商品人工饲料(山东蚕研所生产),在饲料专用共育室饲养,温度30±1℃,干湿差3;4-5龄桑叶饲育:4龄在普通蚕室饲养,温度24±1℃,5龄大棚饲养温度22±1℃,干湿差5 (吸湿机控制)。

3 结果

3.1各龄期发育经过

试验区和对照区各龄期及对应眠中经过时间相仿,无明显开差,5龄期试验种较对照种长10h,幼虫经过约28d,较全龄桑叶育25d延迟约2.5d。

3.2眠蚕体重、熟蚕体重

各眠的眠蚕体重调查数据如表2所示,试验种的眠蚕体重比对照种高,以1龄眠蚕重为例,做单因子差异分析(表2-2),试验种的眠蚕体重与对照种有明显差异。

表1 龄期发育经过调查

注:调查数据均为该品种头批入眠时刻点,自2眠后开始分批,到3龄时均有3个批,选拔种较公司种略整齐。见熟蚕5%时添食蜕皮激素后约10h上蔟。

表2-1 各眠眠蚕体重、熟蚕头数调查

表2-2 一眠蚕体重的单因数方差分析(显著性因子α=0.05)

分析结论:因F0.05(1,6)=5.987 38

3.3种茧调查

从表3可以看出,试验种的良蛹率和茧层率与对照相仿,全茧量、蛹体重和茧层量性状略低于对照。

3.4产卵性状

由表4可知试验种的单蛾产卵数比对照种多,而不受精卵率则少于对照种,由于试验种和对照种调查的时间不同,推测克卵粒数和千粒卵重的差异不大。

表3 种茧成绩调查

表4 产卵数及卵质调查

注:表中“克卵粒数、不良卵数、千粒卵重”栏中“试验种”数据是春制冷藏浸酸时调查数据,“对照种”数据为春制越年种浴消时调查的数据。

4 讨论

本实验所用的原种卵面有差异,对照种卵面好、卵粒数多,选拔种单圈卵量少(约为对照的一半),影响了选拔种产量方面的数据。 在1-3龄人工饲料饲育阶段,试验种对饲料的适应性明显好于对照种,发育时间正常、眠蚕体重、整齐度略高,4-5龄桑叶饲育时,试验种与对照种表现无明显差异,均表现食桑活泼,整个龄期几乎没有发生蚕病。 表3中的“试验区”调查数据与抽查样本有关。其他类调查表数据均表明试验区的明显好于对照区,究其原因:可能在抽样时,大批样本没有调查足够的数量,导致调查数据误差。

饲养调查表明菁松原蚕选拔品系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表现优于对照区原蚕菁松,其繁育制种性状与对照区无明显差异。 今后将继续提高试验种的饲料适应性和改良综合性状,进一步推动中系原蚕人工饲料育模式发展的进程。

[1] 吕鸿声.蚕业科学面向21世纪[J].蚕业科学,1992,18(3):137-145.

[2] 崔为正.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生理遗传学研究与展望[J].蚕业科学,2003,30(2):107-113.

[3] 崔为正,张升祥,刘庆信,等.我国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概况及生产实用化进展[J].2016,42(1):3-15.

[4] 水泽久成.原蚕的人工饲料育[J].蚕丝科学与技术,1980,19{2):42-45.

[5]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家蚕不同原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调查——蚁蚕摄食试验[J].蚕业科学,1982,8(3):167.

[6] 山本俊雄,清水久仁光.蚁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学分析[J].日蚕杂,1982,51(4):332-335.

[7] 吴大洋,李春峰,陈家莲,等.家蚕人工饲料组成与不同蚕品种的摄食性研究[J].蚕学通讯,1998(1):9-15.

[8] 张国政,邰宁文,杨仁政,等.家蚕原种人工饲料适应性及稚蚕饲料实用化的研究[J].蚕业科学,1994,20(2):80-85.

[9] 徐俊良,缪云根,袁碧华,等.不同蚕品种对桑叶粉含量不同的人工饲料摄食性[J].蚕业科学,1993,19(1):44-46.

[10]中村正雄.对不同组成的人工饲料各品种间的摄食差异[J].蚕丝研究,1985,7(134):129-135.

[11]邰宁文,张国政.杂食性蚕品种的选育初报[J].安徽蚕业,1995,(1):3-5.

[12]神田俊男,田村俊树,井上元.家蚕对线性规划人工饲料LP-1的摄食性及其遗传[J].日蚕杂,1988,57(6):489-494.

[13]神田俊男.关于家蚕对线性规划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育种学研究[J].蚕丝昆虫研报,1992(5):1-89.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18)。 作者简介:杨 斌(1976-),男,农艺师。E-mail:yangbin7608@qq.com 通讯作者:司马杨虎,教授,博士。E-mail:simyh@suda.edu.cn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