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赵 典 张晓俊 黄泽豪
《本草图经》是我国宋代著名药物学家苏颂(公元1020—1101 年)编撰的一部较完备的图谱性本草著作[1]。该书图文并茂,集前人本草著作之大成,并补充了苏颂的发现及研究心得,是一部伟大的药物学著作[2]。李时珍曾赞誉此书“考证详明,颇有发挥”[2]。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评价此书:“把野外采集到的动植物加以如此精确的木刻并印刷出来,是直到十五世纪才在欧洲出现的大事。”而《本草图经》于十一世纪问世,在同类医学著作中位于世界第一[3]。
现代医药工作者非常关注《本草图经》,并开展了大量研究。冯秋实[4]、黄显堂[5]等人深入探究,确认了此书书名应为《本草图经》而非《图经本草》。刘昌芝[6]、冯秋实[4]等人考证得出此书作者确为苏颂。林森荣[7]、胡亚男[8]等人通过对果部、动物药的研究发现了此书的写作特点。蔡景峰[9]等人则总结出此书对生物学、博物学、植物学、民族学方面都有着巨大的贡献。吴兴全[10]通过从药物绘图、产地等方面深入研究《本草图经》玉石部文献,认为其绘图精致,能体现药物形态与特征;产地广阔,反映了各地用药及贸易状况;引用广泛,保存了大量古籍文献。聂金娜[11]对《本草图经》第十四、十五卷虫鱼药物进行梳理,挖掘其本草学理论及临床实用价值,归纳其研究方法,总结其研究特色,为本草学研究与临床运用提供帮助。本文则通过研究《本草图经》中植物药部分的写作特点来探究苏颂的学术思想。
《本草图经》中多数药物记载了产地、道地产地、真伪优劣鉴别方法、引用文献考证等,有些有附图,甚则附多图。鉴于此,对植物药中各部的药物进行归类统计,以窥探其写作特点。统计结果见表1。
1.1 图文并茂,利于用药中药历来由于异名同物、同名异物、地方习惯用药等致使品类十分混乱,影响疗效。苏颂对此非常重视,所绘图片要求逼真生动,所描述的文字要求准确适当。《本草图经》植物药部分共有572 味药,其中498 味药均有附图,占比达到87.1%;364味药有多张附图,占比达63.6%,可见“图”是其重要的特色。从各部数据分布来看,本经外类的品种100%有图,其他各部附图比率也较高,其中最低的是米部(52.0%)和菜部(70.7%),可能是由于这两个部分的品种人们最为熟悉,无需附图也能鉴别。
图文并茂可使药物的辨认更为直观,利于正确用药。例如恶实一药,文字描述为“叶如芋而长;实似葡萄核而褐色,外壳如栗球,小而多刺”,并附有两张标本图,虽然标本图没有上色,但所提到的叶长、外壳的形状均准确描绘。关于黄精,虽说有十幅图,但每幅图都抓住黄精“叶如竹叶而短,两两相对”和“茎梗柔脆,颇似桃枝”以及“根如嫩生姜,黄色”的形态特征,若没有十幅图中的这些共同特征,则为伪品。
1.2 真伪优劣,鉴别有法由表1可知,真伪鉴别记载在植物药各部中都占有极大的比率,除了本经外草类、米部在70%左右之外,其他各部的占比都在80%以上。例如正文在描述菖蒲时,指出“其叶中心有脊,状如剑”和“根盘曲有节,状如马鞭大”,并提到“一寸九节者最佳”,详细地描写了菖蒲的形态特征,有利于辨别,并且也给出了优质品种的辨别方法。在黄芪一药中,苏颂指出黄芪的伪品多为苜蓿根,两者的鉴别方法为:苜蓿的根坚硬且脆,而黄芪的根很柔韧,皮呈微微的黄褐色。书中还用类比的方式对同科植物的器官作比拟,例如在描写防风一药时写道“与蜀葵根相类”“茎似青蒿而短小”“实似胡荽而大”。
1.3 重视产地,记载精准苏颂注重药物的产地分布。由表1 可知,植物药的大部分药材均有产地记载,总占比达到89.3%。其中草部药材共有171 种精确记载道地产地,占69.2%。正文中凡《神农本草经》注明产地的,都先原文照录,次列宋时所产的州县,以此来做对比,最后再指出何处所产最好。如蓝实一药,苏颂先介绍了其生于河内,再介绍了当时的分布之广,而后又对岭南、福州、江宁等地不同的蓝实种类一一介绍。
一些药物在不同产地之间有着不同的基源,且药图不尽相同,如黄精、白术和天门冬附图均为五幅以上,说明《本草图经》的附图是根据各地进献的药材进行的实物描绘,可判断出其药图真实,并反映了各地当时的药物出产。例如当归一药,书中引用《广雅》和《说文》,指出平地为芹,山中为当归。
引用文献佐证以确保记载的准确性,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序言中写道:“注又不足,乃更旁引经、史及方书、小说,以条悉其本原。”仅序言就引用了4 种不同类型的文献(从医药类文献到游记),因此,以小见大,可见正文所引文献之浩繁。从表1 可以看出,有56.9%的植物药引用了文献来佐证。
2.1 实事求是,科学求知由表1 及前文关于写作特点的分析可看出,苏颂对于图、文信息的记载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的。如豨莶一药,书中引用《神农本草经》中“此物有寒毒”之说,并且引用高邮军的“此物性热无毒”之说,提出疑问:难道单用叶则寒冷而有毒,将枝与花并用则热而无毒乎?抑系土地所产而然邪?苏颂作了两种假设,但并没有直接给此物的性味下结论,可见其实事求是。此外,《本草图经》所引方剂中有极大一部分无文献出处,只标注“今人云”或“俗间”“土人”等字样,可见苏颂对于引用来源非常重视,如本人无法亲自实践,便咨询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以充实其著作内容。苏颂在药物调研中发现,传说的用丹砂等药炼成的“仙丹”不但不能使人“长生不老”,反而会导致祸害,从而将千百年来帝王术士寻求“长生妙药”的梦想予以揭穿。对于陈藏器认为的母丁香“疗口臭最良”一说,虽然鉴别真伪并非难事,但由于缺乏实践,便留下“未知的否”的说法。又如豨莶一药,《神农本草经》所载的蛇黄与今医所言不同,其也保留存疑。从序言中“两存其说”“未知孰是”可见苏颂不作主观臆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其科学的求知观。
2.2 突破旧体,勇于创新《新修本草》中虽有文、图,但文字与药图是分开的。而通过表1 可看出《本草图经》中大部分药物有着图文并存记载的特征,可见苏颂勇于突破旧体。此外,苏颂在本书中集普查法、比较法与实践法于一体,使该书成为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本草学巨著。如前胡一药,“春生苗,青白色,似斜蒿……味甚香美,又似芸蒿。七月内开白花,与葱花相类……大与柴胡相似”的描述运用了类比法;又如当归、芎䓖等均为伞形科植物,以同科植物的器官形状作了比拟,是一种比较精确的类比法。
苏颂在主持编纂《本草图经》时有着创新的科学方法。例如其先研究医书,将药物、医学两者结合,再广招专业人员,将历史文献与实物对照验证,使药物学更为普及。在编写体例上,亦是如此。如《本草图经》中药物与方剂、医案有机结合,使药物的临床应用针对性更强。此方法开创了我国本草学史上以药带方、方药并举的新体例,并一直被沿用下来。
本文通过对《本草图经》中植物药的附图、产地、真伪优劣等记载进行数据统计后发现,此书具有图文并茂、鉴别有法、注重产地等写作特点,并反映出苏颂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求知观及学术思想,这值得每一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中医人学习和弘扬。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