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王泽林 宋友全
(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四川 南充 637000)
桑灰霉病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属半知菌亚门(Douteromycotina)、丝孢纲(Hyphomycetes)、丝孢目(Hyphomycetales)、葡萄孢属(Botrytis)的真菌。主要分布于四川、浙江等蚕区,以四川蚕区发病较重。该病主要在春季发生,为害桑树的新梢、叶片、雄花和桑椹,对桑叶产质量的影响较大。
春季新梢生长到5~20cm时,新梢嫩茎就开始发病,嫩茎发病的病斑处呈深褐色,长4~10cm,天气潮湿时为腐烂状,气候干燥时易从患处干裂折断,导致新梢死亡;桑树生长至5月中旬时,中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大多数从叶尖或叶缘逐渐向叶内沿主脉扩大,病斑颜色由深褐色变为黄褐色,病叶叶缘多数向叶面卷起,少数向叶背卷曲,病叶发展到后期易脱落。发生在叶片中间的少数病斑大部分呈深褐色近圆形,病斑到后期易穿孔。雄花受害易干枯,桑椹受害变腐烂。湿度大时各受害器官(如新梢、叶片等)表面均形成白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表1 桑树株、梢、叶的发病率调查
表2 不同桑品种发病率的调查
该病病原菌在pH 值4.4~9.0、温度5~24℃的范围内均可生长,最喜pH值为6~7、温度为24℃的环境,30℃时生长受到抑制。该病以分生孢子在患病组织上随落叶遗留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随气流传播至桑树上引起初次侵染,其后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再次侵染。由于该病病菌喜低温潮湿,发病期(4月上中旬~5月下旬)遇阴天或雨天多发病重,如遇晴天或高气温,湿度小,发病轻,而不同桑品种之间抗病力的差异较大。
总的防治对策是加大农业防治措施的施用力度,发病时采取化学防治进行控制。
(1)桑灰霉病病菌有喜低温潮湿的习性,对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的桑园,要通过挑土等方法来增厚土层,冬季要注意壅土、培土。春季应结合平整土地,做好整个地块的理沟排水工作,使之沟沟相连且畅通,减少桑地积水以降低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2)发病时用70%甲基托布津WP1 000~1 500倍液、50%多菌灵 WP800~1 000倍液喷洒树体及枝叶,也可结合叶面施肥和治虫工作同步进行,以节约人工,但须注意农药与肥料之间的可溶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