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8
李 可
“鼻鼽”属于中医学病名,常常被用来指代现代医学的“过敏性鼻炎”。过敏性鼻炎亦称变态性鼻炎或变应性鼻炎,是指非感染性鼻炎,由变态反应原诱发,IgE 介导的鼻黏膜炎症引起的症状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鼻痒、打喷嚏、流涕[1]。在1994 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鼻鼽是指因禀质特异,邪犯鼻窍所致,以阵发性、连续喷嚏、鼻塞、鼻涕清稀量多为特征的疾病。可见,过敏性鼻炎与鼻鼽症状相吻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医籍中所记载的鼻鼽的临床症状与过敏性鼻炎的表现相符,但过敏性鼻炎不能等同于鼻鼽,鼻鼽应还包括非过敏性鼻炎。鼻鼽已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到睡眠质量与学习工作。相关研究[2]表明,过敏性鼻炎与海马-前额叶耦联降低有关,可损害工作记忆。研究发现,针灸对过敏性鼻炎有较好疗效,如鼻三针疗法[3]、针刺联合贴敷[4]或针刺联合疗法[5],能够有效缓解甚至消除症状,减少复发率。笔者亦通过临床诊治发现,针灸对鼻鼽的疗效甚好,现将治疗体会汇总如下。
“鼻鼽”一词,首见于《素问·脉解》,原文曰:“所谓克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对于鼽的释义,《释明·释疾病》明确指出“鼻塞曰鼽。鼽,久也,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金元四大家之一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记载“鼽,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清代医家沈金鳌更在《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中明确指出“鼻鼽者,鼻流清涕也”。
人之有病,不外乎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鼻鼽一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其病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可归结于风、寒等外感病理因素。若风寒伤于卫表,邪气乘于手太阴肺经,邪气蕴于鼻者,则津液壅塞,故鼻塞、流清涕。内因可归结于脏腑功能失司。其病位可责之于肺、脾、肾三脏。肺开窍于鼻,《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开窍于鼻,藏精于肺。”《灵枢·脉度》指出:“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肺主皮毛,主一身之气,正气充沛,则肺脏功能正常运转。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侵犯,风寒尤甚。若肺气不足,卫表不能固摄,腠理皮毛疏松,则邪气易乘虚而入,循经上扰至鼻窍,出现喷嚏、鼻塞、流清涕等症状。《太平圣惠方》指出:“肺气通于鼻,其脏若冷,随气乘于鼻,故使津液浊涕,不能自收也。”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阳气宗气者,皆胃中生发之气。阳气者,先天元阳与后天水谷之精相互滋生。宗气者,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与水谷精微相合而生。脾主运化,脾气主升,为气机升降之枢。若脾气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运化失司,影响气血津液输布,水道不能通调,上输肺脏不足,导致肺气虚,亦不能濡养肺脏,而致鼻窍失司。肺脾气虚,通调水道功能失调,则鼻塞、流涕;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蕴藏元阴元阳,乃气之根,主纳气,主水,久病则肾虚,肾不纳气,则气散于上,出于鼻窍,进而导致肺气不足;若肾阳不足,则机体脏腑失于温煦、推动、固摄、收纳,脾阳失于温煦,阴寒内盛,水湿上犯,使得清涕连连。《素问·宣明五气论》中提出“肾为欠、为嚏”,故可见喷嚏频作,大量流涕,伴形寒肢冷等症状。《医学入门》提及:“凡鼽渊久不愈者,非心血亏则肾水少。养血则阴生而火降,补肾则水升而金清。”又云:“鼻塞久不愈者,亦有内伤肺、胃,清气不能上升,非尽外感也。”
综上所述,本病多以肺、脾、肾三脏虚弱为本,风、寒外邪或外物刺激而引发为标。其病机多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司,加之易外感,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进而出现鼻窍的一系列功能改变。因此,该病主要证型可分为肺气虚弱证、脾气虚弱证、肾阳虚证、肾气虚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治病必求于本。”治病求本,指在治疗时,根据患者临床资料,辨析病因病机,抓住疾病本质,对本质进行治疗。鼻鼽一病,其本为肺、脾、肾三脏亏虚,故其治疗的关键,在于调理肺、脾、肾三脏,三脏功能正常则病自消。在复杂多变的疾病过程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之分,如缓则治本,急则治标,若标或本都不急时,可标本同治。本病多以肺、脾、肾三脏虚弱为本,由外邪而引发,故治疗时可标本同治。故本病在治疗上应注重调理脏腑功能,兼顾外邪,做到标本兼治,统筹兼顾。
对于鼻鼽病,笔者多采用调理脏腑针刺法进行治疗,选穴组方如下:合谷、足三里、太溪、迎香、上迎香、印堂、神庭。其中,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本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并与手太阴肺经相互表里,故合谷穴具有疏风解表、理气止痛、开关利窍之效。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合治内府”,故该穴能够调理脾胃,补肺气,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正如《灵枢·五邪》所云:“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太溪为足少阴肾经原穴,肾为气之根,原穴能够通达三焦,激发肾中原气,调节脏腑经络,调动正气以抗御病邪。迎香是手足阳明经交会穴,具有祛风通窍、理气止痛之效,是治疗鼻病的常用重要腧穴,正如《针灸甲乙经》所曰:“鼻鼽不利,窒洞气塞,㖞僻多涕,鼽衄有痈,迎香主之。”上迎香为经外奇穴,是治疗鼻病的经验要穴。神庭、印堂为督脉经穴,督脉为阳脉之海,神庭为督脉和足太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具有清利头目、通窍止痛、镇惊安神之效;印堂具有通窍止痛、宁心安神之功,如《素问·刺疟》云“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诸穴共用,能够调节肺、脾、肾三脏功能,共奏补益肺肾,健脾益气,通窍止痛之功。
临床治疗时,还应随证进行加减。若肺气虚弱,配肺俞、太渊,以加强补肺气之效;若脾气虚弱,配脾虚、胃俞、气海,以增强脾胃之气,提升机体正气;若肾阳虚,配肾俞、关元,以温阳补肾,增强机体抵抗力;若肾气虚,配肾俞、复溜,以增强补肾气之功;若久郁化热,配大椎、曲池,以清热解表,疏经通络。
蒋某,女,40岁,2020年5月20日就诊。主诉:鼻塞、喷嚏、流清涕1周,加重3天。现病史:患者于1周前因工作劳累过度导致鼻塞、喷嚏、流清涕,伴前额痛,无发热、咳嗽,自行在家口服治疗鼻炎药物(具体不详),效不佳。3 天前上述症状加重,遂来门诊。刻诊:鼻塞严重,喷嚏频作,大量清涕,遇冷加重,乏力,前额疼痛,精神欠佳,已影响夜间睡眠,无发热、咳嗽,食欲欠佳,大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脉沉细。既往史:“过敏性鼻炎”病史10 年,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肝炎”等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中医诊断:鼻鼽,辨为肺脾气虚兼肾气亏虚证。治法:补益肺肾,健脾益气,通窍止痛。处方:合谷、足三里、迎香、上迎香、印堂、神庭、太溪。除印堂、神庭外,其余穴位均为双侧取穴。以上腧穴均为快速进针,足三里选用0.3 mm×40 mm 毫针,其余腧穴选用0.30 mm×25 mm毫针。合谷、足三里、太溪均用补法,迎香、上迎香、神庭、印堂均为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30 min,每10 min 行针1 次,每日1 次。嘱患者注意避风寒,禁食生冷刺激之品。
针刺治疗1次后,患者即感鼻塞、喷嚏、流涕等症状明显减轻,夜间已能入睡,前额痛、乏力症状亦减轻。针刺治疗2次后,患者鼻塞症状消失,喷嚏、流涕明显减少,前额痛、乏力较前减轻。针刺治疗3次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喷嚏、流涕,舌淡苔薄白,脉细。针刺治疗5 次后,患者症状均消失,因工作忙碌而未继续进行针刺。1 个月后随访,诸症未再复发。嘱其注意避风寒,合理饮食,增加运动,提高抵抗力。
按本案例中患者有多年过敏性鼻炎病史,病久则虚,又因工作劳累、遇冷则诱发疾病发生。该病以鼻塞、喷嚏、流清涕为主症,同时伴有乏力等症状,舌淡苔白,脉沉细,定位在肺、脾、肾三脏;其病性属虚实夹杂。故治疗以补益肺肾、健脾益气、通窍止痛合用。方中合谷穴用补法,以补益肺气;足三里穴用补法,以健脾益气;太溪穴用补法,以补肾益气;迎香、上迎香为局部取穴,具有通利鼻窍之效,是治疗鼻病的经验要穴;印堂、神庭为局部取穴,是治疗前额痛及五官病之要穴。
祖国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鼻鼽看似是鼻窍疾病,实则涉及肺、脾、肾三脏,故治疗时需标本同治,以调理脏腑功能为主,辅以祛邪。相关研究[6]表明,人体体质是过敏性鼻炎发生的内在条件。故从调理脏腑功能入手,正气充沛,经络畅通,机体阴阳平衡则病自安。针刺能够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灵活组方配伍,调整机体气血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