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胡珂从阴火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

时间:2024-07-28

● 章美玲 胡 珂



胡珂从阴火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

● 章美玲 胡 珂▲

胡珂治疗脾虚阴火型复发性口腔溃疡多从脾胃不足、气虚不升、阴火上冲、灼肉腐肌等方面入手,多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益气升阳、健脾固本。

口腔溃疡 阴火 脾虚 治法 经验 胡珂

复发性口腔溃疡,属中医“口疮”、“口糜”、“口破”范畴[1],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粘膜损害性疾病,具有周期性、游走性、反复发作等特点,与遗传、自身免疫、微生物感染、微循环障碍、心理因素等有关[2],但确切的病因及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导师胡珂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脾胃病诊疗,其从阴火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颇佳。笔者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脾虚阴火上冲是其重要病机之一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金不及,炎火上行……民病口疮。”《杂病源流犀烛》谓:“人之口破,皆由于火。”可见口疮的发生与火、热关系密切。临床上辨证治疗时,遵“热者寒之”之旨,大都运用苦寒之药清热泻火。由于本病多久发频发,有些患者短期疗效较好,但愈后不久即复发,且往往愈清火而“火”愈盛,致口疮复发愈频。导师根据其长期的临床经验,考虑李东垣《脾胃论》所论述的“阴火”也是引起口疮反复发作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上,患者或因脾胃素虚,或因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或因久服寒凉之剂、斩伐中土以致脾虚气陷,阴火由之而生。正如《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其中“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即是言脾胃之气亏虚,无力升举清阳,清阳之气流住下焦,导致下焦肝肾之中之相火离位上越。这种“火”并非实火,也非肝肾之阴不能制约的虚火,而是清阳之气下流肝肾之位,不能升举外透,郁而所聚之火。这种“火”的本源为脾胃,非下焦肝肾,即东垣谓之阴火。再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脾主口……在窍为口”,脾经“夹咽,连舌本,散舌下”;胃经“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又火性炎上,脾虚所导致的阴火,循经上炎于口,蚀破口舌而为口疮[3]。

2 溃疡反复,红肿不显是其重要临床表现

导师认为,口疮为病,其象确与“火”有关,但“火”需分虚实。实火之患,其人多发病时日未久,形体实盛,口疮红赤烂痛,疮面大而深,饮食刺激,牙齿触碰则痛苦不堪,口臭渴饮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有力。虚火有二,一者,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虚火内生。其证口疮暗红浅小,形体羸瘦,心烦少寐,舌红少苔,脉细。二者,脾虚阴火。其证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尤其是屡用苦寒泻火之人,口舌破溃,一般红肿不显,周边不充血、疼痛不剧、伴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食欠佳、大便溏薄等脾虚的全身症状,舌质淡红胖嫩,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细弱。以上为比较典型者,辨之尚易。即便认为口疮属火热为患,根据脾虚全身症状,或也可辨为虚实夹杂,治疗虚实兼顾,其误尚不甚远。若阴火较甚,则口疮可如同实火一般,红肿烂痛明显。其脾虚症状也可很轻,或不显见,甚至阴火升腾,引起全身之“热象”,如身热汗出、口渴咽干、少寐多梦等。东垣说:“盖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为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此时辨证则较困难。发热多为自觉身热,汗出则恶风,东垣认为是“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口渴多不欲饮,或欲热饮,且饮也不多。导师认为,舌脉在辨证中价值颇大,尤以脉更是辨证之重要眼目。舌多红胖,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黄,不厚,不腻或稍腻,但绝无干燥、苍老、粗厚;脉多沉细无力,或虽浮大、洪大、但空豁不任重按。所以,即使口疮疮面、全身症状显现一派“火热”之象,只要诊得此等虚脉,即可认定证属阴火,不可孟浪投以苦寒、阴柔之剂。

3 益气升阳,健脾固本是其重要治疗法则

治疗脾虚火口疮,当遵《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以辛温之剂升其阳;以甘寒之剂泻其火”,以东垣补中益气汤加味。方中主药黄芪既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使下流的清阳之气回归中焦土位,因而离位上冲之相火降至下焦,又可托疮去腐,生肌长肉,促进口疮愈合。故用量宜大,常用15~30g,甚至60g。方中佐小剂知母、黄柏清降阴火以治其标,阴火下降利于口疮愈合。知母、黄柏用量一般2~3g,量大则变为苦寒直折,伤中败胃,且宜炒用以减其寒凉之性。方中再加白芨6g,研末冲服以敛疮生肌。

口疮为反复发作性疾患,短期愈合容易,防止复发颇难。导师认为,口疮之愈合,此乃阴火得以潜降。阴火复炽,则口疮必发。若欲口疮复发减少,甚至不复发,就必须杜绝阴火之再发;如欲阴火不发,则需健脾固本。故口疮痊愈后,不宜过早停药,继续服用补中益气汤或补中益气丸善后,假以时日,脾胃逐渐得健,阴火自然敛伏。

4 验案举隅

董某,女,45岁。2013年12月8日初诊。患者诉患口腔溃疡多年,服用中药清热解毒之剂及西药消炎剂,疗效不佳,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常于劳累及熬夜后发。症见舌下及口腔有溃疡,如黄豆大,疮面淡白,周围颜色淡红隐隐作痛,影响进食。面色苍白,神情疲惫,语声低怯,气短,疲乏无力,口淡,纳差,大便偏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足,阴火上冲。治宜补中升阳,清降阴火。方用补益气汤加味,药用:黄芪30g,党参15g,白术、当归各10g,柴胡、升麻各6g,炙甘草6g,炒黄柏3g,知母2g,白芨6g,扁豆10g,陈皮、炒黄芩各12g。药服3剂。2013年12月12日复诊:疼痛明显减轻,食纳增,再进上方6剂。2013年12月19日三诊:小溃疡消失,溃疡缩小,上方去黄柏,黄芩改6g。继进9剂。溃疡消失,精神爽,食纳如常,大便实,诸症悉除。后嘱其服用补中益气丸3个月,随访1年未发。

按 患者溃疡反复发作,常于劳累及熬夜后发作,疮面淡白,周围淡红隐痛,予清热解毒之剂及西药消炎剂疗效不佳,此时当考虑为虚火灼肌腐肉所致,正所谓暴病多实,久病多虚。阳化气,为人体动力之源,脾气亏虚故见神疲,语低,气短,乏力;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失健故有面白,口淡,便溏;因脾虚气血生化乏源,故见舌淡,脉细弱。予补中益气汤以健脾益气,升阳透热;酌加少量黄柏、知母清降阴火。阴火日久亦易耗伤脾阴,脾虚日久亦致湿气不化,故加扁豆、白芨益脾透湿,敛疮生肌。阴火清降不得太过,故黄柏、黄芩、知母等苦寒药不得久用。后期重在补气健脾,以丸药缓缓以培土固本。

[1]王成英,阎俊英.扶阳泻热法抬疗复发性口腔溃疡47例[J].新中医,2009,39(9):67-68.

[2]周淑娟.口腔溃疡中医辨证论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98.

[3]程方伦.引火归元法治疗顽固性口疮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9,27(12):107-108.

2014年度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课题(No.2014ZR010)

江西中医药大学(330006)

▲通讯作者 胡珂,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E-mail:hk13870992672@163.com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