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石冠卿临证验案拾贝※

时间:2024-07-28

● 李 妍 崔应麟

石冠卿先生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从医50余载,一生深研经典,严于律己,治学严谨,德冠杏林,临证擅治杂病,屡起沉疴,治验颇丰。笔者有幸参与石老的临床医案整理,从中受益匪浅,现采撷3则临证验案加以阐发,以飨读者。

1 痰核案

王某,女,34岁,1992年8月6日初诊。患者诉项间痰核四枚,大者如杏仁,小者如黄豆,边界清楚,按之软而不坚,皮色正常。时有寒热往来、热时则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两胁胀满,食欲不振,口干不渴。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有力。中医诊断:痰核;证属:气滞痰聚。治法:疏肝养阴,化痰消坚。处方予逍遥散合消瘰丸加减。药用:柴胡10g,当归15g,白芍20g,茯苓10g,薄荷12g,生牡蛎30g,浙贝12g,生地15g,丹皮10g,首乌12g,合欢皮10g。6剂。

1992年8月12日二诊:寒热往来大减,烦躁胁痛减轻,而痰核未见变化。仍以上方去合欢皮加夏枯草30g,连服6剂。

1992年8月18日三诊:颈部痰核已明显缩小,余症状均已消失。效不更方,仍守原方30余剂,半年后偶遇其母告知颈部痰核已消,无芥蒂。随访2年,未再复发。

按本病属于中医的“痰核”。朱丹溪说:“结核或在项、在颈、在臂、在身皮里膜外,不红不肿不硬不作痛,多是痰注作核不散。”[1]此病究其根本,为湿痰凝聚而成,与肝和脾密切相关,因情志不舒,肝气凝结,津液流通不利,液聚为痰,发为痰核。肝喜条达,为藏血之脏,若情志抑郁,肝失条达,肝郁血虚,木郁土虚,则肝郁则脾胃易受累,而致脾胃失健,故可见两胁胀满、食欲不振。肝郁日久,化火伤阴,阴血暗伤,故可见烦躁不安等症。脾胃是营卫气血化生之源,脾胃失健,营卫受损、失于调和而致寒热往来。

气滞为本,湿痰为标,方中以逍遥散合消瘰丸加减,标本兼治。逍遥散中柴胡疏肝;白芍柔肝;薄荷疏肝透热;当归补肝血以助肝用;茯苓健脾实土,又有治痰先治气之意。消瘰丸中浙贝、生牡蛎化痰软坚,以消痰核。气郁化火,阴血暗伤,上方配伍生地、首乌养肝阴;丹皮凉血消瘀;合欢皮解郁闷、怡情志。合而用之,方证对应,共奏疏肝养阴,化痰消坚之功。二诊时痰核未见变化,烦躁胁痛、寒热往来等症减轻,去合欢皮,加夏枯草增其散郁结、清肝火、消痰核之功。三诊时颈部痰核明显缩小,继守原方,木郁达之,痰核消之,病瘥。逍遥散肝脾同调,气血兼治,有妇科良方之美誉,石老临证时善用之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屡见成效。

2 虚劳案

李某,女,20岁,1994年11月2日初诊。主诉:畏寒数年。患者经常全身怕冷,除夏季外,其余季节均感周身发冷,手足凉,倦怠乏力,易感冒,月经来前及经期第1天腹痛,纳可,大便干,5~6天一行,无便意。脉沉迟无力,舌淡苔白。中医诊断:虚劳;证属:营血亏虚,寒凝经脉。治法:温经逐寒,养血通阳。处方予当归四逆汤加减。药用:当归30g,桂枝10g,白芍10g,细辛3g,通草10g,火麻仁30g,枳实10g,砂仁10g(后下),甘草6g,生姜5片、大枣3枚为引。3剂。

1994年11月5日二诊:手足已渐温,大便稍有好转,脉沉迟无力,舌如前。以上方去枳实加肉苁蓉12g,6剂。

1994年11月11日三诊:手足温,但仍偶有手足不温,背部冷,头痛。服药后大便好转,停药则大便干,又2日未解。脉沉迟,舌苔薄白。以上方加炒白芥子10g,紫叩10g,3剂。

1994年11月14日四诊:手足已温,背部冷减轻,大便调。守上方3剂。药后诸症皆除。

按此案归属于中医“虚劳”,以畏寒为主症。究其原因,四诊合参,为营血亏虚,寒凝经脉所致。《灵枢·本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2]素体营血亏虚,难以充盈血脉、营卫二气,阴阳互根互生,营血虚于里,卫气虚于外无以温分肉,而经脉又受寒邪侵袭,寒主收引,卫阳被遏又不达于四末,故可见畏寒、手足凉等症。卫阳虚不能行防御之力,机体易受外邪侵袭,感冒易生。素体营血亏虚,肢体失于濡养,可见倦怠乏力。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凝血脉,血而不运,故可经前及经期腹痛。

方以当归四逆汤加减。方中当归养血活血;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细辛、通草温通经络;生姜温经散寒;大枣、甘草顾护脾胃;在此基础上配伍砂仁理气和胃;火麻仁润肠通便;枳实行气消痞。全方共奏温经逐寒、养血通阳、润肠通便之功。二诊时手足渐温,但大便好转不明显,考虑为血虚便秘,去枳实,加肉苁蓉益精血、润肠通便。三诊时手足温,大便好转,头痛,上方加白芥子通络止痛,紫叩行气健脾。

3 偏头痛案

杨某,男,46岁,1974年11月13日就诊。患者诉偏侧头痛5年余,经西医检查确诊为“颞骨炎”,久治罔效,病反日剧,特求中医诊疗。现自觉额角胀痛不休,痛甚则发昏厥,时有青筋显现,伴心烦易怒,睡眠不安,饮食欠佳。舌质红润,脉涩。中医诊断:偏头痛;证属:气滞血瘀,脉络不通。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处方予散偏汤加减。药用:川芎10g,白芷10g,柴胡9g,香附9g,炒白芥子9g,白芍12g,郁李仁12g,地龙15g,乌梢蛇6g。3剂。

1974年11月16日二诊:头痛大减,稍有不适,头皮发痒,口干,脉弦数。治宜活血化瘀为主。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12g,生地9g,川芎6g,赤芍6g,桔梗6g,柴胡6g,枳壳9g,菊花12g,地龙9g,桃仁9g,红花9g,甘草3g。3剂。

1974年11月19日三诊:睡眠欠佳,头部时晕,最怕震动,饮食尚好,二便正常,脉弦而无力。上方去菊花,加炒枣仁24g,夜交藤30g,3剂。

1974年11月22日四诊:睡眠安宁,惟头仍晕沉,左半侧头部尚觉轻微胀痛,脉弦无力。处方:川芎15g,白芷5g,柴胡6g,郁李仁12g,香附9g,桃仁9g,红花9g,炒白芥子9g,地龙15g,白芍12g,生地15g,熟地15g。3剂。

1974年11月25日五诊:头痛基本控制,睡眠亦安,惟早饭时头晕,脉弦细无力。处方:党参15g,黄芪18g,当归12g,炒枣仁18g,远志9g,生地15g,胆星9g,黄连3g,麦冬草9g,甘草6g,大枣3枚,3剂。药后诸症减轻,效不更方,上方续6剂,病愈。

按此例偏头痛患者,证属气滞血瘀无疑。胀痛甚为气滞之明征,青筋露乃络瘀之征象。故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法以治,方用《辨证录》中散偏汤加减。石老认为方中郁李仁通络效果极佳;川芎上行头目、行气活血通络,用量一般10~30g;香附、柴胡疏肝解郁,香附用量一般9~12g;白芷为止头痛要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白芥子利气机通经络,用于气滞血瘀型偏头痛效果显著,使气血通畅,痛止神安。在散偏汤基础上配伍地龙、乌梢蛇增活血通络之功。二诊时疾病以瘀为主,兼有热象,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因病位在脑,去性善下行之牛膝,加菊花清瘀热、又能引药上行,地龙通行经络。三诊时睡眠欠佳,守上方加安神之品,服后睡眠安宁。四诊时考虑活血则耗血,耗血则伤阴[3],因前期患者服活血化瘀之品,已见阴伤之征象,又因疾病反复,处方仍以散偏汤加减,配伍桃仁、红花增化瘀之功,地龙增通络之力,生地、熟地滋养阴血。五诊时服上方后络瘀已除,但气阴亏虚明矣,石老遂又见机易法,施以气阴双补之剂。方中党参、黄芪补脾益气;当归、生地养血滋阴;麦冬草养阴生津;炒枣仁、远志宁心安神;因滋腻之品易生痰热,故配伍胆南星、黄连清热化痰。诊治中疾病核心病机非一成不变,石老灵活圆变,见机易法,头痛苦疾,终获痊愈。

4 总结

石老临证时擅用经方,但又不拘泥于古训,见机易法,灵活圆变,遣方用药精当,才有覆杯而愈之功效。我们要深研经典,博采众长,多思多悟,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圆机活法,精当用药,才能方效无穷,终获良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